把经验融到故事里说
2019-08-13张雷陆超
张雷 陆超
2018年9月10日,我们接到了区委组织部的制片通知,说要在两周之内完成大泥沟头专题片的拍摄和制作。按照省委组织部的要求,摄制组要深入挖掘村庄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制作系列电视教材,为基层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提供可学、可复制的经验。经过两天的前期策划和采访提纲的拟定,9月12日摄制组走进了大泥沟头村。
这个村地处丘陵地带,林木茂盛、河草丰美,几十年来村民一直延续着先辈的传统生活方式,世代以耕种为主,收入微薄。直到2004年,随着文化产业的入驻,大泥沟头村不仅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达尼画家村,还成为了与深圳大芬油画村遥相呼应的 “江北第一画家村”。于是,在艺术圈里便有了“南有大芬,北有达尼” 的说法。大泥沟头村从贫困村到画家村的转变,是我们要着力挖掘的内容,为的就是把他们的成功经验介绍到全市。
俗话说: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大泥沟头村今天的巨变,得益于镇、村两级党组织当年的果断决策。当初他们抵住了一般工业项目的高利诱惑,才保护了村庄的绿水青山。这样的选择,让我们在拍摄中无时无刻不感佩当时村“两委”一班人的长远眼光。依托山林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的总体思路恰恰与绿泽画院的创办人解中才、董文杰夫妇的愿景相得益彰。他们来到大泥沟头,看到当地民风淳朴、风光秀美,仿佛找到了艺术创作的世外桃源,当即决定扎根于此,并将画院迁至这片青山秀水之间,从此便拉开了“中国江北第一画家村”的发展序幕。
由于长期受到油画艺术的熏陶,村里的许多农民也纷纷放下锄头、拿起了画笔。拍摄中,我们走进村史馆,几幅伟人的油画迎面映入眼帘,不禁让人感叹画功精湛、人物惟妙惟肖。进一步了解才知道,这些作品全部出自本村村民张有杰之手。为此,我们专程去了他的画廊进行采访。交谈中我们得知,18岁那年,绘画零基础的他来到绿泽画院学习油画,通过自己的努力,几年的时间便闯出了一份新事业。其实,不只张有杰一人,大泥沟头村通过文化产业带动,外出的村民也都回来了,还吸引了大量外来人才。目前村里常住人口已经达到1600多人,村集體收入达到160多万元。随着美誉度和影响力的提高,2017年大泥沟头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乡村”。
在拍摄这部片子时,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大泥沟头村正是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这一方向,让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成为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灵秀之地。十五年来,“画家村”和绿泽画院相互支撑、彼此成就,村党支部更是“以画为媒”,带领村庄走出了一条别样的发展之路。随着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创新、现代农业的活力注入,大泥沟头村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作者单位:张雷为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委组织部,陆超为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