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新区苗圃地资源化开发建设模式探究
——以义乌科创新区为例

2019-08-13赵苏琴

中国园林 2019年7期
关键词:苗圃资源化新区

赵苏琴

徐文辉*

陈希周

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中国新区建设推上新的发展高度,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使得城市与自然环境发生割裂,城市生态绿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方面持续多年的新区开发建设中,苗圃作为绿化苗木储备的角色被不断重视而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新区选址与苗圃选址存在一定的耦合性。在2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使得在新区开发前期用地中,原本位于城郊的苗圃被“转移”至新区建设用地,甚至成为新区的中心地带,以至于部分苗圃被划为城市生态用地,成为新区园林绿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面对苗圃资源遗留的新区建设现状,不断推进的新区建设进程对区域范围内的大量苗圃用地采用无序占用或临时性开发手段,因前期缺乏科学的建设引导与规划,加上后期土地变更、管理匮乏以及资源闲置等一系列原因,导致新区苗圃绿地形态被多次变更、瓦解,甚至重复建设,也使新区生态环境受损,并造成大量的苗木资源浪费以及后期绿地建设投入的增加。因此,如何结合新区规划建设条件,将苗圃纳入新区建设的范畴,进而对新区绿地系统进行补充,实现苗圃用地更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城市新区苗圃地资源化的提出

1.1 概念

新区苗圃地资源化是指将新区苗圃突破生产绿地的基本功能,强调其作为资源的概念,并视为土地资源、植物资源和水文资源等多种资源组合形成具有综合性功能的绿地[1]。在对城市新区开发建设进程中,针对区域内存在的苗圃资源,结合景观生态学、资源学说等相关理论,以生态保护和资源可持续观念为依托,充分考虑苗圃综合资源体系中的不同资源层次,尽可能实现资源利用最优的开发建设方式[1]。且将苗圃资源用地与规划用地相结合,对规划文件的制定提供反馈机制的同时,也为新区生态建设以及苗圃资源更新提供新途径。

1.2 目的及意义

资源化的概念是将新区苗圃资源进行优化的处理方式,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新区苗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开发过程。在过程中,苗圃资源的生态属性得以发挥,进一步促进和完善新区生态系统的发展,并结合城市人群的休闲、体验等景观需求,实现新区以及附近居民的休闲旅游建设。

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众多新区遵循生态理念的倡导,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投入巨资建设绿地系统的同时,却根据产业发展和建设用地布局的需求,不断“蚕食”苗圃绿地,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屡见不鲜。过于粗放的土地使用方式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极大浪费[2-4]。通过合理运用资源化的建设理念,将苗圃生态肌底与新区绿地建设相结合,提升苗圃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城市新区的生态修复进程。

1.3 可行性分析

资源化的开发是从资源利用的层面,将如何实现城市新区苗圃资源科学利用的问题贯穿始末,给予新区苗圃资源利用以科学指引。因此,从其自身条件而言,因苗圃固有生态属性的存在缓和了城市与自然环境的突出矛盾,并避免了新区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对于自然环境的过度破坏,保障了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5]。其次,就新区整体角度,新区规划中坚持规划先行、可持续发展以及系统工程的原则[6],使得在城市辐射范围内,资源化开发实践可以从全局性视角进行考虑,并及时将因地制宜的资源化开发方案进行实践转化,发挥对新区规划文件制定的有效反馈作用,实现新区规划与苗圃资源利用的科学结合。最后,结合相关政策以及经济条件,资源化开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相契合,利用新区现有苗圃资源合理开发,实现区域资源再利用,从而降低新区的生态建设投入。综上,苗圃地资源化开发建设具备可行性发展条件,是新区苗圃资源利用的新思路、新理念。

2 城市新区苗圃地资源化开发模式的形成与评价

对苗圃地进行资源化处理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是维护有价值的景观动态演变过程。苗圃的更新与发展应该是珍视大地原有的结构和肌理,这就如同亚历山大在《秩序的性质》中所提到的,其实人类“建造活动的每一步都以遵循自然法则的‘保留结构的转换’为基础,以使人类建造的结构能够同样获得那些在自然中一再重现的结构品质”[7]。但又因为不同区域的苗圃地开发条件以及各因素的差异,导致资源化开发建设无法形成统一程式。本文仅从资源化开发建设阶段中厘清各环节逻辑关系与运行机制,并以此作为开发模式建立的突破口,推动资源化开发建设模式的建立,为后期苗圃地资源化开发建设提供参考。

2.1 苗圃地资源化开发模式的构建

2.1.1 全部更新模式

目前,城市新区作为我国城市扩张的主要手段,承担着疏散人口、缓解交通、集聚产业等功能,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8]。为增加城市新区活力,当苗圃地用地与新区建设用地基本需求发生不可避免的直接冲突时,资源化的更新模式则以保障新区建设需求为导向,向着将资源因子打碎重组的方向发展,原有苗木培育功能被瓦解,转变为商业、居住和产业等功能需求用地,部分苗木资源被保留,为进一步构建全新的景观表现形式提供苗木支撑,最终实现苗圃资源因子的科学更新(图1)。

在新区的建设进程中,全部更新的开发建设模式在苗圃地资源利用中较为典型,且通常由新区政府于开发建设之初实行全区域的协调和规划,对开发建设类型、方式进行行政化管理,并配合征地拆迁以及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招商引资、财政拨款的资金投入工作。实行全部更新模式下的苗圃资源化开发,能够使政府通过宏观的规划控制和引导,结合城市新区的发展需求实行开发改造,从而实现城市新区的规划建设意图。但该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即在前期规划调控以及资源导向决策时,单纯以新区发展为资源导向决策的依据,导致开发建设结果与新区苗木需求、生态需求不相匹配的现象,使得各类资源因子造成不可逆的浪费,从而有悖于生态建设理念。因此,全部更新模式的关键在于前期对苗圃林木资源价值的科学评估,结合新区绿地建设要求,对其林木资源进行统筹安排。

2.1.2 部分更新模式

本模式以尊重苗圃资源的生产属性及原始风貌为基础,以用地功能、景观表达形式为更新指导思想,针对部分苗圃资源进行整改,利用苗木资源和生态环境为载体开发出具有多功能的新区绿地,形成既完整保留苗圃形态又赋予新型发展需要的资源综合体(图2)。

该种模式的开发既是资源自身属性的活态展示,也表现为开发主体的辅助需要,从而丰富资源载体的表现力,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表现为生态防护林、苗木培育科研基地以及苗圃公园等结合苗圃生产功能的开发实践。在该种开发模式下,苗圃资源的生产属性被保留,在保障资源的利用效益的同时,更是为新区建设提供支撑,其优点有:避免资源无序开发以及开发规模的不确定性造成苗木资源的浪费;比较充分反映苗圃的景观面貌,发挥苗圃的生产属性为开发建设提供苗木支撑;降低新区生态绿地营建的成本,实现低冲击开发。

2.1.3 有机保留更新模式

不同于部分更新模式,该种模式并不需要保留其生产功能的属性,以苗圃资源空间中固有的生态属性为支撑,使其成为新区生态建设的需求区域。结合区域现状条件基础,妥善处理苗圃资源利用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资源化质量,选择性保留区域中的资源因子,特别是生态因子,并依托生态因子的发展,有序推动新区中不同区域苗圃资源区块的发展,使得新区苗圃区块彼此联系、相互协作,实现整体资源环境的改善,达到有机保留更新的目的(图3)。

其开发模式的重点在于充分结合苗圃中各资源因子的优势进行“因地制宜”的开发,因而其开发途径方式相对复杂,主要的开发途径包括以下几方面。

1)赋予生态效益的景观手段。

城市新区建设处于现代文明与生态环境频繁碰撞时期,须将区域环境生态化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在保障生态系统连贯的前提下,从新区总体生态格局的角度,将苗圃资源纳入新区生态格局范畴,使其成为新区生态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2)活化周边业态的经济手段。

活化更新区块的业态主要是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周边区域的用地性质推测判断人群需求、商住分布情况来提供相应的服务,使苗圃地的更新方式与周边用地需求相适应。一方面,伴随着社会休闲需求逐步增加,资源化更新以复合化开发需求来充盈社会经济业态需要,并突出强调苗圃的资源化特色形态,为开发建设注入灵魂;另一方面,依托资源化开发项目,侧重辐射性的发展途径,拓展开发建设的产业链,打破开发区域的地理区位瓶颈,满足社会人群的需求,增加资源化发展活力。

3)锻造地域特色的文化手段。

社会空间的均质化现象使得缺乏特色的城市空间比比皆是。通过对苗圃资源特色的梳理,将其特有的空间特质、场所记忆以及文化遗存等元素,合理组织并融于资源化开发建设中,延续其空间文化。此外,积极挖掘新区中的地域文化,除物质文化形态之外还包括传统的民俗民风、文化信仰和节庆赛事等非物质性文化,加强本地民众对于资源化场地的认同感,使其发展成为可以提升新区文化底蕴的标志性区域。

2.2 模式评价

新区苗圃资源化开发模式建立的目的是利用定性方式对新区苗圃资源的有效开发予以指导,使新区多变的开发过程变的具有方向性,从而提高苗圃资源的利用率。但相对于实际开发建设中错综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的开发条件和随机性的关键问题而言,每一种开发模式均存在一定的局限范围以及缺陷(表1),因此,在苗圃实际开发建设中,应根据苗圃资源的开发特性和建设目标等,对拟选用的开发模式的适应性进行甄别,并提出进一步的优化类型,以便于更好地适用于新区建设。

3 义乌科创新区苗圃地资源化开发模式探究

3.1 项目地苗圃地资源现状

义乌科创新区位于义乌中心城区北部,全区域总面积约为52.25km2,且有近30km2为山林和水库所覆盖,生态基础良好。现状苗圃资源众多、规模不一,主要以个体经营苗圃以及村庄圃地为主,多围绕幸福湖水库周边分布,呈现“南多北少”的局面(图4、5)。现有苗木品种多迎合华东地区苗木市场需求进行培育,常见树种有:香樟、雪松、桂花、银杏和紫薇等。其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多为露天栽植,部分植物采用温室大棚以及盆栽育苗,如苏铁、月季等低矮品种。

图1 全部更新模式示意图

图2 部分更新模式示意图

图3 有机保留更新模式示意图

此外,从新区规划角度而言,科创新区提出打造“一山两片三联多绿廊”的空间格局和“一山一水六组团”的功能布局[9],通过评估新区商住、科研和生态等建设需求,规划将现有新区苗圃资源用地形态发生转变,由农林用地转变为公园用地、居住用地、科研用地以及商业用地等,进而引发新区建设与苗圃资源利用之间的冲突。但与此同时,新区树立生态保护理念,积极开展苗圃地资源化实践,提高了现有苗圃资源的利用率。因此,本文将科创新区作为资源化开发实践探讨,进一步阐释不同背景下3种开发模式的针对性以及差异性,提出5种开发类型,为后期新区苗圃资源利用提供借鉴意义。

3.2 开发模式建设类型实践

3.2.1 苗圃式生态林带的开发

义乌科创新区境内建设有众多的交通干线,其中在疏港高速的建设沿线,现状分布有较多的苗圃资源。新区规划文件中将此片区定位为高等院校用地以及防护用地,结合交通防护林带的建设需求以及防护绿地的功能定位,将其周边圃地采用部分更新的开发模式,开发成为高速道路的苗圃式生态防护林带。并将此结果反馈于城市总体规划,对规划定位中的高等院校用地进行退让,在保证苗圃用地起到生态防护功能的同时,也对高等院校起到屏障作用,以此来消除高速道路的噪声。最终利用交通防护林带的形式实现区域苗圃资源的更新。

苗圃式生态林带以原生苗木圃地为开发基础,根据高速交通的建设需要,对沿线林带空缺部分按照地带性植被群落树种结构实施人工补充,并伴随苗木的生长过程,使人工防护林带与苗圃式林带逐渐演替成为一体,形成资源利用与景观营造相结合的高速生态防护林带[10]。该开发方案充分利用原有苗圃资源,并具备短期营造交通生态林带带来的生态效益和优点,克服了全面营造交通防护林带中苗木品种缺乏、生长条件缓慢以及资金投入较大的缺点。

3.2.2 近自然园林的营造

新区苗圃资源多分布于幸福湖水库周边,总体规划中将该区域苗圃定位为新区湿地公园。因此,根据实际开发需求运用资源化开发模式中的有机保留更新模式,依托苗圃的生态肌底,结合与湿地公园开发理念相契合的“近自然园林”营造理念,保障苗圃资源与湿地环境进行有机融合,使其开发建设成湿地公园的组成部分,实现湿地资源因子自然生长。

“近自然园林”的本质在于通过保留和模拟原有生态环境条件,在满足人类对于园林使用需求的基础上,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力作用进行园林景观的自我更新[11]。通过近自然园林中“让自然做功”的方式,调整新区苗圃资源中的苗木配置、景观空间组成等,以尊重自然、最少干扰的原则,营造地带性的植物发展群落,为湿地生物提供生态的栖息条件,形成湿地公园与苗圃地资源化发展之间的物质流通,从而为湿地公园发展增添地域特色底蕴和场所魅力[12-13]。

3.2.3 小镇主题式的建设

在新区各小镇的开发建设中,规划则更为偏重于科学技术的研发、产业孵化等,虽受到当地的景观建设、交通状况和金融状况的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14]。因此,当区域现状内的苗圃资源与小镇基本开发需求发生不可避免的直接冲突时,采用全部更新的资源化开发模式,以小镇发展需求为主导,将苗圃资源因子进行瓦解、重组。围绕小镇“产、学、创”的发展主题,结合青年创业者、科技研发人员等人群的使用需求以及功能空间需要,运用苗圃资源中的生产苗木,进行主题小镇配套绿化的建设。并依据“苗圃”这一资源主题,通过模仿地带性植被群落建群树种的改造方式,进行景观语言的表达,赋予众创小镇内外部景观空间的可识别性和共享性,以体现众创小镇与其他工业园区的区别,对外界产生一定的可识别性,从而延续苗圃资源的“生命力”。

3.2.4 高效苗木科研的入驻

为了实现科技创新、创业的目标,科创新区在规划中增加高等院校用地(A31)以及科研用地(A35)的比重,进一步导致规划区域中的苗圃资源的减少,原有基底被新生事物逐步取代。但基于资源化开发视角,区域中现存的数量众多的苗圃资源,其中不乏稀缺乡土树种,是各类苗木科研开展的重要资源。在进行相关科研机构建设规划中,将现有苗圃纳入“科研基地”的建设范畴,以有机保留更新模式对其进行资源化开发建设,并配备有科研基础设施以及科技孵化平台,进行乡土树种研究、苗木驯化以及相关实验工作。结合高校优质的科研资源,深化新区当地苗木科研工作,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进一步对区域苗木发展起到示范性和引导性的作用。

图4 苗圃现状

3.2.5 山地型风景林的改造

除村庄圃地、个体经营圃地之外,新区北部山体区域中存在原生林地和苗木圃地相混合的现象,规划中定义为农林用地(E2)。在科创新区尊重生态本底的规划理念以及资源化开发理念的引导下,可将其用于背景防护林的储备,融入黄檗山景观之中,营造成为黄檗山风景林,并对规划文件进行反馈,将原有农林用地转变为防护用地(G2)。通过对现状土壤状况、植物群落、地形起伏以及景观视觉敏感性进行分析,总结新区山地型风景林植物演替的规律。采取部分更新模式,对圃地地带性植被建群树种进行梳理、划分,在保障区域内群落形态的稳定性的前提下,根据苗木圃地不同的立地条件,进行景观林相改造,达到自然、生态、人工的和谐统一,打造成为兼具生态、美学效果的科创新区山地型风景林带[15]。

表1 资源化开发模式比较

表2 义乌科创新区苗圃地资源化开发类型总结

图5 苗圃地现状分布图

3.3 开发实践总结

现代新区的发展是一场疏于传统的表达方式,场所文化记忆在生产形态的不断更迭之下分崩离析,正印证亨利·勒菲弗的观点,空间总是服务于某种策略的,并且在意识形态和权力意志支配下将空间转向了交换与售卖[16]。在此背景下,基于研究区域苗圃资源众多的发展现状,在分析资源化开发必要性的基础上,从资源化的视角,对研究区域苗圃资源利用方式进行多方位探讨。并结合有关规划文件以及建设进程,结合苗圃地资源利用模式,因地制宜地提出5种开发类型,并从建设机制、适用范围以及发展形态等方面对不同模式进行总结(表2),以期为义乌科创新区苗圃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4 结语

基于资源化开发理念下的苗圃建设方式为城市新区苗圃资源利用提供了一种新途径,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厘清开发建设阶段中各环节逻辑关系与运行机制,并以此作为开发模式建立的突破口,从而构建起新区苗圃资源利用的开发程式体系,旨在促进新区苗圃资源利用的建设进程,为后期苗圃地资源化开发建设实践提供参考。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拍摄或绘制。

猜你喜欢

苗圃资源化新区
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任重道远
煤矿矿井水处理技术及资源化综合利用
人造石行业固废资源化处理及综合利用概述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CO2资源化回收技术分析
种植苗圃抢先机 解决好这些问题
彩霞苗圃优惠提供新优果树苗木
试论加快国有林场苗圃经济发展的对策
车顶苗圃
雄安新区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