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无事生非”
2019-08-12周碧璇
周碧璇
波蘭女诗人辛波丝卡曾在她的诺贝尔奖获奖感言中这样说,每一个有幸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所取得的成就,皆源于他们不断追寻的不安灵魂。而这种“不安”,比起一般意义上的心灵波澜,我想,更是一种“无事生非”的渴望,是从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觅得追求的不懈努力和说“不”的勇气。
我们生活在一个岁月静好的时代,信息触角伸展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时代的变迁、动荡看似与我们息息相关,却又似乎遥不可及。于是我们中的大多数,心安理得地接受了时代赋予我们的这一特权,事不关己地过好各自平静无波的生活,因为打破事物的表象追寻本质远比自欺欺人需要更大的勇气。我们不再拥有一个敢于“无事生非”的苏格拉底,因为比起特立独行的恐惧,人群中的沉默要容易得多。王开玲曾说:“人群是人的坟墓。”我们渐渐被人群同化,不再试图质疑,更别说挑战那些似乎已被广泛认同的事实。
然而,“向来如此”便对吗?
这个大半个世纪前就曾被鲁迅先生提出的诘问,跨越时间的漫漫长河,是否也在某个瞬间,令某个沉思的人感到灵魂的战栗?而在那个时代,他的这种诘问,是否也曾被认为是无事生非之言呢?
无事生非无疑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这代表要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将表象下惨淡的真实悉数展现在自以为岁月静好的人眼前。但如果生活永远平静无波,永远无人无事生非,那么,那些曾经统治人类灵魂的蒙昧、陋习、丑恶,又如何会甘愿收起它们的青面獠牙,被先驱者的熊熊烈火烧灼而焚毁?那些藏匿于最阴暗的角落而不为人所知的真相,又如何被挖掘、披露,又如何使正义永不缺席?那些叫嚣着现世安稳,却闭目塞听、痛骂无事生非者的人,终究在浩瀚的历史烟波中沦为一粒普通的尘埃,而历史记住的,终将是那些敢于无事生非的人。
王尔德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在仰望星空。”我却想说,别让璀璨的星空迷失了那颗曾经不断追寻的不安的心。记得常看看大地,即便被认为是无事生非。
教师点评
作者立意明确,跳过了对无事生非是否有意义的讨论,以无可辩驳的姿态直接将其认定为更高级的一种人生态度。然后,作者将写作的重点放在无事生非具有哪些不朽的价值上,强硬的表述恰好适合了“无事生非”这一主题。(顾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