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砧糕
2019-08-12姜赢
姜赢
“卖砧糕喽,刚出炉的热腾腾的砧糕喽,又香又甜哟———”
清晨,天刚蒙蒙亮,就听见张大爷扯开了破锣嗓,开始叫卖砧糕。张大爷左手提个小竹篮,竹篮上盖着层层叠叠的白蒸布,布一揭开,便是热气腾腾的砧糕,一块块整齐地码在小碟子里。古时沿街叫卖的小贩,手中多半有面精致的小铜锣,配上几句叫卖词儿,小锣清脆一响,后头便缠上一串眼馋的孩子。张大爷没了锣也不打紧,他自有一副破锣嗓,一开口,小区里的狗儿便紧跟在他后头狂吠不止,也算是一种“热烈欢迎”。
张大爷算得上是老手艺人了,这打砧糕的本事是祖传的,这叫卖的本事也是祖传的,于是也带着点老本行的风味儿。总的来说,张大爷按如今的标准算,顶多一“三无”小贩。
如今城里的年轻人不再时兴吃这沿街叫卖的食物,年轻的母亲更是避之不及,看见张大爷来了,便一把扯过孩子,低声念叨着:“囡囡乖,路边的东西可吃不得,吃了保准拉肚子。”
张大爷的生意自然是江河日下,到最后竟然一块糕也卖不出去,只得讪讪地将多余的砧糕分送给邻里。
“爹,砧糕以后我来卖吧。”张大爷的儿子顺儿终于看不下去了。张大爷没法子,默不作声,一个劲儿地吸旱烟,算是默认了。
几天不到,小区里便开了一家崭新的糕点房,再一看牌子,哟,这不是“顺儿糕点房”吗?
张大爷的竹篮,如今被当作“供品”摆在店堂的正中央。小店装修得格外复古,两边挂上竹排木简,上面写着砧糕的传说由来。店堂后壁上用仿古壁纸贴了幅“清明上河图”。“糕点房”三个字的下头,还印着“中华老字号”几个红彤彤的字儿。若不是这新装修的油漆味儿刺鼻得厉害,这店确实可以以假乱真,成为古迹了。
不一会儿,顺儿的店客满盈门,一片喜气洋洋。顺儿忙进忙出向顾客介绍这砧糕的历史。每个顾客都听得心醉神迷,一面手里掏着票子,一面眼里盯着砧糕,嘴里赞不绝口:“果真是老字号,味儿就是不一样……”
不多久,顺儿店里招了帮手,装了支付宝扫码支付,生意更是蒸蒸日上。
张大爷却日渐消沉,整日里喝着闷酒。那天,顺儿回到家,兴奋地向他爹报告“丰收成果”。张大爷却发了脾气,摔了酒杯,老泪纵横,口里呜咽道:“祖宗之法不能變,顺儿啊顺儿,你利欲熏心,糊涂呀,咱家卖砧糕的,除了卖做砧糕的手艺,还卖的是那走街串巷的本事,你真是忘了本了,开个店卖糕,像个什么样子!”
顺儿苦笑道:“爹,我也是没法子。如今哪来小巷让咱走,都是大楼房了。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得变哪。”
张大爷叹了口气,不再言语。黑夜里,只见烟头的火光在闪烁。张大爷咬了一口糕,自言自语道:“嗯,还是那个味儿。”忽又像是泄了气的皮球,苦笑着问自己:“还是那个味儿?”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充满生活气息的记叙类文章。张大爷和顺儿父子两代人围绕糕点的经营方式展开了新旧思想的碰撞,通过鲜明的对比很好地诠释了写作材料的内涵。曾经连小区狗儿都“热烈欢迎”的张大爷如今“江河日下”,可人们“避之不及”的砧糕却在“顺儿糕点房”里变成“客满盈门”的抢手货。文章构思颇具匠心,尤其描写糕点房的竹篮等设计,以及结尾两句“还是那个味儿”的一句号、一问号的变化,均体现了作者精巧的立意和构思,令人读后印象深刻。(程振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