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请慢一点
2019-08-12玛丽亚·珀尔特妮娅金娜
玛丽亚·珀尔特妮娅金娜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节奏,可快,亦可慢。
1989年,20个国家代表在法国巴黎共同签订发表了《慢食宣言》,成立慢食协会并发起了慢食运动。慢食运动是全球第一个,也是最广泛的一个倡导慢生活的运动,至今已有来自168个国家1500个团体的10多万会员和全球数百万志愿者加入。1986年,卡罗·佩特里尼路过罗马的西班牙大台阶,那里开了意大利第一家麦当劳,一群青年人津津有味地吃着汉堡。这一幕对佩特里尼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他仿佛看到了传统美食渐渐消失的未来,而速食正在占领意大利人的餐桌。随后他起草了《慢食宣言》,号召他的支持者和他一起反对快餐全球化,支持当地传统美食,保护地区农业生产,维护地球生态环境。这个宣言引起了广泛共鸣,一场自发的慢食运动最终席卷全球。
“慢食”指的不光是“慢慢地吃”,更重要的是保证你吃进去的每一口都是“美味、干净、公平”的食物——支持购买当地农民种植的新鲜蔬菜,降低食物运输产生的碳排放量,减少食物中的工业添加,保证吃到胃里的不是冰冷的毫无情感的快餐,而是温暖的充满家乡味道的菜肴。这也是慢食协会成员之一、全球第一家慢食主义高等院校——意大利美食科学大学的办学宗旨。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在这里学习如何让美食文化与科学相融合,将不同食材根据其外表、气味、口感进行最协调的搭配。这些学生毕业后回到各自的国家,以美食为渠道,将慢食文化推广给更多的人。
如何少做无用功
要懂得如何放慢生活的脚步,首先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少做无用功,少一些压力,多一分专注。
由于农业工业化、规模化,连锁餐馆全球化,小规模种植生产因為利润少、周期长逐渐失去生存空间,间接导致当地环境恶化、生物品种减少甚至濒危。为此慢食运动推出“美味方舟”项目,旨在保护濒临灭绝、具有地标性的食物品种。如中国山西的应县凉粉、云南石头城腊肉、俄罗斯阿尔泰野生蜂蜜、贝加尔鲑鱼等都入选了慢食协会的“美味方舟”清单。
慢食运动以“放慢”为宗旨,由饮食领域发起,辐射到其他领域,如“慢教育”。慢教育指的是一种不急躁的、重在开启学生思维的教学方式。现在的教育过于急功近利,校园教育与父母的期望和市场需要不匹配,孩子负担太重、力不从心。每朵花都有自己开放的时间,操之过急只会导致揠苗助长。慢教育提倡改变教学方式,设置灵活的授课时间,从学生需要出发选择课程。同理,不以发表文章数量和摘引率为评定学术水平唯一标准的“慢科学”也在学术界生根发芽,得到众多学者的拥护。
现在的时装更新比生活节奏更快,恨不得一年推出几十个系列,衣柜更新速度永远跟不上时尚的变化,有的衣服甚至还没来得及穿就已经过时了。不停地买买买,然后再扔扔扔,这是一种无形的资源浪费。这也是慢食运动延伸出的分支——“慢时尚”。与快时尚相比,慢时尚讲求理性消费,追求衣物面料的环保性和款式经典性、持久性,让自己美丽的同时,也不给大自然抹黑。伦敦时装学院开设了一个生态环保时装中心,致力于设计和生产生态环保、无毒无害的时装。慢时尚在改变这个行业,推动它朝更好的方向前进。
慢食运动的另一个成果则是“慢城运动”。慢城运动起源于意大利,随后遍布全球,目前有近200个城市获得了“慢城”称号。慢城是一种新的城市模式,在这里有大量的绿地,人们放下手机,离开网络,从人机交流转向更多的邻里交流和人际交往,停止使用私人交通工具而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减少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不设大型超市和连锁餐厅,支持传统手工业。这听起来像是返古生活,其实是对现代化因素和传统因素中更能提升生活质量的部分进行融合,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最有意思的是“慢艺术”。艺术家们丢掉功利心,放缓创作速度,回归“有思想”的创作。摄影师们为了拍摄出走心的作品,花费更长时间寻找素材,而不是两眼一闭咔嚓完事。好的作品经得起等待,也受得住时光的打磨。为此许多国家的博物馆和艺术画廊推出了“慢艺术日”活动,鼓励游客从容不迫地浏览、欣赏艺术作品。例如最少观看5个作品,每个作品的浏览时间不少于10分钟,最后得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心得体会。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正在逐渐被摒弃,人们看展的重心慢慢从“数量”转到“质量”。
慢食运动倡导者之一吉尔·本森于1999年在挪威奥斯陆创建了世界慢行为研究所。他认为,现代人时刻处于紧张状态,恨不得把24小时安排得满满当当,根本没时间静下来沉淀自己。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慢生活可以让人减少压力、获得更多快乐。他建议人们应该学会与自己和平共处,丢掉急躁,允许自己偶尔离开邮件和消息的轰炸,在自我的空间里设定更清晰、明确的目标和高效的行事方式。
这种观念的影响力在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意识到,高强度的工作只会榨干员工的劳动力和对工作的热情,并不会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收益,于是他们开始采取“慢工作”方式。2011年欧洲IT服务领导者Atos(源讯公司)首席执行官、前法国财政部长蒂埃里·布雷顿开始推行零邮件计划。该计划要求,员工所发邮件必须有实际内容,否则打电话或当面沟通即可。计划实施两年时间里邮件数量减少了60%,行政支出节约3%。其他公司也纷纷效仿,同样成效显著。2017年法国通过一项法律,员工有权在八小时工作外的时间拒收工作电话和邮件。法国算是“慢工作”倡议的先行者,但是这个法律能否推行下去也有待商榷。
奥地利成立了一个慢时间协会,经常组织专家进行辩论,讨论现代人对时间的理解,企业应当如何更合理地安排工作等。慢食运动正在渗透经济领域,慢生活、慢工作也逐渐得到大众认可。
“慢”是一种观念,它并不是“懒”的同义词,是在同等时间里放弃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更注重质量和效果的一种新的生活理念,符合当下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潮流。不停奔跑的人生太累,偶尔停下脚步,静静欣赏路旁花开又何尝不可?
专家观点
卡尔·奥诺雷,加拿大作家,畅销书《慢的赞美》和《缓慢修复》的作者。
现代社会,一切讲求快。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更快意味着更好。殊不知,过度求快会导致什么?比如说,工作和生活中快速地作决定会导致犯错的机率增高,过度劳累,还容易引发矛盾。快消费除了快一无是处,匆忙购物并不会给你带来愉悦感,只会让你乱花钱。过于依赖快餐不但对身体有害,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很恶劣。发达的科技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容易,却将人与身边人的距离拉得更远。旅行也成了一种竞赛,人们不想着好好享受,却急于拍照发朋友圈,好像这才是旅行的意义所在。
时间是一种有限资源。人的一天只有24小时,应该合理分配时间,专注于主要的事。以前,我工作繁忙,根本无暇与儿子聊天、沟通。有天我突然想到,何不构思一些简短的故事作为儿子的睡前故事呢?例如《60秒版白雪公主》?之后我回过神来:我在想什么啊?这可是我的儿子,他每长大一分钟,我就少了60秒与他相处的时间啊!
事实上现代社会里的人都患上了一种凡事求快的病,吃饭快,走路快,什么都是越快越好,这几乎成了一种常态。这类人有三个特征:首先是常常一心多用;其次,常常感到疲倦;最后,容易忘事,很快就忘了早餐吃了什么,给谁发了信息,诸如此类。
当然,人不可能一瞬间就慢下来。放慢自己需要自我意识和付诸努力,是一个徐徐而就的过程。慢生活并不意味着你行事的速度要变成龟速,而是应该找准自己的生活节奏。慢生活也不意味着拒绝新事物、新科技。
慢,不是对数量而言,而是对生活质量而言。人们首先应该从自己从事的事务中获得满足感。迈出慢生活的第一步很简单: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回到家里,不要急于打开电视或手机,跟家人聊聊天,问问他们这一天过得如何,这才是让自己放松下来的正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