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造就了粉丝的狂热?

2019-08-12朱丽丽

看天下 2019年21期
关键词:亲密关系媒介偶像

朱丽丽

每当我们谈起粉丝文化时,总觉得它好像只是发生在现代的事情,但粉丝文化难道仅仅只是一个现代产物吗?

粉丝权力的反转

现代意义上的粉丝文化,与古典时期的粉丝文化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两个重要节点。

一是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出现与普及,构成了一种超越地域的共同生活,使得大众文化有了最大基数的文化消费共同体,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粉丝文化。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才可以共同地去谈论某些偶像,或者是粉某一个共同的偶像。我们可以跨越地域的经验,也可以跨越一些代际文化的经验。

还有一个节点,就是互联网社会。1990年代末,随着全球化的互联网社会出现,以及更晚一点时候社交网络的出现,发生了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以前我们是粉丝,但是我们的力量是看不见的。我们只能小范围内跟自己的朋友、家人,跟自己熟悉的一小群人联系得上。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因为我们在网络上所有的痕迹都是被留下来的,有点击量、下载量,有评论。借助数字技术,粉丝的力量可以被量化,并且以一种可视化的形式出现。

我觉得粉丝文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这两个节点期间,粉丝的权力发生了一个反转。

我拿了一个个案来讲,一个養成系的偶像组合——TFBOYS。

比较有趣的是,它反映了一种粉丝跟偶像之间的普遍关系模式。

我做了一个小研究,我把当前这种偶像与粉丝之间的关系,称为拟态的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传统上是指家庭或者婚恋中的关系。但是现在的粉丝和偶像之间,确实也有类似于亲密关系的这种表达。

这种拟态亲密关系,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情感性。

其实如果你自己不是一个粉丝的话,你很难理解粉丝对偶像的感情可以深到怎样的程度。在TFBOYS的个案中,我们发现说有粉丝送给他别墅、环球旅行,牺牲掉一切业余时间参与到TFBOYS的各种生产、营销、推广之中。

是因为他们的粉丝们孜孜不倦替他们刷榜,把流量刷上去,让主流媒介看见:TFBOYS原来是很有影响力的一个偶像组合。

像这样一种情感的强烈性,可能是像我这样比较静态的粉丝,所不能想象的。

第二个特点是控制性。

在传统观念里会以为,粉丝跟偶像之间的关系,似乎偶像应该是绝对强势的,而粉丝是弱势的。我们粉丝远远地遥望着他们、看着他们、爱恋着他们,但是我们可能终其一生,也没有见过他们一面,没有想过自己可以跟他发生什么样的关联。

但是,养成系的偶像非常有趣的一点是,粉丝从头到尾都是参与对偶像的塑造的:他们的成长道路,包括他们要选什么样的一个曲风,应该沿着什么样的路径发展,其实粉丝都很强势地给予了意见。

其次也是因为许多成年粉丝有足够的金钱、精力去影响未成年偶像的成长道路。粉丝对TFBOYS各种衍生产品、应援活动的资金投入和运营,更是使他们成为粉丝经济的代言人之一,在资本运作的市场中逐渐水涨船高。

粉丝在彰显对偶像爱意的同时,也借此向大众宣告他们偶像的特殊性和对自己粉丝群体形象的重申:他们不是大众想象中的盲目追随者,而是创新者甚至是新的规则制定者。

我们可以看到粉丝与偶像之间关系的控制性,粉丝的权力控制性增强了。

第三个特质是亲密性。

前两年王俊凯高考,他的粉丝就连夜做了很多各科复习大纲,提供给王俊凯。王俊凯去成都演唱会,经纪公司给他穿得很单薄,他的粉丝非常心疼,一方面在微博上强势批判他的经纪公司;另一方面就自主给他送衣、送物。

粉丝居然可以介入到偶像的私人领域,而且介入得如此之深。他们要关注他跟什么样的人恋爱、上什么学校,是否结婚等等。事实上这都已经不是传统的粉丝和偶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粉丝对偶像权力的表达。

粉丝跟媒介之间,也发生了权力的反转。

在最早的时候,主流媒介尤其是比较正统的媒介,其实对粉丝和粉丝文化是持有一种带有疑虑的,或以批判性为主的视角、眼光。

而过去粉丝的权力,它的确认主要在消费终端——你购买产品就好了,看电影买票、听音乐买唱片。

事实上现在不是的,现在在生产、在立项,在做什么样的一个产品给大众,这样的一个最初的阶段,粉丝的力量就已经被看见了。

这种粉丝的主体性迅速地被媒介看见,在很多时候也被媒介征用。粉丝在媒介上的形象逐渐多元化,从最初的负面转向正面的呈现。甚至许多媒介会有意识地发掘粉丝的力量,比如电影的营销、热门话题的捕捉、社交网络热词的搜索等等,往往成为媒介关注的重要内容。这也是粉丝对媒介的权力反转的一个重要呈现。

粉丝的第三个权力的表达,就是粉丝相对于资本之间权力的反转。

我们现在会经常说到IP(intellectual property)这个概念,就是“知识产权”。所谓头部IP,就是说那些能够引发资本的热情,然后能够引发大平台注意的IP。

我们发现,所谓头部IP,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经典IP,比如说《西游记》,经久不衰。

还有一类,就是点击量IP,是一个一个粉丝,通过数字媒介显现、展示给我们的。粉丝的流量在哪里,资本的热钱就流动到哪里。

一个出口与一个入口

说了这么多粉丝权力的反转,我们可以看到粉丝通过很多路径来展现权力,比如说消费、文化再生产、寻求话语权。但我们也会有一个很重要的诘问:

什么造就了粉丝的狂热?

事实上,从既有的这个粉丝研究来看,我个人觉得其实很重要的一点是荷尔蒙。大多数的粉丝都集中在青少年,而大多数的粉丝的性别会集中于女性。

这个其实向我们昭示,是社会上那些边缘的、不被重视的非主流部分,更需要通过粉丝文化找到集体的力量和话语感。

其次,跟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变化有关:随着社会的变迁,很多原有的社会结构松散了、消失了,可能你跟你公司的人毫不认识,你只是上班而已。

在国外,社区和教堂文化渐渐松散消失了。在国内,宗族文化和单位文化,也基本上消失殆尽。至少对都市里的青年人是如此。

粉丝文化,其实是原子化社会的一个必然的出口。

在这么孤独的社会中,我们非亲非故,仅仅通过一種兴趣连接起来,我们有共同的爱、依恋、喜欢,我们投射在同一个人物身上。我们藉由对这样一个人物的共同喜欢,形塑了我们之间的关系与情感,我们觉得我们是一类人。

我们可以抱团取暖,它既像我们的树洞,也像我们的聚集地。

我们为什么需要去理解粉丝文化?

我想借用一个文化研究学者雷蒙·威廉斯的话:文化不仅是那些经典化的东西,文化是活生生的日常生活经验。

我们正在经历的一切,我们正在海量阅听的大众文化产品,有一天都会沉淀,沉淀成我们的共同记忆,沉淀成我们的集体情感。

如果我们抛开一切的偏见,如果我们试图理解青年代际,我们就不能忽视粉丝文化这样一个入口。

千万不要小看青年人,千万不要小看年轻的力量。今天的粉丝文化,有可能沉潜着明天的经典文化。

当然,我认为,粉丝或大众也应该是有品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粉丝的权力上升了,为什么文化产品的品质没有随着上升?

我们需要反思粉丝的权力中的责任。粉丝也是主体,在这个时代,即使是大众文化的品格,也需要每个人的主体性。

如果我们真正希望今天的粉丝文化被历史看见,沉潜为经典,粉丝就应该正视自己的权力,善用自己的权力,以及反思自己的权力。

● 摘自“造就”(微信公众号:xingshu100)

猜你喜欢

亲密关系媒介偶像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大众偶像
亲密,别陷入相处误区
Task 4
聪明的人善于经营亲密关系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3C原则”教你搞定各种关系
偶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