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本质体认与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化运作

2019-08-12郑卫东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5期

郑卫东

摘要:戏剧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舶来品,是近代以来随着各种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逐渐的为国人所知,相比起文学或戏曲等传统文体,戏剧的基础相比对而言是很薄弱的,剧作家无法从文学的固有思维当中跳脱出来,对戏剧的总体把握欠缺全局意识,剧本本质上是将人物的心理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在表演和人物刻画等方面都必须有合理的夸张,但初期的剧作家的思维是以文学性来取代戏剧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戏剧的发展起到的是阻碍作用,后来在艺术规律的作用下,我国的剧作才逐步的走向正轨,情节和人物通过适当的夸张逐渐的走向了经典化,但“太像戏”之后反而也成为了发展的桎梏,中国现代戏剧又遭遇了阻碍。

关键词:戏剧本质体认;中国现代戏剧;经典化运作

中图分类号:1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4-0134-01

一、前言

戏剧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至今也不过是一百多年,但是中国的剧作舞台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戏曲和文明戏的演出逐渐的被话剧所代替,虽然中国的戏剧在经典化的积累方面缺少成就,但是剧本的创作在三十年代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只不过因为文学的影响实在是太过深远,所以戏剧在中国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经典化运作基础薄弱。

二、本质体认的偏离与回归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大国,文化的璀璨自然是不必多说,传统的文学造诣和戏曲发展在全世界都是独树一帜的,但是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戏剧的传入,这反而成为了新事物发展的桎梏,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基础是深厚的,但是其经典性却相较其他的文体相对低下,因为面对戏剧这一新事物,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对于戏剧的本质认知出现了偏差,所以经典化最看重的卓越性也就相应的被忽略了,因为卓越性需要艺术规范来实现,但是因为无法塑造出可以在舞台上有所张力的角色,所以戏剧并未产生经典化。

有些艺术家说艺术的本质必须要“遵守艺术与文学中的法则”,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之下,戏剧本质认知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偏差。虽然戏剧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新的事物,但是中国却为其发展创造了足够的基础。戏曲与戏剧本是一脉相承的,戏曲文化在中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发展,不过20世纪初期所产生的文明戏用说话来代替了传统的演唱,语言表演成为舞台上的新形式,现代戏剧在中国的发展之处,受到了很多文学者的重视,在新文学运动当中,文学剧本成为了文学家最重视的文学形式,但是因为认知的偏差,尽管对剧本的写作下了很大的功夫去准备琢磨,但是结果却是及时一流的剧本,其质量也比不上普通的小说。

究其原因,热情是有了,但是能力却有很大的缺乏,所以在剧本的写作当中缺少明确的经典建设意识,即使是大量的产生剧作,但是却无法出现经典,新的文学样式虽说可以激发创作者的讨论热情,但是往往在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之下,反而会在频繁的讨论当中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对戏剧认知的迟缓和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的歧义会对经典化的运行起到干扰作用@。

自从戏剧传入中国以来,很多剧作家都投入了極大的热忱,戏剧运动也相应出现,但是这些作品只能是在伴随着运动产生,伴随着运动的结束而消失,距离经典化相差甚远。

三、经典化运作的反思和影响

随着戏剧家的摸索,发现戏剧的本质在戏剧性,这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第一本质,必须要将文字语言转换为舞台语言,用合理的夸张来达到艺术表演的效果,只有找出了核心,才可以保证经典化的运作得以实现。

戏曲可以为戏剧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照性,我们熟悉的是戏曲舞台上的夸张,比如甩几鞭子都代表行了千里,所以戏剧的合理炫张逐渐的被剧作家所体会到,并且逐步的运用到创作实践里面,这是中国现代戏剧经典化初步取得成果的开始。但后来又走了一些弯路,所以我国当代戏剧并未顺利的就此走向经典化之路。

四、结语

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化运作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摸索,套路理论是不能被完全无条件恪守的,也不能完全按照评论家的说辞来进行,戏剧是对于文学的表现,不能不是戏,也不能太像戏,戏剧可以表现真实,但是却不能完全的代替真实,所以戏剧化是戏剧所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失去了戏剧性便会出现“有剧无戏”的情况,由此导致现代戏剧经典化的运作往往不能持久的进行。要做好戏剧,必须要从文学性的语言改成镜头性的语言,通过合理的夸张表现人物的典型性格,用戏剧化来与现实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