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派戏剧艺术分析
2019-08-12苏曼
苏曼
摘要:荒诞派戏剧具有内容的荒诞与形式的荒诞相一致的特点,用荒诞的形式表现荒诞的内容的特点。如果说传统戏剧的情境是具体的和有定性的,那么荒诞派戏剧的情境则可以说很多是不确定的。
关键词:荒诞派;戏剧;情绪
中图分类号:171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7-0112-01
一、引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法国出了戏剧“隆胎”,它的创始人是侨居法国的戏剧家爱尔兰人塞缪耶尔——贝克特和罗马尼亚人艾仁——尤奈斯库。尤奈斯库的代表作《秃头歌女》,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这两出戏在剧院上演时,观众看不懂,反映冷淡,但却在监狱里演出成功。当时的报纸是这么介绍的:“三人一组的腕力充沛的大力士,把一共六百四十二磅的体重全停在过道上,等着看姑娘和逗乐的一幕。竟然没有这些,于是他们发火了,而且打算一黑灯就溜出去。可是他们打错了主意,他们听了听,看了看,两分钟以后,这就待了下来,一直到散场才离开,都震惊了!”从此,荒诞派戏剧问世了。
二、反理性的结构
荒诞派戏剧是不拘一格的戏剧流派,甚至其自称是“反戏剧”的戏剧。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它确实产生了,而且在一段时期内很轰动。荒诞派戏剧是以什么法则来结构全剧呢?
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总结道:“用形而上学的方法,表现对于人类现状的荒诞性的极度苦恼。”我的理解是:现实主义与荒诞派戏剧的根本分歧点,在于对“生活存在于动作中”的含义的理解上;现实主义将生活看作是人类实践进步的总体运动,因而“戏剧动作”是人类有理想地追求实践目标的由激情转化为行动的过程;荒诞派则以存在主义看生活,视生活为无价值的东西的杂凑状态,那万事万物,包括人的情感与行为在内,都是没有什么理性逻辑可言,有的只是荒谬状态和生活的不确定性。可以说,荒诞派戏剧的结构是“形式即内容”。荒诞派戏剧的结构就是用无理性的舞台方式直接表现人生荒谬的戏剧主题,即形式即内容。
三、剧中人物是“思想的道具”
西德的犹太作家彼得、魏斯在其创作的荒诞剧《马拉、萨德》中说:“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頭发把自己提起来,自己把自己里外翻遍、用新的眼光重新看世界。”这句话集中说明了荒诞派戏剧“离经叛道”的宗旨。荒诞派戏剧中的出场者基本可分为这几个类型:
(一)外形丑化,是生之痛苦的代表
如《啊,幸福的日子》里的温妮和她的丈夫,一个身陷黄土中,难以自拔;另一个在地上爬来爬去,不能站立行走,但他们却认为这就是幸福生活。
在美国作家阿尔比的剧作《犀牛》里,不仅人们一个个“兽性爆发,”全变成了厚皮动物“犀牛”,而且人发出这样的呼喊:“我不漂亮,我不漂亮,漂亮的是他们(犀牛),我没有角,光滑平坦的前额多难看啊,我多丑啊,谁坚持保存自己的特征谁就要大祸临头!”
(二)没有姓名,用符号代替
如《秃头歌女》中,鲍比、沃特森一家,包括他的亲戚,都是叫这个名字,令观众产生一种感觉,他们观赏的不是鲍比、沃特森,而是统称为鲍比、沃特森的人类本身。日奈剧作中的人物也是这样,他们一般都取消了姓名,用来指代他们的是社会职务。
人物的行动是孤独、不安全感促发的逃避行为;即使行动了,也是在关键时刻丧失了行动能力,归于失败。荒诞派戏剧中的人物不是活生生的有个性情感的角色,而是人类生存现状的直接比喻,是恐惧、孤独、麻木、丧失行动能力,无理性可言的可怜虫的代言者。
四、毁灭性的语言
话剧,历来被认为是主要依赖于言语对话来表演的舞台艺术,然而荒诞派戏剧舞台形象的构成,并不完全依赖于对话和台词,有时候,语言台词恰恰是他们要毁灭的对象。比如贝克特的《哑剧》,表现人类的孤立无援的处境,就彻底抛弃了言语,靠的是出场者的夸张肢体表演和布景道具的“直喻一性质,自始至终,无一道白,却同样尖锐地表达了荒诞概念中“形而上”的痛苦。
五、荒诞派剧作家在回归
荒诞派戏剧尽管在客观上也揭露了西方世界某些社会矛盾和丑陋现象,但它的世界观是极其灰暗和绝望的,而且这种戏剧流派有一个致命的“硬伤”,那就是他的形而上学的表现方式,使得它的戏剧只能有一个主题——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无望的,离了这个总主题,它什么也表现不了。这使得一些还在创作的荒诞派剧作家出现了回到现实主义戏剧路上来的现象。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阿尔比,他的荒诞剧代表作是《美国之梦》,《动物园的故事》。
六、结语
当今舞台上对荒诞派戏剧手法的一些借鉴,把舞台的假定性发挥到极致。如前不久《短剧大赛》中出现的《西亚图宣言》,就是把环保主题舞台符号化,直接宣讲是出来。这是有些导演所喜欢的,看似新鲜,其实不是现实主义,有些把戏剧变成晚会节目的嫌疑。但是不是不可以借鉴,荒诞派戏剧艺术的确有将舞台的假定性发挥到极致的优点。抛开它的荒诞人生主题,仅就它的戏剧手段而言,是有可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