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美有力,深度品读《二泉映月》
——以人教版《英语》(Go for it!)九年级Unit 9 Sad but Beautiful阅读课为例
2019-08-12王清指导与点评孙铁玲
文/王清 指导与点评/孙铁玲
指导思想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中学英语学科承载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五大要点,分别为人文积淀、批判质疑、乐学善学、健全人格和国际理解。其中,批判质疑的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言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英语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理解外国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进而拓展文化视野,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王蔷教授提出,外语阅读素养不仅包括学生学习和运用所学语言和其他知识获取信息、建构意义、增长知识的能力,还包括通过阅读,发展跨文化理解、促进多元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积极态度和良好习惯(王蔷,2017)。
基于以上理论,笔者以一节阅读课为例,以二胡作品《二泉映月》为契机,通过让学生在聆听音乐和阅读文本中不断思考、感受、挖掘,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在阅读过程中,笔者从文章作者听音乐的感受出发,结合作曲者阿炳的生活经历,不断启发学生思考作者认为音乐凄美的原因,再结合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于《二泉映月》的评价,进一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超越由音乐带来的凄美感受的浅层理解,实现对其传递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的深层理解。
教学内容分析
Sad but Beautiful是作者听完二胡作品《二泉映月》后有感而发写的一篇记叙文。作者介绍了自己的听后感受、创作者阿炳的悲惨生活经历以及阿炳的音乐成就。文章使读者了解了《二泉映月》为何曲调凄美、直达人心,以及其巨大的影响力。
文章的主线是作者的行动。作者听音乐有感而发,通过查阅资料对作曲者阿炳及其作品进行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本文的暗线是音乐作品,包括音乐作品给人的感受、作品创作者的背景和作品的影响力。在暗线中,作品给人的感受又分为两个层次,从浅层的凄美意境到深层的积极向上心态的传递,由此可引导学生探究《二泉映月》成为中国民乐瑰宝的原因。
学情分析
1. 自然情况
本课授课对象为北京市海淀区某重点中学九年级创新班的学生。他们学习热情高,喜欢互动,爱思考,有自信,渴望认同,爱表达。经过初中前两年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阅读技巧,大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好,且能较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班内也有一些基础稍微薄弱的学生,他们的词汇量有限,阅读能力有待提高,在理解本课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
2. 已有基础
(1)本节课为人教版《英语》(Go for it!)Unit 9 Section B的阅读课,该单元话题是谈论喜欢的音乐、电影。在学习Section A部分时,学生能够通过听和读获取有关音乐和电影的信息,能简单介绍自己喜欢的音乐或电影。
(2)学生能够使用常用的阅读技巧进行阅读,例如可以简单使用寻读策略获取特定信息,简单使用略读策略理解段落及篇章大意等。
3. 存在问题
(1)部分学生不了解阿炳,不熟悉二胡作品。他们对于阿炳的印象仅仅局限于“瞎子阿炳”这个称呼,对于《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仅闻其名,未闻其声。
(2)大部分学生认为《二泉映月》是一首悲伤难过,甚至满怀怨气的乐曲,对乐曲缺乏全面深刻的认知。
(3)学生的人生经历尚浅,对于《二泉映月》所描绘的人间疾苦和阿炳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很难产生共情。
学业标准和国核要点(见表1—表8)
表1. 1.2.5 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九年级)。
表2. 2.1.1 能就简单的话题提供信息,表达简单的观点和意见(九年级)。
表3. 2.1.4 能在口语学习活动中做到语音正确、语调自然,语气恰当(九年级)。
表4. 2.2.2 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九年级)。
表5. 3.1.3 能与他人沟通,合作完成任务(九年级)。
表6. 4.4.1 对祖国文化能有更深刻的了解,具有初步的国际理解意识。
表7. 5.4.1 注意通过音像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
表8. 6.2.1 恰当使用英语中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教学目标
在本节课学习结束的时候,学生能够:
(1)了解作者对音乐的感受,梳理并概括阿炳的生活经历和音乐成就;
(2)利用获取的信息,推断、归纳并总结《二泉映月》凄美感人的原因;
(3)通过欣赏音乐,对比自己、作者和音乐大师对《二泉映月》的感受,深度理解文本,剖析《二泉映月》所表达的积极乐观的人生精神;
(4)通过讨论和合作介绍《二泉映月》,传播中国古典民乐,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教学流程图(见图1)
教学环节
1. 环节一:读前导入
教师出示阿炳的照片和一张关于《二泉映月》音乐作品的景色图画,与学生交流关于阿炳的信息,并为学生播放二胡乐曲《二泉映月》的精选片段,询问学生听完音乐的感受。
Q1: Can you guess who the man is?
Q2: Do you know the name of his most famous piece of music?
Q3: Can you tell me how you feel about the music?
[设计意图]
引出本课的话题,帮助学生建立对于《二泉映月》的初步感受,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体现的学标编号和国核要点]
2.1.1 批判质疑
2. 环节二:初步感知文本
教师引导学生总体浏览文本,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身份,询问学生作者听完音乐的感受。
Q1: Who wrote this passage?
Q2: How did the writer feel about the music?
Q3: What did the writer do after the concert?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获取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体会《二泉映月》带给作者的凄美感受。
[体现的学标编号和国核要点]1.2.5 乐学善学
图1. 教学流程图
3. 环节三:整体细读文本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本,让学生在体会作者感受的同时,探寻《二泉映月》给人凄凉、优美感受的原因。
Q1: Why is the music so sad?
Q2: Why is the music so beautiful?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整体细读文本,整合归纳信息,建构语篇意义,剖析《二泉映月》为何凄美。
[体现的学标编号和国核要点]
1.2.5 乐学善学
4. 环节四:观看视频,深度思考
(1)教师播放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后对音乐的评价视频,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发学生思考:小泽征尔为何有此观点?
Q1: What words or sentences impress you most in the video?
Q2: Why did Seiji Ozawa say “It is positive music”?
[设计意图]
启发学生通过观看小泽征尔的视频,结合大师对音乐的感受,开展深层思考。
[体现的学标编号和国核要点]
5.4.1 乐学善学
(2)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自己、作者和音乐大师对《二泉映月》的感受,深度理解文本,剖析《二泉映月》所表达的积极乐观的人生精神。
Q1: How did the writer feel about the music?
Q2: What is the title of the passage?
Q3: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beautiful but sad” and “sad but beautiful”?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剖析文本、挖掘内涵、升华认识,感受阿炳热爱音乐、直面困苦、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体现的学标编号和国核要点]
1.2.5 乐学善学;2.1.1 批判质疑;
4.4.1 国际理解
5. 环节五:再听音乐,深刻理解
教师再次为学生播放二胡乐曲《二泉映月》的精选片段,询问学生第二次欣赏音乐后的感受。
Q: How do you feel this time? Do you feel something different this time?
Ss: I do feel something different.Actually, I think “beautiful but sad”and “sad but beautiful” exactly describe the process of how we understand ErquanYingyue. At first, we felt the music was beautiful but sad. But after we learned the story behind the music and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Abing, we began to understand the spirit behind the music.Abing never gave up no matter how hard life was. This time I feel the positiveness in the music. So the music is sad but beautiful to me now.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再听音乐和表达感受,探究并形成对音乐的深层认识。
[体现的学标编号和国核要点]
2.1.4 人文积淀
6. 环节六:创设情境,传播文化
结合学校的真实情况,请学生们结合所学,分组合作,给一批来自美国的交流生介绍阿炳和他的音乐(见图2)。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内化文本内容和语言,综合利用本课所学,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体现的学标编号和国核要点]
2.1.1 批判质疑;2.1.4 人文积淀;
3.1.3 健全人格;6.2.1 国际理解
7. 环节七:课后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搜集更多信息,完善、优化本小组课上形成的介绍阿炳的报告。
[设计意图]
巩固目标语言。
[体现的学标编号和国核要点]
2.2.2 乐学善学
板书设计(见图3)
教学反思
图2. 任务设计
图3. 板书设计
本节课以《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为主线,结合学生听音乐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不断发问引领学生挖掘文本深意,使学生在课堂任务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逐层加深对音乐和文本的理解。在准备这节课的初期,笔者设计了问题链,预先设定了每个问题的答案,并把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都罗列在课件上,以便后续推断出笔者想要的结论。通过试讲,笔者发现,这导致教师始终在控制课堂。通过教研员的指导,笔者大胆舍弃了事先预定好的答案,根据学生实际生成板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改进后,笔者发现,教师如果充分相信学生,时刻关注课堂生成,学生反而能给课堂带来更多惊喜。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地阅读、思考、鉴赏音乐、参与活动,他们的语言能力、思考能力、音乐鉴赏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有很强的实际获得感。
参考文献
王蔷. 2017.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阅读教学:问题、原则、目标与路径[J],英语学习 (下半月刊 ),(2):19-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学点评
本课是一节深度挖掘文本内涵的阅读课,教师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研读,对学情进行了详细分析。学生学习理解了文本内容,建构了新的知识结构,应用实践了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并对其进行迁移创新,从而提高了语言能力、培养了思维品质、增强了文化自信、提升了问题解决能力。本课基于主题,恰当融入音乐鉴赏环节,实现跨学科育人,开展审美教育。教学设计的特色和亮点如下:
第一,在文本剖析和口语表达中提升语言理解、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设计了以“探讨《二泉映月》乐曲给人的感受”为核心的教学主线,引导学生在问题链的引领下与文本进行多次互动,学习目标语言,提取作者对于乐曲的感受,探寻乐曲凄美的原因,挖掘凄美乐曲背后的深层含义。学生再结合自己两度听音乐的感受,构建自己对于《二泉映月》这首经典二胡作品的新认识,在合理创设的情境中向外国交换生介绍中国民乐的瑰宝,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巩固目标语言,提升表达能力,在传播中国古典民乐的过程中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第二,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不断推进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师设置了连贯性强、逻辑性强、指向性强且层层深入的问题链,通过不断发问和追问引领学生挖掘文本内涵,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教师依托阅读文本,借助课外视频,通过有效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深入挖掘和领悟文本的深层含义,促使学生完整体会音乐表层体现出的悲伤之情,悲伤背后所展现出来的美以及音乐蕴含的积极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理解文本信息,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实践应用与迁移创新,整合性地学习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发展了语言技能,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在逐层深入的意义探究中提高了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