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2019-08-11孙小萍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对策建议挑战

孙小萍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治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必须从提高农民保障水平,创新乡村治理模式、繁荣乡村文化、拓宽增收渠道、增强乡村发展信心等方面进行回应,增强农村群众安全感、公平感、归依感、获得感和未来感,积极促进乡村社会稳定发展。

【关键词】乡村治理;挑战;对策建议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农村土地改革,使得我国乡村迅速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广大农民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正大踏步地迈向小康社会。但在日益加快的城镇化、工业化浪潮中,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政策红利正逐步减弱,乡村社会的多元利益格局给乡村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当前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乡村社会治理正面对诸多挑战,具体表现在:一些农民的安全感还不高,遇到天灾疾病等情况这种感觉就更强烈,普遍忧虑经济收入不足以支撑养老就医就学等开支,空巢老人特别担心将来自己老无所养。乡村强人、宗法在村务管理中的影响难以绝迹,小微权力侵害农民个体权益事件还有发生。进城农民工渴望突破制度障碍,真正拥有“城市身份”享受“城市待遇”。一些文化层次偏低的农民,工作强度大、收入偏低且不稳定,影响到农民对社会的满意度;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农民理性思考能力欠缺,视野狭窄,认知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和被他人左右,思想无根性现象突出等。还有部分农民对乡村社会未来的发展前景信心不足。有的消极自卑,一心等待他人帮扶和社会兜底,有的极端扩大追逐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在土地征用流转、房屋拆迁补偿、工资结算、邻避设施建设安装等事项中蛮横施压,宣泄对立情绪,甚至还出现过群体性事件,从而导致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

乡村社会治理面临挑战产生的原因

一是乡村社会保障水平有限。当前,我国的农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虽然实现了全覆盖,但和城市居民、公职人员相比,水平偏低,保障能力有限。农业生产风险、产品销售风险主要靠个人承担,这使得农民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增加。

二是农民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参与感不足。目前乡村治理农民参与感不足,社会秩序主要依靠政府维护。这主要是乡村优质人力资源外流,乡村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导致乡村自治力量偏弱,乡村治理力量平衡点被打破。

三是乡村文化建设滞后。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各级政府重经济、轻文化。这导致了乡村文化断层,封建迷信等灰色文化也往往乘虚而入。极个别地方社会主流思想价值渗透乏力,基层组织影响力、战斗力、凝聚力被削弱。

四是多重社会矛盾在乡村社会叠加交织,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区域差距进一步加大,消减了部分农民的获得感。例如,农民旺盛的就业需求和城市向农民提供的就业岗位减少之间的矛盾。农民工流动就业和家庭稳定之间存在冲突。农民工远距离跨区域就业,教育赡养义务部分转移或搁置,家庭矛盾激增。农民通过自己与他人在发展水平、经济利益、社会地位等横向比较之后,原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大为降低,还影响到农民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上述乡村风险既是个体的主观心理感受集合,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需要增强忧患意识,特别关注农民群体的社会心理,防微杜渐,及时进行干预和调控。

增强乡村群众的“五感”

以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为抓手,增强乡村群众的安全感。一是持续加大乡村医疗和教育等社会公共服务产品的投入,提升服务效能。二是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手段来弥补和协调现阶段乡村优质资源短缺的问题。三是循序渐进地提升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民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国家支付额度,建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解决好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问题”,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构建分担农民风险的社会网络,例如补充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互济互助,满足多层次人群需要,全方位、立体式构建乡村民生保障体系,让农民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满足广大农民求安避险的心理需求。

以创新乡村治理模式为平台,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公平感。一是构建以法治为根本,以德治为引领,以自治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治理公平高效。二是适当增加农民在各级“两代一委”(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比例,在法律的框架内确立农民利益代言人,畅通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对话平台,理性表达需求和愿望,疏解矛盾。三是加强村级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强化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严厉惩处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法行为,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全面提升、全面过硬。四是建立村民议事、乡贤参事协商治理模式,加大村民对乡村社会事务的民主监督,把农民社会化服务组织吸纳和补充到乡村自治体系当中。尽力增加乡村治理的柔性元素和缓冲地带,释放乡村社会风险。

以繁荣乡村文化为主线,增强农民的精神归依感。一是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中蕴含的忠厚仁義、孝老爱亲、邻里互助、合作忍让等人文思想及精神要义,发挥其教育劝化、凝聚共识、规范秩序的独特功能。二是合理吸收和转化现代文明,突出时代特色,发挥先进文化的渗透、辐射凝聚和引领作用,把优秀乡村文化内化为农民判断是非、明确行动的价值标准。三是大力推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创新形式,满足乡村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素质和文明素养。四是繁荣乡村文艺创作,创作出更多的农民喜欢、弘扬时代主旋律和乡村正气的文艺作品。

以拓宽增收渠道和提高农民收入为指向,增强乡村群众的获得感。要大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强化农产品与市场的关联度。打造市场化、标准化、商品化的高附加值农产品,把标准化生产、供给优质、绿色的农产品作为农民增收的根本;延伸乡村产业链条,由单一的原料生产向加工销售服务各个产业链转变,加大乡村三产融合协调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让农民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有收益;开拓非农收入渠道。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增加生态补偿收益;在农民土地“三权”分置以后,依法享有承包地流转和房屋使用权转让产生的收益,增加农民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方面产生的发展性增值性收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就业扶持,小农户、兼业户等弱小经营主体通过依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优势经营主体,获得生产、就业、服务等多方面的收益。

以乡村发展为终极目的,增强农民群众的未来感。乡村社会沉淀积攒的矛盾和风险,不是短时期就能化解和消除的,必须强化全面治理意识。用发展规避消解风险,增强农民对乡村未来发展的信心。一是强化智力支撑,增强乡村活力。要加强乡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其带头和引领作用。大力培养乡村职业农民和专业化人员。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鼓励有“三农”情怀的人士下乡,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发挥他们见多识广、有一技之长的优势,同时降低“圈地、套取资金”的风险。二是加大金融资本支持,探索创新乡村投融资机制。开发更多符合“三农”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降低“三农”贷款融资门槛和成本。持续增加财政投入比例,整合社会资本,优先投入乡村建设,同时加强金融风险监管和防范。三是迅速补齐乡村发展短板,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公共服务建设,最终达到城乡公共事业均等化、生活品质多样化。

(作者单位:中共安康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对策建议挑战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