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工匠精神”的高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探析

2019-08-11李超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6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途径人才培养

李超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论述了培育高职汽车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提出了汽车专业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要积极营造“工匠精神”的专业文化氛围;构建培育“工匠精神”的汽车专业课程体系;打造“工匠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的工匠精神培育平台。

【关键词】 工匠精神;高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蓬勃发展,我国汽车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对于消费者来说,德系车以其质量可靠、做工精良、经久耐用的口碑深入人心,特别是大众品牌汽车。究其原因,源自于德国技术工人严谨、专业和专注的“工匠精神”。我国自古也有如鲁班、庖丁等为代表的 “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当代在各个行业中更是产生了一大批技艺高超、精益求精的国宝级工匠,因此应大力倡导和践行工匠精神。为了实现“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必须加大对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特别是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向生产制造领域的第一线,应该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本文以高职院校汽车专业为例,讨论培育“工匠精神”的汽车专业技能人才的必要性和途径,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工匠精神”解读

2016 年3 月5 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由此工匠精神成为总理语境中的高频词汇,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工匠精神源于生产制造业,是指能工巧匠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

新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不再局限于生产制造业,同时也将其运用到了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赋予了其新的内涵,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一种职业操守,体现在对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待工作百分百用心,努力干好每一个工作,持之以恒,杜绝麻痹大意,得过且过,“差不多”的工作态度,是对专注、专业、敬业等精神的追求与坚持;二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体现在不断钻研、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工作中的问题或難题有“不抛弃,不放弃”的意志品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工作方法。三是一种文化,是将工匠精神融入血液,成为自己的思维模式,外化为行为准则。因此,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现,是从业者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的表现。

二、培育高职汽车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随着汽车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革新的加速,汽车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引入“工匠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势在必行。高职汽车类专业主要面向汽车行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适应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维修和销售第一线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扎实的汽车理论基础、技术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人才培养目标与“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能够使人才培养目标有“神”,引领专业建设与发展,最大限度地培育符合企业需求的汽车技能人才。一方面,汽车岗位如汽车装配工、汽车电工、汽车修理工、钣金喷漆工、汽车销售顾问等要培养相应的职业技能,不但要具有牢固的基础知识、精益的技艺和深厚的功底,还应注重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工匠精神可以增强学生职业满足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拓展技能革新、锐意进取的新内涵。

2、岗位技能的需要

随着市场人才激烈竞争的不断升级,对人才培养规格不断的提升,人才所具备的岗位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以汽车修理工为例,一方面要熟练掌握汽车常见故障的诊断、检测和修复等基本能力,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帮助客户解决好车辆的每一个故障,提高客户满意度;另一方面,对复杂的汽车机械故障或者电路故障,要有刻苦钻研、迎难而上的创新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工作岗位中自觉践行“工匠精神”,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增强职业素养,实现自我价值,做一名合格的汽车“工匠”。

3、就业的需要

据不完全统计,具备“工匠精神”的高职生更受现代企业的青睐,更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质,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品质的控制在于技能人才。一个具有大量“工匠”的车企,生产的汽车肯定会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一个具有大量“工匠”的汽车修理厂,才能优质高效的帮助客户解决车辆故障。现代企业在高职院校挑选人才时除了考察毕业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更希望了解学生的工作态度、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的熏陶能够促使高职毕业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大大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工匠精神”中所包含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在高职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必须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加强学生的就业导向,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满足市场对汽车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三、高职汽车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

1、积极营造“工匠精神”的专业文化氛围

“工匠精神”强调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等行为准则同汽车技能人才所必备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相吻合。在培育汽车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学校需要确定“工匠精神”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工匠精神”融入办学理念、专业建设中,营造浓厚的养成教育氛围。“工匠精神”是一种文化形态,更是一种氛围的建设与培养。汽车文化氛围的熏陶可以辅助学生加强职业认同感,以文化培育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比如对德国车的了解,能反映出德国人那种追求每一个螺丝钉都完美的较真性格;比如汽车工业细腻的工艺过程,在那种手工的琢磨中,渗透着微妙而绵长的历史传承文化。因此,学生在汽车文化的氛围中学习,可以潜移默化的传承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该下大力气积极营造汽车文化的氛围,培育匠心。

2、构建培育“工匠精神”的汽车专业课程体系

以工匠精神为引领构建汽车专业课程体系,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培育基于岗位导向的职业态度和创新精神,将其内化于课堂教学。

一是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开设以“工匠精神”为内核的职业精神与道德教育的课程。以古今中外能工巧匠的故事为载体,重点解读我国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培养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感知、领悟能力,激发学生积极践行工匠精神的情感和自觉意识,为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在专业理论课程中,以各课程實际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按照工作过程组织和设计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工匠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塑造。每个学习任务既有知识学习,又有技能训练,还有岗位态度和职业精神,全面培养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

三是加大汽车专业的实训教学力度。以岗位为引导的实训教学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环节,实训教学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职业技能的熟练,职业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实训教学。以西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汽车专业从第二到第五学期分别设置6周、8周、8周、4周的整周实训教学环节,在学校实训室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检汽车修理工、汽车电工、汽车装配工、汽车营销顾问等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经验,在工作中体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育职业情感,提升职业素质。

3、打造“工匠教师”队伍

教师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他必须自己要有工匠精神。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组织者,长时间的与教师接触,学生或多或少会受到教师的影响。“工匠教师”是培育“工匠学生”的前提与基础,教师队伍的素养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素质。因此,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全方位提升教师职业素质,培育教师工匠精神至关重要。一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特别是职业素养培训,加强教师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二要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全职下企业顶岗工作,在实际工作岗位中提升专业技术能力,体验职业精神,培育教师匠心;三要引进企业的工匠进校,与校内骨干教师共同担任实训课程或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以“老工匠”培育“新工匠”。

4、建设校企合作的工匠精神培育平台

高职院校汽车专业一般都建有多个实训室,而且大部分对接汽车销售和维修企业的功能和结构,但是校内实训室毕竟首先考虑的是满足教学要求,不具有真实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从本质上无法替代企业。因此,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企业双主体,共建工匠培育平台。具体来说,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企业课程,安排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并为其指定企业里生产经验丰富的技师作为师傅,形成现代师徒关系。学生在工作中,小到一个螺丝的安装,大到发动机、变速器的拆装,都必须按照师傅的技术要求来执行。师徒之间这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可潜移默化的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的逐步实施,需要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过程中,更加需要能工巧匠。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要在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中导入“工匠精神”的培育力度,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中国工匠,才能实现高职院校自身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才能不辜负于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14-17.

[2] 李冬霞.中国制造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75-77.

[3] 焦宏涛.工匠精神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实现途径探索与实践研究[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31-34.

[4] 刘晓玲,庄西真.软硬兼施:匠心助推高技能人才培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5-6.

【作者简介】

李 超(1984—)男,汉族,陕西西安人,工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高职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机制.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途径人才培养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