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变迁
2019-08-11唐羽怡
唐羽怡
江边的那个小渔村,深深地烙印在我的生命里。我和它紧紧地拥在一起,感受着对方的温热。①
涌动的浪头冲上连接着渔村和江水的那片沙滩,带着一种无声的力量激励着村民们。一朵接一朵的浪花迎来潮涨潮落,一丝不苟地在渔村和江河间流过。记忆中的渔村总带着一股子咸腥味儿,不知是因为人们捕来的海鲜,还是因为远方吹来的海风。总之,这股咸咸的气味充盈着整个渔村,流淌到各家各户的院子里,漫溢到村子后面的山野里。②村子里的人永远离不开这股子咸腥味。听外婆说,我小时候吃的第一口饭,就是和着咸咸的鱼肉咽下去的。很久很久以前,村子里的人们就住在这片小小的渔村里,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人们靠着江河,每天清晨划着渔船去捕鱼,到了黄昏时分,便能看见江边亮起一盏又一盏橘红色的小灯,这是捕鱼人满载而归的标志。不过,我从没见过如此朴素美好的场景,这些都是外婆边补渔网边讲给我听的。
印象中,这里并没有木质的渔船,只有铁制的轮船;没有温暖的橘红色小灯,取而代之的是灼热的白熾灯;更没有见过捕鱼人归来时的笑容,只有他们一脸的倦容。③
外婆口中那美好的渔村已然难寻,它渐渐消失在不断滋生的工厂间,而工厂中流出的脏水,则被赶进那片江海,污浊的水汩汩地流淌在渔村的血脉里。清澈的江水不复存在,那股与村民们相伴无数年的咸腥味儿也被那高大的烟囱里冒出的白烟湮没了。
我还记得好几家工厂是在我小时候才开始建的,那时,污染并不是很严重,大家都被工厂带来的新奇与富裕蒙蔽了。我之前也曾问外婆:“外婆,那些高楼盖起来是要干什么?”当时,外婆笑盈盈地回答道:“那些高楼啊,能帮咱们挣钱,帮咱们改善生活。”而现在,我却总能看见外婆愣愣地看着窗外徐徐升起的黑烟,再从嘴里吐出长长一口气,悠悠地叹息着。④
不知道在多少次叹息后,人们才逐渐醒悟过来。大家开始拒绝那般缠绕着渔村的黑烟,拒绝那股侵入江海的污水,拒绝那股弥漫在空气中的混浊。高楼被摧毁,大大的烟囱也坍塌了,以前的渔业重新兴起,渔船也不再是一堆冷冰冰的金属了,橘红色的小灯又重新在江河畔亮起。⑤渔村发展成了生态村,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似乎又回到了外婆口中的样子。我又闻到了那股咸腥的气味儿了,熟悉的味道又重新笼罩着这个渔村。
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来,人们都在为渔村的发展而努力着。虽然其中有一段时间,渔船迷失在茫茫江海中,但如今,它驶回了正确的方向,朝着我记忆里的样子慢慢返航了。⑥
①小作者在作文的开头将自己所居住过的渔村用拟人化的手法描述出来,借助“烙印”“拥”之类的词语,写出了小作者与渔村的关系之深厚。
②海风的咸腥味儿成了渔村的标志之一,它也是小作者留恋渔村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木船”“小橘灯”,外婆口中简单的两个词语,勾勒出了昔日渔村的温馨美好,但这与小作者所见到的景物已有所不同,后面渔村的变化,更叫人痛心。
④这里写出了外婆对工厂认识的变化:从笑到叹,几分无奈,还有几分惋惜。
⑤贯串在文中的“小橘灯”这一意象,是渔村温馨美好的象征,它的归来也意味着美好渔村的归来,凝练中不失美感。
⑥既然是渔村的变迁,结尾渔村环境的改善也被小作者比作迷航的渔船返航,这样灵动的比喻,使作文充满了诗意。
总评
习作讲述了小作者自己居住的这片渔村在过去这些年来环境、生活等多方面发生的变化,通过补渔网、讲述渔村过去的故事等生活细节,将外婆这一慈祥勤劳的形象塑造出来,同时,也成为渔村的一个温馨的象征。
除此之外,“小橘灯”作为文中的重要意象反复出现。它的出现、消失到再出现,折射出了渔村的变迁。结尾,“小橘灯”的再现,“渔船”的返航,美好的未来令人期待。
(黄忠 滕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