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且说走路也尴尬

2019-08-11许建武

神州·下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燕国邯郸走路

许建武

词曰:

桥非桥,路非路,梦里来,云中去。来如烟雨少晴天,去似黄昏多日暮。

有一个故事,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庄子》云:“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是说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千里迢迢来到赵国邯郸,学习邯郸人漂亮的走路姿式。结果,不但没有学到,而且把原来走路的步子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李白有诗:“东施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更是增添了故事的热闹和寒意。

这便是“邯郸学步”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在小学课本里就有解释,并不难懂。如若有人不懂,只好建议到小学里去学习进修了,对于懵懂难开者,有时小学比大学更有启蒙性。

偏偏还是有人考古出了完全不同的“邯郸学步”,认为燕国少年学的本不是“步”,而是舞,类似于现代的芭蕾舞,燕国少年不是“失了本步”,而是学舞时意外摔伤了腿,只好匍匐而行。最后也是治愈了伤腿,终成一代舞蹈大家。学成归国后,在易水旁与燕国太子、高渐离、宋玉同为刺秦英雄荆轲送行,一曲舞惊呆了一去不复回的荆轲,成为美谈。

这一版本明显找回了燕国少年的颜面,并体现了中国人自古就有的高贵品质,而我还是愚钝地坚持“笑煞邯郸人”的寓言故事。时至今日,相信已没有了燕国少年的所谓学步,却不得不说,走路的尴尬依然存在,而且有着更多的演绎。

对于走路,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有很深的体会,尤其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单就一个最为普通的红绿灯就让中国人尴尬不已。

红绿灯本是按规则通行的信号,但有太多的人不管红灯绿灯,一概我行我素,视若无有,如在厅堂闲步,车辆也是毫不礼让,自在行人中穿行,如游龙走凤,甚至来个红灯飞车,玩个潇洒,弄个醉驾,落个车毁人亡也是常事。

这都是其次,主要是中国人本有燕国少年一样的好学,总能在身边人眼前事中学到所需要的灵感,月亮走我也走,风吹云也飘,你行我也行,于是乎大家一起走,而忘记了本来应该怎样走。甚至有人认为,如果按规则走路,只能在马路上住宿过夜了,也会被骂声、喇叭声淹死。

同时,随着中国的富裕和强大,中国人走出国门的也逐渐多了,东西南北,在全球各地来来往往,信心满满。更为自豪的是外国人开始看得起中国人了,走路有了风采,挺直了腰杆。但能够走出国门的人也开始学会了批评中国人,有些自己看不起自己了。

一个日本马桶就让中国人疯狂了好一阵,成为世界级的风景。一个大声喧哗、乱扔垃圾、乱涂乱画,也让中国人不好意思了很长时间,成为中国人的世界旅游形象。甚至有好学者归国后绘声绘色地宣讲,亲眼见到外国哈巴狗都十分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很有绅士风度,并声称在外国的大街上走得多了,一到中国便不知道了如何走路,陶醉于外国狗的文明。不由骂一句:“他妈的。”但也只是在心里激愤不已,免得被好学者戴上不学习文明的帽子,帽子大了有时也吓人。

我不是袒护好学者对“中国毛病”的批评,中国人的不守规则大都有所体会,只是觉得眉飞色舞、得意忘我的样子有些狰狞。或许我不懂好学者的深刻用意和对中国人文明教化的良苦用心,脑海里却不断显现出电影电视里假洋鬼子翻着白眼、摇头晃脑地指着自己同胞说“你们这些东亚病夫”的镜头来,满身的不自在。飘洋过海、出得国门,却学到了人不如狗的逻辑。或许正是因为有太多这样的人存在,才有从前“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独特中国风景。

不觉想起很小时候就听父辈们常讲的一则故事:

从前哪,有一个贫苦的农家子出外谋生,由于聪明好学而又善于经营,发了财,置了业,日子富裕了,便衣锦还乡、荣归故里。进村之时,见一老人在路边庄稼地里干活,便阴阳怪气地高声问道:“老头儿,这白花花、红杆杆、绿叶叶的是什么呀?”老人抬头一看,竟是自家儿子,抡起锄头便打。儿子抱起头、蹲下身子大声叫了起来:“快来人呀,荞麦地里老子打死儿子了。”老人停了手,涨红着脸,喘着粗气,结结巴巴地骂道:“你还认得老子呀,你还知道这是荞麦呀。”

每个人从出生到学会走路,都有一个过程,先坐后爬再站,逐渐学会蹒跚挪步。尤其刚学会走时最艰难,常常摔跤,有的父母看着心疼,有的父母看着焦急,有的父母总想扶一把,生怕摔坏了胳膊、摔破了头。有经验的老人告诉他们:“不用怕,摔不坏,不摔长不大。”一个人也就在磕磕绊绊中学会走、学会跑。

一度时期,在中国的南南北北、东东西西总有人摔倒,且为老人,有人关爱,却为年轻人。这或许就是生命轮回的真谛,摔倒与关爱,很是正常,但问题恰恰就出现在这个正常上,关爱者却被摔倒者讹诈,付出了爱的代价,刺疼了心,不但留给自己无言以对,也留给人们一个大大的问号和惊得合不扰的一张嘴。

聚焦每起事件的自始至终,摔倒恰恰又不是问题,扶起老人也不是问题,而老人的医疗费却是关键。说俗了,就是钱才是核心。老人睁眼说瞎话,为了钱,年轻人求得清白,虽不全为了钱,但做一点好事还得付钱,作为少年学生更是手心向上、脸朝下,做一点人之常情的好事,还得在父母兜里往外掏钱,给父母添乱,有些不争气。

特別是几起事件最终证明老人的确错了,加之法律的助推和媒体的助力,老人终于扶不起了。有人认为是道德的滑坡,有人认为是法律不健全,有人谴责说为老不尊,有人调侃说不是老人变坏,而是坏人变老。不论如何,扶不起的老人,对中国人而言,是一个极其失败的话题,对中国社会的伤害虽不说深重,但也绝不是平常感冒那样简单,不知道将要用多少良方良药才能调理复元。

于是有人从扶不起说开去,认为扶不起就不要扶,也终于有人因没人扶而死了。当然,死了的只能到另一个世界去申诉这一个世界的冷漠,而活着的人却很难再回到自己的道德原点,成为一个个“病毒”携带者,不断传染,让中国人成为一个大大的病体,泄了底气、失了元气,再无力气大声说话,这将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成为另一类的“东亚病夫”而已。更为可贵的是要留取证据的提醒和指南之类的声音,以及一些老人背负“我不讹人、我能扶”的牌子走路的悲情形象,彻底让中国人陷入了迷茫。

走路也尴尬,我们真应该回头看一看了,有时确需到小学里去重新学习深造,不要总认为自己学富五车、通晓古今中外了,其实,我们有时真得很无知。

猜你喜欢

燕国邯郸走路
思乡
邯郸在哪里?
助燕伐戎
吕金光
箪食壶浆
会走路的蛋
宝宝学走路
会走路的树
围魏救赵
邯郸学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