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
2019-08-10钱家炜李建龙
钱家炜 李建龙
摘 要: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江苏省宜兴市为研究区域,对宜兴市城市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及功能划分进行了研究,对宜兴市生态保护规划主要指标进行了讨论,提出了6系统层36项的宜兴市未来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指标体系,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指南。
关键词:宜兴市;生态文明;构建体系;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9.07.008
Abstra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aking Yixing City as the research area,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division of urban ecosystem in Yixing City, discussed the main indicator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planning in Yixing City, and proposed the futu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36 projects in Yixing City Planning indicator system. It provided a scientific basis and method guide for the study of the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Key words: Yixing Cit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practice
生態文明, 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 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精神与制度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等不同的发展阶段。近年来,人类工业文明不断发展,经济、科技高速进步,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继续深化,与此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带来一系列对人类社会发展不利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处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不仅需要技术手段上的进步,更需要遵循生态文明的发展规律[2]。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3]。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研究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生态文明的具体表现, 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实质性的操作层面[4]。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积极寻求与生态环境在更高层次上的和谐共存,而不是管端污染控制[5]。
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重点是社会、经济、自然三者相结合的复杂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和谐推进[6]。生态文明包括强烈的生态意识、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完善的生态系统[7]。许多学者对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梅珍生和李委莎[8]对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现状和生态问题成因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引导转变思想观念、加强领导和政府间协调、部门联动等6个对策。王会等[9]将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分为生态环境、生态型物质文明、生态型精神文明,生态型精神文明4个系统层,提出了35个生态文明指标。成金华等[10]研究矿区生态问题,比较了以往的矿区生态环境指标体系,提出了矿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何天祥等[11]从压力、状态、整治和支撑4个方面展开设计以改进的熵值法对长沙进行了生态文明评价。杜宇和刘俊昌[12]从自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5 个角度设计出包含34 个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框架。朱松丽和李俊峰[13]提出了16项生态环境指标和19项生态经济指标。这些成果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领域,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是指标体系比较散乱,缺乏统一的标准,其次只对现状和历史状况进行了评价,缺乏监督机制和跟踪评估方法[14]。
笔者以宜兴市为研究区域,对宜兴市城市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及功能划分进行了研究,对宜兴市生态保护规划主要指标进行了讨论,参考各类标准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提出了宜兴市未来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指标体系。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环境
宜兴市位于江苏省南端、沪宁杭三角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1′~120°03′,北纬31°07′~31°37′,总面积2 038.7 km2,其中太湖、东氿、西氿等水域面积483.55 km2。宜兴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属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全年温暖湿润。热量条件好,年平均气温15.7 ℃,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28.3 ℃。年平均无霜期240多d,生长期可达250 d左右,年积温5 418 ℃。日照充足,7—8月日照时数最多。农作物一年可2~3熟。雨水丰沛,年平均雨日136.6 d,年平均降水量1 177 mm,春夏雨水集中。宜兴属典型江南水乡,河网纵横交错,星罗棋布,全市共有市、镇、村三级河道3 699条,共计3 242 km。
1.2 经济与社会发展
宜兴市所辖行政区域,共辖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4个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有216个行政村、93个社区。2017年末宜兴市户籍总人口108.3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 347人,出生率为9.55‰;死亡人口9 091人,死亡率为8.39‰。人口自然增长率1.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5.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3万人。城市化水平为65.21%。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1 500亿元大关,达到1 558.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2.42万元,按年末汇率折算达1.84万美元。2017年宜兴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49.14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807.83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701.28亿元,增长7.9%。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3.2∶51.8∶45.0,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2 宜兴市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构建
2.1 宜兴市城市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及功能划分方案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是实现宜兴市生态系统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城市生态系统科学管理一般是在正确认识和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将城市人类经济的活动和文化多样性的生态过程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下进行生态系统经营,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15]。生态文明指标的构建和特定的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等特性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因此,对宜兴市本底自然、社会、经济生态与综合生态属性进行大量地系统调研,然后对宜兴市的各类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行辨识,划定其组成、结构与功能。结果如图1所示:宜兴市城市生态系统可被划分为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经济生态3个亚系统,并被分为16个子系统以及生态功效。
2.2 宜兴市生态保护规划主要指标
针对开发区地域自然及环境特点,深入分析开发区环境保护现状和生态基本状况,综合评价生态环境系统[16-17],按照环保优先、生态优先的原则,分析制约开发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确定区域环境容量及生态承载力,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表1)。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切实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结合《宜兴市十二五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规划》指标(表1),以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为目标,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把宜兴市打造成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2.3 未来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指标体系
在分析宜兴市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现状的基础上,以完成宜兴市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达到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总体目标为主旨,参考无锡等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和宜兴市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相关部门和行业规划指标,在专家咨询、宜兴市各部门咨询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活行为和生态制度等6个方面,共38项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表2),其中约束性指标26项,参考性指标12项,其中生态文明建设特色指标15项。
3 结 论
笔者通过研究宜兴市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提出的宜兴市未来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指标体系已经通过了宜兴市政府的验收,成为宜兴市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参考标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指南。
参考文献:
[1]傅先庆.略论“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方向──兼评《三个文明协调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J].学术评论,1997(12):29-31.
[2]蒋高明.怎样理解生态文明[J].中国减灾, 2007, 23(12):54.
[3]蒋小平.河南省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42(1):61-64.
[4]关琰珠, 郑建华, 庄世坚.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发展, 2007 (2):21-27.
[5]WEI Z, LI H, AN X.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develop low-carbon economy[J]. Energy procedia, 2011, 5(1):839-843.
[6]LIU M, LIU X, YANG Z. An integrated indicator on reg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world ecology, 2016, 23(1):53-60.
[7]刘衍君, 张保华, 曹建荣, 等. 省域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山东省为例(英文)[J].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09, 38(10):3676-3678.
[8]梅珍生, 李委莎.武汉城市圈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长江论坛, 2009(4):19-23.
[9]王会, 王奇, 詹贤达. 基于文明生态化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2(3):27-31.
[10]成金华,陈军,易杏花. 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2):1-10.
[11]何天祥,廖杰,魏晓. 城市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经济地理, 2011, 31(11):1897-1900, 1879.
[12]杜宇, 刘俊昌.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 2009, 27(3):60-63.
[13]朱松丽, 李俊峰.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世界环境, 2010(1):72-75.
[14]白杨, 黄宇驰, 王敏, 等.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评估体系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11, 31(20):6295-6304.
[15]李建龙,刚成诚,李辉,等. 城市生态红线划分的原理、方法及指标体系构建——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 2015,21(2):57-67.
[16]章俊.生态文明视角下乡镇土地利用分區研究——以泾县蔡村镇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 2016(5):694-697.
[17]杨海蛟,张翠翠.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13(8):20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