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疗肝硬化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9-08-09冯俏
冯俏
【摘 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本院中医科43例肝硬化患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病例资料,出院后随访1年,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43例肝硬化患者病历资料显示,临床治疗显效16例,有效13例,好转12例,死亡2例,临床有效率95.35%,死亡率4.65%。结论:中医辨证论治肝硬化疗效显著,尤其对于肝硬化腹水患者可以标本兼治,延缓肝硬化腹水恶化,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治疗效果。
【关键词】肝硬化;中医;辨证;论治
【中圖分类号】R65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5--02
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而造成的弥漫性肝损害,早期肝硬化可无症状,但各种慢性肝病发展到最后可出现肝硬化腹水的晚期并发症阶段,此期临床常表现为的晚期阶段[1]。因此,根据肝硬化病情发展及临床症状,肝硬化归属于中医学中“胁痛”、“积聚”、“鼓胀”等病证的范畴[2]。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肝硬化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有效地提高近期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实际应用中也得到不断发展,显示了中医辨证治疗的优势及潜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3例肝硬化病例资料选自本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本院中医科住院患者,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52.6±2.6)岁;肝硬化23例,肝硬化合并腹水2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病例16例,阴性27例。所选病例均符合《中医内科学》有关黄疸、臌胀及胁痛等诊断依据[3]。
1.2 方法
1.2.1 病因病机 肝硬化归属于中医学中“胁痛”、“黄疸”、“积聚”、“鼓胀”等病证的范畴。因此,肝硬化的病因病机相对复杂,学者医家的论述也有所不同。主要观点有①肝郁气滞,排泄不畅,多由情志不遂或胆汁排泄不畅所致;②正气虚衰,浊毒内侵所致血虚、肝阴虚等症候;③肝胆湿热,邪毒侵犯,导致胆液不循常道而出现黄疸、胆胀、胁痛或鼓胀;④饮食不洁,暴饮酒食,肝脏日久受酒毒等侵害,导致肝、脾、肾三脏受累,水湿代谢不畅,湿热注于肝脏,气滞血瘀,肾功能通调水道不利等因素形成肝失疏泄,肝脾同病,本虚标实的肝硬化症候。
1.2.2 辨证论治 目前中医学中有关肝硬化的辩证分型尚未建立统一规范的标准[5],本组43例肝硬化病例依据胁痛”、“黄疸”、“积聚”、“鼓胀”等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论治有:①肝郁气结型17例,症状可见两侧胁肋胀痛,走窜不定,胸闷,善太息,伴有纳呆,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化湿之法,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陈皮、柴胡、川芎、枳壳、芍药、甘草及香附);②肝胆湿热,湿热蕴结型10例,症候见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面色赤红,舌苔黄腻,脉滑。治则为泄肝清热、调中解郁,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薄荷、生姜、郁金、木香、川楝子、元胡和胆草);③气滞血瘀,瘀血阻络型9例,症候见右胁胀满,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口苦心烦,大便黏腻,或见黄疸外泄,舌苔黄腻,脉弦滑,治以舒肝化瘀,利胆通络,活血化瘀为主,方用舒肝化瘀汤(鳖甲、当归、柴胡、牡蛎、瓦楞子、丹参、桃仁、青皮、灵仙、木香和生麦芽);④肝脾两虚型7例,肝藏血,脾统血,所以肝脾两虚实际是血虚的表现,因此治以益气养血,活血为主,方用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生地、郁金、鳖甲、石斛、首乌、浮小麦和甘草)和以治脾虚为主的健脾助消化方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砂仁、苡仁、黄芩、神曲和麦芽)。
1.3 疗效标准 本组资料疗效评价标准[4]:①显效:腹水及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②有效:腹水消退、临床主要症状减轻、肝功能有所好转;③无效:腹水未减少或增多、肝功能未改善,临床症状加重及并发症发生;④死亡。临床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对数据进行分析选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43例肝硬化患者经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病理结果显示临床治疗显效16例,有效13例,好转12例,死亡2例,临床有效率95.35%,死亡率4.65%。病例治疗结果显示疗效确切、有效及经济实惠。
3 讨论
肝硬化的形成具有“虚与实”交错的病理特点,一则由肝脾两虚,二则气血瘀滞,血不循经,则津液外渗导致肝硬化腹腔积液出现,所以治疗应以“标本兼顾、攻补兼施”的基本原则。单纯的西药治疗多以对症支持治疗,疗效欠佳,经济负担加重,而中医药的治疗则是坚持“标本兼治,虚实兼治,采取攻补兼施的方法,有效调节脏腑功能、增强肝脏蛋白合成、降低门脉压力,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经过长期临床的实践,从中药中遴选出以当归、白术、党参、泽泻、桃仁及益母草等组成的方药加减,用于肝硬化的治疗后能使白蛋白升高,球蛋白降低,使A/G比例倒置得到调整,进而阻滞肝硬化腹水的出现及治疗作用。本组资料显示,43例肝硬化病例经采用中医辨证论治,针对①肝郁气结型17例;②肝胆湿热,湿热蕴结型10例;③气滞血瘀,瘀血阻络型9例;④肝脾两虚型7例。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并且适当地以主要方剂为主进行加减治疗。结果显示临床有效率95.35%,死亡率4.65%。病例治疗结果显示疗效确切、有效及经济实惠。因此,采用中医药对肝硬化病例进行分析,辨证论治后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显效快、毒副作用小,能够达到虚实及标本兼治的效果,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梁扩寰.肝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86.
李家邦.中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312-314.
张伯臾,董建华,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92-19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11.
黄九龄,邓正方,温国伟.等.活动性肝硬化的辨证论治体会[J].光明中医.2010,20(12):26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