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最叛逆的中国少年
2019-08-09赵晓兰
赵晓兰
左、中图:1979年上映的《哪吒闹海》剧照。 右图:1980年《哪吒闹海》法语电影海报。
1979年上映的《哪吒闹海》是我国动画电影中不朽的经典。它塑造的哪吒形象,像一团火,给一代又一代观众留下挥之不去的记忆。不久之前,在问世40周年之际,这部电影代表我国参加了戛纳电影节的展映单元。在中外观众面前,它依然魅力不减。
《哪吒闹海》是“文革”后我国生产的首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汇聚了当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最精锐的班底。画家张仃担任总美术设计,王树忱、严定宪、徐景达担任导演,配音演员有邱岳峰等响当当的人物。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它就被列入制作计划。当时美影厂与苏联合作,苏联强势,我们的艺术家也有自己的坚持,双方分歧丛生,以致计划长期搁置。
十年浩劫使动画创作止步不前,一旦改革春风吹来,创作环境趋于正常化,艺术家被压抑的热忱随即爆发出来。这部60多分钟的手绘动画巨制,在短短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它色彩绚烂,带着非凡的情节张力和艺术感染力,一飞冲天,成为至今也无法超越的杰作。
电影情节取自《封神演义》,但做出了大幅度的取舍改编。剧情围绕着哪吒的出生、闹海、自刎、再生和复仇,清晰利落,一波三折。动画片充满了活泼亮丽的童趣,又夹杂着许多残酷的元素——恶势力是如此猖狂,而主人公的选择又是如此决绝。
“爹爹,你的骨肉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哪吒面对龙王的威逼,在胆小怕事的父亲李靖面前横刀自刎,是很多观众都为之撕心裂肺的一幕。哪吒只是一名稚龄儿童,但比起成人的唯唯诺诺,表现出十足的刚毅果断。他是一个彻底的反抗者和叛逆者,坦坦荡荡地立于天地间。中国传统讲究父慈子孝,但哪吒为了追求正义和精神的自由,毅然地斩断和血肉至亲的联系。这在国产艺术作品中,简直是一抹异色。
现在的动画创作者高呼民族化,但很多只不过是在其中植入一些表面化的中国元素。反观这部40年前的动画,每一帧画面都充满浓厚的古典风情。人物形象设计上,手执乾坤圈,身绕混天绫,脚踩风火轮的哪吒形象,早已成为代表这個人物的经典造型。中国画注重线条,李靖、太乙真人的形象,衣袂飘飘,十分灵动。哪吒大战妖魔鬼怪,搅动大海浪涛翻滚的画面,则借鉴了宋画中对海浪形象的描绘,古意盎然。
除了从中国画中吸取灵感,中国传统建筑、音乐、戏曲等也成为电影创作的借鉴资源。比如电影中故事的发生地陈塘关,借鉴的是山东蓬莱阁的造型,音乐上有曾侯乙编钟的演奏,也有戏曲式的伴奏和鼓点。
因为美不胜收,所以难忘。如今的创作环境早已天翻地覆,期盼着某一天,这样骨子里都透着东方底蕴的动画作品,能够像哪吒一样重生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