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铁行业企业“业财一体化管理”的财务研究

2019-08-09尹丽云

经营者 2019年12期

尹丽云

摘 要 钢铁业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产业之一,是我国制造业的支柱行业,长期以来保持着良好发展。然而近年来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导致人工费用上涨,对人口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产生了不小的冲击,钢铁业也是如此。曾经辉煌的企业问题频出,产能严重过剩、结构性供需矛盾、资产负债率高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加强管理是当务之急,因此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理论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许多企业仅仅是对流程处理方面进行程序上的电子化,并没有融合企业的管理思想,未能从实质上真正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准。本文进行钢铁企业业财一体化管理的财务研究,希望能为企业业财一体化管理做点贡献。

关键词 钢铁行业业财一体化 财务研究

2015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央随即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于是,各行各业准备进入“提质增效”的升级转型阶段。这一措施的提出对深陷结构性问题的制造业无疑指明了方向。

钢铁行业作为我国制造业中的支柱行业,在工业产值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的粗钢产量一直位居世界前列,是名副其实的钢铁制造大国。然而从2013年开始,钢铁行业产值占制造业的总体比重开始下降,产值和利润下降,亏损面逐渐扩大。一方面,企业库存积压,产能过剩严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供给和需求矛盾十分突出,高端产能供给不足,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盈利能力薄弱。这些问题阻碍了钢铁企业的发展步伐,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日益加深,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如何能够在改革中把握升级转型的机遇,进行内部流程优化,提升钢铁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文献综述

20世纪80年代,国外有学者提出“制造资源计划”理论,企业应尽量降低库存来实现生产目标并管理成本。1990年,美国学者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在文章中提出了流程再造。同一时期,L.Wyile在《ERP:是想下一代的MRP II》提出ERP概念。随后,1993年,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的会议报告《ERP:远景设想的定量化》,指出ERP是对供需链的管理,实现制造、财务、客户和供应商的一体化。

我国目前业务财务一体化的研究基本是围绕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进行的,较少地结合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本文将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以钢铁企业为研究案例,探索业务财务一体化,实现宏观经济政策与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效衔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以期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在流程整合方面,徐智、沈华(2016)认为业务财务一体化不仅需要IT环境,还需要在对业务流程和财务流程进行梳理和整合后,搭建自动化平台。汤四新、庄明来(2017)强调以“流程导向”替代“职能导向”,指出必须重视业务流程再造中的会计流程。如何设计记账凭证模板模型,用于识别会计事件并触发使得会计凭证自动生成,是业务事件转向会计事件的关键。应全华、王吉升(2017)认为ERP系统能够有效改善会计核算流程,拓宽财务管理模块的内涵,将管理能力延伸到整个系统,向全面化、自动化、精细化迈进,有效规避经营风险。牛艳丽、钦梅(2017)指出一体化的着力点之一是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以适应新的财务工作方式,更好地助推财务转型。杨允栋(2018)着眼于从成本价格管理实现财务与业务的融合,应当把成本管理的核心转移到产生成本的源头,进行全面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工作与战略目标相匹配,发挥财务信息作用。

二、钢铁行业的业财一体化分析

(一)钢铁行业现状分析

2015年可谓是中国钢铁行业的寒冬之年。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粗钢总产量16.228亿吨,同比下降1.93%,这是2009年金融危机后的首次下降。全球粗钢产量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是中国、日本、印度、美国和俄罗斯,2015年各国产量分别是50.16%、6.595、5.61%、4.94%和4.46%。盡管中国粗钢产量在世界上占据优势地位,但总体上来看局势并不乐观,其具体表现在:行业相对分散,恶性竞争日益频繁,同质化程度较强,许多高端钢产品依靠进口。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8年主营业务收入64006.5亿元,行业利润4029.3亿元;亏损企业数1100户,亏损额为293亿元,亏损企业占总体企业数量的21.41%。详细数据见表1:

在出口贸易方面,2015年钢材出口量增长19.9%。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外需求增加的同时,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出口钢材的均价环比下跌,对企业来说收益减少。加之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使反倾销案例增加,2015年发生37起,是前两年数量的总和,说明出口难度在增大。

但事实上,多元化的下游行业分布以及中国制造、“一带一路”、基建开发等宏观经济不断发展,使我国钢铁需求极具韧性和增长潜力。2016—2017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恢复增长,产量分别达到81042万吨、85423万吨,同比增速分别为1.9%、5.4%。根据粗钢真实产量和净出口量推算,2018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将高达88655万吨,同比增长3.8%,创历史新高。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自2016年起,5年要实现钢铁产能减压1亿~1.5亿吨,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减少产能过剩,加大奖补力度以推动产业升级。这些主要的问题有:

1.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是钢铁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实际生产能力与生产设备的比率,产能利用率高,其固定成本就相对较低。2015年钢铁产能约保持在12亿吨,经测算,产能利用率不足67%,未来钢铁需求将进一步缩减,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去产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016年钢铁去产能达到6500万吨,2017年1月至5月达到4239万吨。在供给侧改革政策的高压下,落后产能有所减少,但受到经济政策的惯性和新建产能逐渐释放的双重影响,产能可能会增加,所以形势仍不容乐观。

2.资产负债率高。当钢铁行业出现结构性產能过剩、原材料价格上升、激烈竞争等问题,就会导致钢材价格下跌;受大规模债务导致的利息成本等因素的影响,钢铁企业盈利能力就会大幅度减弱。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一部分钢铁企业开始扩大负债规模,债务负担沉重,违约预警频发。2015年10月以来,中钢、东北钢铁、渤海钢铁等钢铁企业相继出现债务违约,钢企的债务问题引发各界的担忧。尽管只是一部分企业出现了违约,但是隐藏在整个行业背后的债务风险更令人担忧。从负债期限来看,以流动性负债为主,表明钢铁企业短期内偿债压力大。2017年末,在“去杠杆”政策下,钢协会员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7.23%,较2016年末下降2.56%。然而,由于钢铁企业目前仍面临融资难、融资费用高等问题,客观上需要增加负债,所以钢铁行业的去杠杆问题依旧严峻。

3.产业集中度低。我国钢铁企业数量多且高度分散,集中度低。国内主要是以粗钢集中度这个指标考察产业集中度。举例来说,2015年位居日本前四钢企的产能集中度83.3%,美国70%,欧盟64.95%。2017年我国粗钢产量排名前10的企业合计产量占全国的36.9%,较2016年回升了0.1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铁行业的集中度还是远远落后。

4.创新动力弱。大部分的钢铁企业定位于生产型而不是服务型,以结构性用钢为例,企业只是生产钢材,缺乏加工和配送的能力,满足不了多品种、多规格的用户需求,产品没有特色。如果企业能够加大研发能力的投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就能够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增强竞争力,在产品流入市场时也能有较大的需求量,盈利也会提高。目前钢铁企业生产人员多,研发人员较少,创新能力弱。

(二)中国钢铁行业在供给侧改革方面的主要障碍

钢铁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主要障碍是信息化平台的缺乏和不完善。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钢铁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已经取得一系列长足发展,但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明显起步较晚,在模式上也不够先进。究其原因,主要分为内外两个因素。

1.外部转型的压力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传统的钢铁生产强调规模效益,但是近年来,市场对钢铁的需求多样化,要求钢铁企业在规格、性能等方面提供多品种和个性化的产品。但目前多数钢铁企业以生产型为主,缺乏服务性,对外界需求不敏感,导致产能上的落后和供给上的无效。外界对钢铁企业升级转型的呼声越来越高。

另外,由于钢铁行业已经进入盈利微薄的困境,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外出口受阻等因素影响下,市场竞争尤为激烈。钢铁企业为了快速准确地决策,应当掌握大量真实而有效的数据。销售人员如果不能掌握最新的行业相关数据及市场价格趋势,不清楚企业生产情况,就不能提出合理的报价;没有掌握实时的最新动态,就无法准确地把握市场;没有完善的一体化系统,无法做出最好的决策。在按订单合同生产的模式下,钢铁企业希望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成品库存,加强集团与各部门、子公司之间的信息交流。业务财务一体化系统恰恰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

2.内部资金和创新动力匮乏。目前,许多钢铁企业都是集团化的经营模式,跨区域业务多,从母公司到子公司、从子公司到下属部门,层级多,协同难度大。当前大多数钢铁企业都意识到了建设一体化信息平台的重要性,但是在实施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大量中小型钢铁企业仍处于信息化初级阶段,内部大数据平台尚未完善,离标准化和智能化有较大差距;信息化只覆盖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部门,而核心业务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较低,部门之间“信息孤岛”现象十分普遍。一部分管理者认为信息平台带来的预期收益存在不确定性,加上近年来利润不断缩水,更难以将重心放在信息化平台建设上。资金支持不足,企业内生创新动力匮乏,是钢铁企业一体化平台不完善的内因,同时也使钢铁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面临挑战。

三、钢铁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实施建议

(一)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业务财务系统对接,完善一体化管理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影响着企业发展过程中决策的有效性。业务财务一体化使企业实现财务的高效运行,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发展方向。对于长期采用传统财务模式的企业来说,业务财务一体化建设对现有体系的冲击和变动较大,在推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多阻碍,因此,应当在建设之初就做好准备工作。

(二)构建信息化会计平台,实现信息整合与共享

首先,应当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和信息共享,满足实现多级审批。其次,将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自动关联,方便管理层实时查询并进行对比分析。依靠一体化信息平台,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可以共同关注投资项目以及检修项目,掌握项目进度、状态,进行收付款的确认,控制业务风险使业务顺利进行。通过中心数据库,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因素收集、记录到系统中,再加工、处理、存储、输出及共享等,完善数据的规范性和共享性,为企业内部提供信息服务。

(三)更新财务理念,提升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风险防控管理

企业财务部门需要充分利用资源,尽快组织学习和调研,更新财务理念,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信息化管理意识,让他们理解财务工作的意义,从而配合财务管理工作。财务还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让业务管理者看到财务对于业务活动的实际帮助,用经营结果的提升,让业务管理直观展示财务管理价值,从而实现财务与业务相融的企业管理良性循环。业务财务一体化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财务岗位的专业技能,及时发现企业管控漏洞及潜在风险;设置预警机制,强化内控管理,推动企业的业务财务一体化体系建设,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为杭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陈亮.中路北方公司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

[2] 董文栋.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特征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17(10).

[3] 苏亚民.论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构建[A].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上)[C].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