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纪录片如何通过情感共鸣俘获观众
2019-08-09周妍
周妍
摘要:主旋律纪录片由于其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局限性,吸引受众相对困难。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去感染、引导受众,给观众以心理共鸣,增强片子的感染力,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厉害了 我的国》为例,通过分析其典型细节选取、身边人物故事讲述以及镜头语言的运用,来叙述主旋律纪录片如何通过情感共鸣俘获观众。
关键词:《厉害了 我的国》 纪录片 情感共鸣
《厉害了 我的国》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和成就,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论述,以纪录片的形式首次呈现在大银幕上。该片上映一个月票房就突破四亿元,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形成口碑效应的路径,值得借鉴。
抓住典型细节
“你长大了想当什么?”“我想当科学家!”小时候,人们常常会被问及长大后的梦想。《厉害了 我的国》中,知识渊薮而又薪火相传的科学家的故事,勾起了观众的兴趣。
世界最大的起重船、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世界最大的洋山港四期码头、世界第一的高铁里程、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中国“天眼”)……科学家们的成就,令观众热血沸腾。中国崛起,正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或者说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厉害了 我的国》通过对科技成果的影视表现,让观众实现了民族自豪感的共情。
如果说那些世界第一离普通人的生活可望而不可及,那“新四大发明”便是最贴近民生、最有说服力的佐证。何谓“新四大发明”?高铁、移动支付、网购、共享单车——由20国青年评选出的他们心目中的中国的“新四大发明”,成了他们最想带回祖国的生活方式。
指南针、造纸术、火药以及印刷术源于中国,却被外国人用来做枪炮、发展航海,甚至侵略我们。如今,“新四大发明”让国人一雪前耻,成为外国人艳羡的资本。二十年前,从上海到北京的火车要20几个小时,二十年后,高铁让这一时间缩短至4个半小时;二十年前,人们买东西多是付现金,二十年后,刷微信、刷支付宝成了许多人的付账习惯;二十年前,东西只能在商店买到,二十年后,淘宝网购、美团外卖等让人足不出户就能采购到商品;二十年前,单车都是私有的,二十年后,“共享经济”让单车也能共享。
《厉害了 我的国》通过讲述普通观众生活细节上翻天覆地的变化,轻松带入观众。“新四大发明”等身边极富代表性的典型细节的选取,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讲述身边的故事
《厉害了 我的国》从类型上来看,是一部纪录片,从功能上来看,是一部宣传片。高票房,很多是单位、学校包场的贡献。针对青年群体,《厉害了 我的国》通过小人物、大视角的切入,讲述普通人身边的故事,俘获观众。
25岁的西藏达孜县扎西岗村第一书记洛措,心心念念地筹划着村民异地搬迁的事项,还没结婚的她像母亲般操心着大家伙的生计。“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厉害了 我的国》中,奮战在各行各业一线的主力多是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的年轻人。
航天一线的科研人员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西安平均年龄30岁出头的飞机研发团队被国际同行誉为最年轻的设计大脑,合肥平均年龄35岁的量子科学团队实现了量子计算的重大突破,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基因工程师对世界基因测序的贡献已超过50%,中国港机装备智能化的主力是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年轻人……
受众与纪录片导演之间的互动达成默契的基础在于,导演能否以动人的方式激发观众基于真实生命的情感共鸣,而观众又能否在感动的同时调整内心期待。《厉害了 我的国》以也门撤侨事件亲历者发声,亲历者所表述出的精神与信念力量,让观众为之动容。“当时打仗,子弹都穿过我们办公室的玻璃”“看着船慢慢地靠近,开始喊话,说‘中国同胞们,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中央军委下令,让我们保护你们回家,大家就在那喊‘祖国万岁,觉得心里很踏实。”
运用丰富的镜头语言
纪录片导演如何重构人文精神?纪录片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需要建立在导演的人文情怀之上。这些人文情怀只能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去展现。
大气滂沱的航拍大远景镜头、光怪陆离的延时摄影、两三秒切换画面的快速剪辑、丰富饱满的色彩、形象贴切的歌曲配乐……《厉害了 我的国》从镜头运用、剪辑手法、色彩调配、声画结合等方面来看,都比较精致,节奏较快。丰富的镜头语言,使纪录片和观众有了互动,较好地实现了情感的传递。该片一改以往纪录片朴素粗糙的画面,在各方面精益求精,给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厉害了 我的国》是以6集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为素材进行的再创作。《辉煌中国》曾向全社会发起“内容众筹”,通过普通市民的镜头,展示身边的变化。上万条投稿素材也有不少被用于《厉害了 我的国》中,“内容众筹”,即让《厉害了 我的国》跳出了思维定势,又迅速拉近了拍摄者和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作者单位:宜春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时宇石:《电视纪录片的人文精神》,《新闻知识》,2005(9)。
2.王海涛:《人物与故事情节在人物纪录片中的重要性》,《西部广播电视》,2014 (7)。
3.郭劲锋:《感动观众:个人生命体验的公众分享——纪录片的情感叙事策略研究》,《北京电影学院报》,2013(5)。
4.许孟琼:《纪录片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新闻世界》,200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