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时刻我在现场 深度挖掘彰显功力

2019-08-09田定康谭伟新

声屏世界 2019年5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创新

田定康 谭伟新

摘要:省级广播影视奖是各省广播影视领域的重要奖项。电视新闻作为广播影视领域最重要的节目形态之一,类别多样,题材丰富,影响力大,在创新评优中分量颇重。从2018年度广东省广播影视奖电视新闻二组的7大类别优秀作品的评价与思考中,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2018年,广东的广播电视新闻人都关注了什么,精品创作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广播影视奖 电视新闻 创新 创优

省级广播影视奖是各省广播影视领域的重要奖项。各地每年的省级广播影视奖评审,既是对上一年优秀作品的遴选,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管理机构对未来广播影视创新创优方向的引领。2018年,广东省广播影视奖的评审,从互联网平台初审到面对面复评到定评,评选各个环节更加精细、严格、高效、规范,笔者有幸参与电视新闻二组复评工作。从全新的互联网初审平台到面对面的复评现场,笔者看到了一大批政治导向正确、时代特色明显、采编制作充满新气象的优秀电视新闻作品,也看到了不少因硬伤与大奖失之交臂的遗憾之作。

电视新闻七大类别作品创新创优分析

关于电视新闻栏目。评委们认为,传统电视新闻栏目,资深“优等生”不少,各省市的时政新闻栏目和民生新闻栏目都有非常优秀的传统,有规范大气的基因,政策拿捏准,表现手段日益丰富。在赞赏传统名栏目保持活力的同时,评委们也寄望更多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电视新闻栏目获得展示机会,以示广东省鼓励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的明确方向。

最终,深圳广电集团的《决胜制高点》栏目获得多位评委青睐。该栏目形式新颖、特色鲜明、编排制作精良,社会影响较大,创新突破点多。它在互联网初审阶段就已经吸引了不少评委眼球,世界政党大会和“惠台31条”这样国际化的选题令人印象深刻。该栏目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闻创新和新闻细分的一种趋势,即大而全是一种选择,小而精也是一种选择。放眼全国,目前大而全的电视新闻栏目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一些新闻栏目一成不变的背后,是节目创新缺失,由此带来大量的观众流失也就不可避免。《决胜制高点》栏目背后,是深圳广电强大的“直新聞”团队。他们拥抱互联网而诞生的直新闻APP等新闻矩阵,成为传统电视栏目影响力腾飞强有力的新支撑,成为优秀内容生产扩展渠道提升品牌多位影响力的时代推手。

关于电视新闻评论。电视新闻评论的参评标准时长限定在40分钟以内,但是所有参评作品平均时长在10分钟左右,显示电视新闻评论正走向简洁明快,这样更符合当代受众碎片时间消费视听的行为习惯。最终,评审组选择了题材新颖、评议到位的《“最强网购”见证深圳营商环境》作为一等奖作品。该片时长3分35秒,选题独特而具有代表性,评议思路由点到面,从拍卖飞机的新闻看到对外开放新格局,看到广东破解全国性司法难题,营造一流法治营商环境,立意高远,论述严谨,思路清晰,素材丰富。

电视新闻评论同样表现不错的还有《佛山民企带动世界深入认识中国创新》。作品紧紧抓住如何促进民营企业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结合国内国际背景和佛山当地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错落有致,表现出彩。不足之处是标题略显华丽,如能朴素严谨些会更好。

此外,东莞台的《城市“狗患”何时休》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治理城市狗患这一涉及城市管理的热点话题进行了评议,思路开阔,逻辑清楚。深圳广电集团《赵坤有话说》的《谢谢你——台风中的深圳人》,是台风“山竹”过后的一篇温暖人心、凝聚力量的新闻评论。揭阳台的《扶贫解困不能光靠市委书记过问》、花都台的《“限塑”十年 尴尬犹在》、汕尾台的《层层把关形同虚设 水利工程无水灌溉》均以敏锐的触角评论新闻,态度鲜明,论据充分,论述严谨,取得了良好的舆论监督效果,给人印象深刻。

此类作品存在的一些问题是:有的调查有余而“亮剑”不足,存在新闻专题的嫌疑;有的选材不错,但是逻辑不够严谨,点题不到位,说了半天没明白想要表达什么,或者说的都是人家听过的想得到的,意义不大,印象不深。

关于电视新闻专题。电视新闻专题在七大类别中参评数量最大,获奖面最广。参评的32件作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多个方面,题材广泛,紧扣时代脉搏,采访报道深入,细节引人入胜,彰显了较高的整体创作水准。作品既有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庆祝改革开放40年、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环境保护等重点题材,又有关注医改、楼市、“双十一”10年等热点话题。其中,广东台的《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 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 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凭借题材重大、策划精细、制作精美等,毫无疑义地摘取桂冠。

同样表现出色的还有广东南方全媒体财经集团选送的《屡禁不止的楼市“双合同”伤害了谁?》,作品聚焦当下楼市“双合同”,以实地走访调查为突破口、用数据说话,用事实回应了百姓关切。

此外,阳江台《惊人的排污口》关注母亲河被污染的现状,记者蹲守数月,客观翔实,做出了一期冲击力较强的舆论监督作品。英德台的《英州纪实——连樟村》,以习近平总书记到连樟村考察为切入口,将村中三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真实展现,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题材放到一个小村落的蜕变故事之中,于细微处见宏大,感情真挚,感染力强。汕尾台的《三年攻坚摘“毒帽”》、 江门台的《精准扶贫资金为何变成“烫手山芋”》也有同样的风采。

相比于以新闻事件为主体的专题,以人物故事为主体的新闻专题表现力偏弱。一方面,一些人物的新闻性并不够强,亮点和特色不够鲜明,表现力欠缺;另一方面有的人物挖掘不够,没能拍摄出新闻人物的特质和灵魂。此外,故事架构传统,节奏缓慢也是影响观赏愉悦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关于电视新闻节目编排,评委组在初审阶段的票数大多投给了广州台的《广视新闻》。当天,他们以“‘动感飞穗港 明月伴往来”为主题,将广深港高铁通车这一新闻事件和中秋节融合,通过精心编排,形成了较好的节奏感和可看性。

同样以“广深港高铁+中秋节”为主题的深圳卫视《正午30分》当天编排也较为突出。评委们认为其对广深港高铁报道的时效性更强,午间发布更加考验节目编排思想和执行力。遗憾的是其遵循常规编排思路,主体的广深港高铁开通与中秋假期动态、国内国际热点短消息过渡生硬,不如广州台当天新闻版融合得生动自然。

其他获奖的编排往往也出自比较强势的电视新闻栏目。有评委坦言,送来的作品似乎都是特殊时期的特殊编排,代表性不强,常规节目如何通过编排来凸显与众不同,更显功底。

关于电视新闻访谈节目。在今年的电视访谈作品可以看到以下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王凤雅、任正非、胡应湘……相比同样参评的其他访谈主题,这几个作品从关键词的热度和影响力上已经领先一筹,题材上也体现了鲜明的广东特色。虽然实际访谈效果可能因为主客观原因出现品质偏差,但是从评奖结果来看,话题和人物选择对了的确是一大优势。

一等奖作品《“王凤雅之死”引发冲突,谁是谁非》,针对热点话题,调查充分,访谈对象丰富,逻辑层次分明,矛盾、冲突、悬念在生动丰富的访谈形式中一一展现。

二等奖作品《胡应湘:勾勒港珠澳大桥的先导者》选择了最早倡导建设港珠澳大桥的香港企业家胡应湘进行访谈,从另一个角度揭开了港珠澳大桥的精彩传奇。主持人和嘉宾交流顺畅,节奏感强,情感力量充沛。不足之处是画面语言单一,背景资料不够丰富,访谈嘉宾单一,影响了人物形象塑造。

一些难得一见的嘉宾访谈深度有限,影响了获奖,比如专访任正非。评委认为,任正非是个难得的访谈对象,题材独家,具备一等奖潜质。遗憾的是作品可能因为时间空间的客观局限,访谈厚度不足,和大家的期待有落差。

电视新闻访谈特点明晰,为什么要就某人物、某事件或某话题进行访谈?这是重点、热点还是难点痛点?访谈对象是核心当事人,还是权威定调者,还是代表另外一种声音?访谈是否顺畅,背景是否翔实?访谈之后事情是否梳理清楚?理念或态度是否清晰?嘉宾形象是否得以树立?细看参评作品,有些作品在以上几個关键点并未思考成熟,导致成绩欠佳。

关于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作品中,港珠澳大桥通车2件,迎战台风“山竹”4件,农民丰收节1件,体育赛事1件。台风“山竹”是2018年度对广东影响巨大的重大自然灾害,港珠澳大桥则是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山竹”和“港珠澳大桥”两大题材的直播各有千秋,评委起初难以取舍。最终,一等奖由珠海台《跨越——港珠澳大桥通车运营特别直播》摘取,丰富的直播选点,演播室内外的特效联动,港珠澳三地流畅的场景变更……简言之,大题材,大制作,获奖实至名归。广东台的“山竹”直播也体现出了电视传播的鲜明特点,专业程度和精致程度给人印象深刻。

关于电视对外新闻。对外新闻节目要求相对特殊,必须以外语或双语专门为目标观众制作,由专业电视台播出并覆盖对象地区的节目。它特别强调考虑境外受众的视角和欣赏习惯,有效地传播中国声音,表达中国立场。

最终,广东台的送评作品《国际政要见证广东改革开放四十年——拉法兰先生看广东》获电视对外新闻一等奖。该作品以外国前政要拉法兰先生的亲口讲述,将广东四十年来的社会变迁和中国的担当、对世界的贡献,用同期声加生动的镜头语言呈现,视角独特,说服力强,便于传播。

深圳广电集团的《中菲友好合作新时代》系列短片同样表现不俗。它以菲律宾各界谈中菲关系为主视角,在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菲律宾之前精心制作。作品第一时间在菲律宾主流媒体PTV电视台和菲律宾《星报》网站推出,取得“刷屏”效果,成功引导国际舆论,可谓对外新闻传播的成功案例。

不足之处在于,对外新闻传播作品数量有限,高品质作品不足,传播渠道狭窄,有的疑似对内传播作品,与广东省对外开放的程度不够匹配。

关于不足的思考

研究七大类别的个性与共性,还可以发现以下的不足。如果能够得到改进,创新创优工作将会得到更大的提升,广播影视人可以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优势视听内容。

一是重点题材扎堆,尤其在大台扎堆,同质化程度高。凭借强大的人才优势和专业优势,大台应该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新闻触角延伸到更多待挖掘的空间。二是地市或者县区台胜在题材有贴近性,有质感。但是一些本可成为精品的题材,临门一脚踢飞,显示关键能力存在提升空间,需要加强学习和创新。三是其他的小问题,不算普遍但有的是顽疾,比如深度不足、制作粗糙、表现手法单一、时效性敏感度不足、送评内容与参评项目不符等。四是就电视新闻二组这个类别的参评作品来看,广东省内有的传统地级市电视台今年的送评作品质量有所下降,导致获奖成绩较差,有个别台颗粒无收。五是对外新闻类别,评奖要求极其规范,必须是“由专业电视台播出并覆盖对象地区的节目”。不少地市级县区级电视台很难凭借自身力量实现对外覆盖。而获得三等奖的肇庆台作品《参建中老铁路  建功“一带一路”系列报道》,提供了好思路。精心制作作品,向广东台电视国际频道供稿和播出,包括向央视外语频道等供稿,建立广阔的国际传播平台,都是手段。这既能丰富国际频道的节目源,又利于各个层面的外宣开展,同时可赢得评奖资格,一举多得。

每一年度的广播影视奖评选都是各省行业内的一件重要的事情。优秀作品的获奖,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比如选题和现场有时候可遇不可求。然而,客观地看,获奖更多的是必然性,是新闻工作者从事党的新闻工作的初心和匠心决定。创作人员的用心程度决定了作品质量,出品质量决定了创作人员究竟能够在行业和大众心中站到怎样的位置。在融媒体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何以本地特点融合国家格局及国际视野,创作出不仅仅符合地域传播,也能令全国人民乃至国际受众耳目一新的优秀文化产品,是值得广大新闻工作者持续探索的问题。(作者单位: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 广州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创新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关于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讨论
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之我见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技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