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前提下的内部管理研究
2019-08-09陈魏新
陈魏新
摘 要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难免会对社会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的思想修养等方面产生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实现的,企业就是社会的一员,是从社会中获取利润的组织结构。因此,企业担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在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如何进行企业的内部管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对社会和企业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的内部管理,探索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希望能够为企业更好地行使社会责任和进行内部管理做点贡献。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管理 研究
企业的社会责任指企业作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及社会成员,应当对社区、环境、消费者以及员工所承担的基本的社会义务。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当中,企业对社会以及社区承担的责任指的是企业对其所在社会区域之内,所要承当的义务以及对该社会区域的经济支持。
近些年,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道德败坏的事情,人与人之间出现信任危机,其中药品和食品监管问题,股东权益受损,拖欠债权人款项等尤为严重。比如之前的长生生物的疫苗事件和乐视拖欠供应商货款事件就是企业未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恶果。虽然早在2006年6月7日,深交所就发布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但是企业不负责任的现象仍然很严重。中国社科院、责任云研究院联合课题组在2018年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环境、社会及管治(ESG)蓝皮书(2018)》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1892家A股主板上市公司中,发布2017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的有673家,占比仅为35.57%,且有145份报告在10页以下,ESG信息披露不足。
早在200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联合编制发布了上证社会责任指数。2018年9月,证监会发布新版《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指引》也进入征求意见阶段,2019年有望正式实施。
一、理论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1984年,美国学者弗里德曼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要求企业的经营者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系统的管理活动。与传统的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观点比较而言,弗里德曼的理论认为,不论是哪个公司的发展都不能离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支持,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应该是企业唯一的追求目标,而不仅仅是某个个别主体的利益。这些利益的相关者包括企业的供应商、交易伙伴、消费者、股东、雇员、债权人,同样也包括本地社区、政府部门、环保主义、媒体等利益集团,甚至包括了人类后代以及自然环境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客体。这些利益的相关者,他们有的为了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很大代价,有的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的对企业进行制约和监督;企业的运作谋划必须要全方位考虑他们的利益或者接受他们的制约。以此而言,企业就是一种经营以及统筹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企业的成长以及延续,对于企业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回应以及利益的质量有着极高的依赖,但是这又不单单决定于股东一个方面。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传统的企业责任观是一种颠覆,企业的责任由对公众承担经济责任扩大到对这些利益相关者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企业社会信息披露理论当中,和企业有关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社区、消费者、环境、员工。
(二)受托责任理论
20世纪30年代中期,著名学者米恩斯研究提出广义受托责任理论,这个理论的提出背景是在社会生产的大环境下提出来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企业的经营者不能兼顾经营者的职责,企业主以及企业的经营者的角色实际上发生了相互割裂。因此,经营者以及所有者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实际的委托关系,也就是委托责任的关系。在這种受委托责任的关系当中,经营者应当保证中国的经济收益,为公司尽心尽责,即经济责任。广义的受委托责任理论认为经营者不仅仅应当对接受读懂的财产进行委托,更重要的是接受社会的委托,在社会的委托之下运用人力资源、社会公共资源、环境以及社会资源等等。在广义的社会的委托之下使用人力资源、社会公共资源,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还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内部管理的理论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概念自提出以来便争议不断,其涉及范围较广,范围界定不清晰。李彦龙(2011)将其整理概括为三个方面的责任,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责任、遵守法律与行业规范的法律责任、保护环境和慈善捐助的社会责任[1]。其主要体现在承担对股东、债权人、职工、客户、消费者、自然环境等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
本文认为,社会责任对企业来说绝不只是一种负担,更多的是一些正面影响,其给企业的积极效益绝对大于企业的成本支出。从长远的目光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提高自身的经营绩效有积极作用,关键在于企业如何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平衡自身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的关系。
企业内部管理是对企业运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包括搭建组织架构、制定各项内部规章制度、规定部门和员工的职责分工、制定运营计划、组织经营活动、指挥经营活动的各个步骤、协调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各类关系和控制经营活动的发展和各类风险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企业内部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企业内部管理需要做到的是尽最大努力,合理可行地运用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实现多、快、好、省的目标,取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效率。
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定义,迄今为止还存在不少的争议。经济发展和经济环境存在差异的国家之间和不同经济环境之中的组织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有不同的理解。COSO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中对内部控制进行了界定,这个界定得到了国际上很多人的认同。COSO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全员参与的一项内部管理活动,由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内部管理活动,是为防范企业风险,提高企业效率的活动。旨在为实现企业经营的目的,即获得企业效益,减少企业风险而进行的活动。内部管理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能够保证企业的各项运营活动有序地进行,提高企业信息尤其是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为企业遵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提供合理保证。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对我国企业进行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指导性法规文件。其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与COSO框架基本一致,同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的要素划分为五要素,也与国际上的划分一致。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控五要素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监督。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管理的关系分析
(一)社会责任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前提
一个企业如果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忽视了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伤害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这个企业的内部管理就是失败的。例如重污染企业在制定其企业战略、内部管理规章的时候,必须首先考虑环境因素,考虑如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考虑如何在发生污染后对环境进行补救。这是企业运营的前提,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前提,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如果一个企业在面临社会责任和企业盈利的选择中,更偏向企业盈利,就会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严重伤害企业形象,增加环境风险,也增加了企业风险。
(二)有效的内部管理可以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需要有健全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才能承受和实施。健全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会有序地开展企业的各项运营活动,能够在企业的运营中维护环境的安全性,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以社会利益为前提的经营理念下,企业的运营在正常环境中会得以持续发展。企业的持续发展保障了企业自身的稳定性,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四、企业内部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对盈利的一味追求和对社会责任承担的认识不足,一些企业的内部管理尤其是内部控制存在着很关键的缺陷,阻碍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一)内部管理偶尔存在无效性
有效的内部管理,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承担社会责任的渠道,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不会伤害社会利益去获取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即实现企业运营的最终目标。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缺陷是企业的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不真实。这类企业的信息基本被内部人控制和操纵,外部人和企业普通职工很难获得企业的真实信息。如果出现损害社会利益的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和阻止。
(二)管理层和员工整体素质问题
企业的管理层的素质是内部管理环境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直接决定了企业内部管理的方向、效率以及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高层素质低下,不以社会利益和企业理由为导向,就难以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决策目标和规划;管理层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会严重影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影响企业的稳定发展。管理层的理念和道德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能够影响到企业的社会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文化观念。
(三)目标不合理
内部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在管理中实施内部控制。内部管理的目标不合理,只做表面功夫,不以经营目标的实现和确立为着眼点,而是重宏观调控目标,轻自身的管理,重速度和规模,轻产品的质量和效益。这其实就是没有控制在点上,内部管理中的控制没有到位,严重违背内部控制的真正内涵,也就是公司的内部控制是形同虚设,流于形式。
(四)欠缺企业文化
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公司赖以生存的重要依靠。很多企业就是企业文化不够完善,钻空子,导致做决策时方向走错,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作后盾,就没有企业及员工的价值导向,就不能对员工进行思想、行为上的规范,就没有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的效应,就不能为公司带来良好的品牌效益。
五、建议
解决企业的内部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使企业能够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本文有如下建议。
(一)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发挥内部管理的有效性
健全的内部管理需要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本。在企业力量欠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培训、对外咨询等方式进行各项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的完善,合理规划操作流程,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的效益。
(二)完善内部控制环境,承担社会责任
控制环境包括员工的诚实问题和道德观、员工的胜任能力、管理当局的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组织结构、授予权利和责任的方式、人力资源政策和实施等。控制环境构成了一个单位的氛围。首先,企业全体员工尤其是管理层应当树立社会责任的理念,了解内部控制对承担社会责任的意义。内部控制能否有效承担社会责任关键看企业的观念,特别是看管理层是否重视社会责任承担的义务和是否重视内部管理制度。加强人力资源投资,提高员工素质。另外,企业应该建立积极向上的集团公司文化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为杭州鼎勝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2).
[2] 林毅夫.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商业银行,2008(2):17.
[3] 金珠.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完善[J].企业研究,2012(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