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探析
2019-08-08侯景超
侯景超
[摘 要]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教师要积极面对教学问题,改变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还要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实践能力。对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中如何有效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学生能力做一简要分析。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教学;现状;对策
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中,教学形式的单一导致了学生缺乏对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下,导致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实践教学的缺乏,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无法在实践的过程中发挥出自身能力。教师要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机会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对于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供应链管理相关知识点。
一、课程现状
(一)教学形式单一
教学形式单一已经成为当前教学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造成教学效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灌输式传统教育观念始终难以根除,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学改革的推进带来了很多新的教学思想,但如何将其切实有效地应用到教学工作中仍然有很多问题。不仅教师无法做到有效使用新的教学方式,同时学生对于新方式的适应性也不好。教学形式的重要性依然没有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二)缺乏教学实践
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中缺乏足够的实践,教师的教学重点一直都集中在理论教学以及学生的成绩提升上,而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因此,在考核内容上也都是以理论知识为主,教师的教学重点也集中于此。对于供应链管理课程,其知识点本身的实践性便非常强,需要在实际应用中积累经验,验证理论知识在实际情况中的适用性,与实际工作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学工作中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当前的教学中实践训练明显不足。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一)采用新方法开展教学工作
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工作中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学生缺少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倦怠性非常明显。很多教学任务下发到学生手中后,学生都会出现应付了事的现象。因此,教师应当积极调整教学方式,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针对学生的兴趣选取教学案例,以生本理念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营造出最为适合学生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最大化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将会对教师将要讲解的理论知识产生一定的兴趣,将会在自己兴趣的驱使下对教师提出的教学案例进行更加认真和积极的讨论,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改变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教师可以使用游戏教学法,在教学中融入一些与知识点相关的小游戏。还可以开展角色扮演,让学生投入到实际案例中进行切实的体验。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工作有效性。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实践性
高校教学工作中,应当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高度上,给予同样的重视,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以课堂主体的身份更好地融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解答,通過对不同解决方案的比较,对理论知识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以及其适用性进行体会。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熟练掌握理论知识,但教师与学生都对实践能力缺乏重视。这便使得学生空有理论基础,而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实际应用能力。这便是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学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内容,有效地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并理解理论知识的本质,使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更好地适应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岗位。
通过相关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学生将会更好地体会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方式,同时也能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进行有效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上,促进实践教学的高质量开展,为实践教学打好基础。
总之,供应链管理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实践氛围与情境,促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能力,并通过实践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验证,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璠.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8):69.
[2]何静.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践[J].物流科技,2018,41(4):122-123.
[3]何容瑶,林川.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的改进及案例示范[J].科教文汇,2016(8):32-34.
[作者单位]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编辑: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