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无声世界的孩子走进“非遗”
2019-08-08么慧颖
么慧颖
风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在还保留着三只“金马派风筝”。色彩艳丽的风筝不仅符合美学与工艺的设计,更将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有机结合,体现了中国工艺美学的一个较高层面。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中就收藏有我们中国的风筝,其英文说明写的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药”。所以,风筝制作不仅仅是简单的一门工艺,更是一种民族精神文化,及其承载希望的象征。
开展“‘非遗课程进校园”活动
听障学生的思维特点带有明显的形象性,思维发展水平较长地处在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阶段发展迟缓,这导致他们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贫乏而不牢固。对于每天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听障学生来说,信息比较闭塞,思维单一,但作为社会人,他们也应该与正常学生一样知道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负有传承的责任。在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听障学生更需要树立传统文化理念,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认知和自信。怎么做呢?“‘非遗课程进校园”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渠道。
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中写道:“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儿童放学归来,趁着风放飞风筝的美好场景。为使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听障学生更多地接触传统文化,学校聘请了“北京金马派风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吕铁智先生为校本风筝选修课程讲师。又因为听障学生的特殊性,为了给予有效的支持,能够和听障学生顺利进行交流,学校又特别安排手语翻译老师协助,共同教授同学们关于中华风筝的知识、技艺。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活动,不仅使学校成为保护“非遗”文化与传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还有助于广大青少年认识“非遗”、增强保护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在青少年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推进其进一步发扬光大。
课堂教学中传授“非遗”文化
“北京金马派风筝”属于民间美术技艺类选修课程,学校聋部选出3~9年级的学生参与学习,开展的时间是每月隔周一次,每次2课时,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在吕老师讲授风筝制作知识、技法的同时,手语翻译老师要边听、边看、边说,并用手语以听障学生能够理解的意思翻译给他们。
根据听障学生感知觉狭窄,接受信息通道单一的情况,吕老师和手语翻译老师在教学中以直观形象化教学为主,多次示范,将步骤细化、分解,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分层反复指导讲解……结果显而易见:听障学生从起初的欣赏风筝,逐步过渡到能识别风筝的种类;从起初的教师手把手教授如何扎制风筝骨架,逐步过渡到在教师的提示下自己扎制;从起初的模仿绘画,逐步过渡到自己设计图案,并且可以运用不同画法和注重色彩搭配美化风筝。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各种技艺,更是慢慢学会了制作风筝的全部流程。
通过风筝制作的学习,听障学生们尝试了如“锛凿斧锯”传统工具的使用,学会了如何使用刨子、车床、锯条以及怎样用火烤竹坯子,明了了刷糨糊用排笔,上线用花针……这种学习既有对劳动技能的培养,也能激发听障学生认识、使用工具方面的兴趣。授课过程中,他们初步掌握了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地讲分为四大类:扎、糊、绘、放。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扎”使同学们对材料有了一定了解,如竹子的种类和生长过程、用途以及面料(纸、绢、绸和新的材料无纺布等);“糊”使同学们认识和掌握了几种黏合剂;“绘”让同学们了解了中国绘画颜色的分类,年画、写意画、工笔画等画种的分类和应用;“放”则让同学们了解了风的产生、观察各级风的物象、牵引线的种类、拉力。
这项课程不仅培养了听障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从物理学、美学、艺术学的角度研究风筝,使同学们在实践中获得了成长,从成长中汲取了更多的创作源泉。通过教学,听障学生们在课堂上从玩到专注,到学会找寻各种传统和现代图案,再到自己设计、制作,把自己学到的知识逐步运用到实践中,从被动到主动,进一步提升了他们对美的鉴赏能力。
多样活动中渗透“非遗”文化
每次活动前后,两位老师都要进行沟通和总结,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效果。比如讲到材料,风筝骨架传统材料还是以竹子为主,但中国现在竹子种类就有1300多种,每种的用途和挑选都有一定的讲究。什么样的竹子最有弹性、密度最好?那就要多找资料,做好演示文稿,让听障学生们直观地观赏到更多的种类,了解竹子开花、生长的过程。在两位老师长期细致、耐心、反復的指导下,他们与听障学生共同努力,使学生制作的风筝作品,图案越来越漂亮,色彩搭配越来越和谐,完成速度也越来越快。
听障学生因为听力受损,听不到或听不清声音,所以接受、理解知识会比普通学生速度慢,而且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听障学生的视觉优势,搜寻更多的参考资料提供给他们学习。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非遗”文化的传承,活动环境建设尤为重要。将传统文化融入活动环境建设中,能有效促进听障学生的发展。比如,设计互动式的风筝文化主题墙,听障学生不仅可以欣赏到各地的特色风筝图片,展示自己的风筝作品,还可以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添加补充,大大提高他们对各种风筝深入了解的好奇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另一方面,两位老师还根据不同年龄听障学生的特点及能力,结合学习内容引导他们逐步制作并完成《“非遗”文化课程——风筝》文化读本,大家分工协作,不仅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还提升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定期的休闲时光,听障学生们还自主选取感兴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从而成为了风筝传统文化的宣讲员。
而《“非遗”风筝文化课程——知识沙龙》则以视频影像、放飞实践为主要手段、途径,使听障学生在观影的同时,还深刻感受到了在风筝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与风筝工艺相融合,比如将神话故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上,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从而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文化。
“文化自信”不是凭空而生的,而是要有一个载体,学校的课程正是这样一个载体。这个载体不仅丰富了残障学生的文化生活,还让“非遗”的种子在听障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更让他们了解“非遗”、认识“非遗”、热爱“非遗”,进而自觉传承。一点一滴的积累,使得残障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他们的思想有了明显的影响和转变;通过学习制作各式各样的风筝,听障学生们感受到了“金马派风筝”艺术的独特魅力,我们特教教师会和听障学生们一起努力做好“非遗”文化的宣传者、传承者和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