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明:以心入作,独“塑”一帜
2019-08-08刘海东
刘海东
初见魏小明,是在位于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内的魏小明雕塑博物馆。观其人,一身朴素装扮,为人谦逊,虽生于南方,口音却基本已被“北化”;观其作,姿态万千,纤细柔美,伸展性为创作打开边界,给人以视觉与思维的双重拓展与冲击。
在雕塑界,名家名作有之,但高产者甚少。骨子中的儒雅,创作中的灵动,馆内外近240件雕塑作品皆为魏小明倾心之作,高至15米,矮至10-20公分,件件青铜铸造,件件他都视若珍宝,件件都让观者悦目娱心。此外,还有200副画作展于楼上,与雕塑遥相辉映,形成这里浓郁的艺术风景。
魏小明多年潜心创作,浸淫于中西文化交汇的土壤,掌控着动静平衡的脉络。放眼其工作室,手稿堆砌成山,石膏模子更换数个,对生命之态的探索却从未止步。他的作品中,更多通过人体的形态展现出介乎于现实和幻想中的美感,开放的空间弥散着流动的精神力量,与雕塑本身的柔美躯体相拥相融,形成刚柔并济的写实风格。
魏小明是名副其实的“高产艺术家”,他的代表作有《奥林匹克风》《航天警示录》《捕风》等多部,获奖无数,被广泛收藏。而《飞黄》的诞生对于魏小明来讲,则更具现实意义。作品创作于其患病期间,承载着他对生命的期许和感悟,同时被赋予“康复训练”的属性:一人浅跪于天马颈上,手臂置于头顶并向两侧伸展,马一只前蹄抬起,做起步状。作品创作历时长达一年,过程着实不易,后该件作品被放大至15米高,以青铜铸造,作为吉林省白城市的文化地标,放置于鹤鸣湖生态公园内,成为游园必观的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
中西合璧 艺蕴升华
长春的冬季,寒冷而漫长,魏小明却对此情有独钟,他喜欢四季分明,喜欢简单而干脆。如今的他,已近花甲,但对创作始终热情不减,时常辗转于各地展会与交流活动中。在午后的斜阳下,伴着袅袅茶香,他回首流金的匆匆岁月,感怀艺术生涯背后的过往人生。
1957年,魏小明出生在广西省北海市。直至十二三岁,他才真正与艺术结缘,得以向一对从广州美院下放到这里的画家夫妇学习绘画。3年时间转瞬即逝,天生的悟性和后天的辛勤,成就了他扎实的绘画功底。之后赶上文革时期,魏小明作为知青下乡,绘画也如影随形。他干过农活,当过码头工人,这些和艺术毫不相干的劳动反而成为激发他创作灵感的源泉,于是,田间、工厂都成为他施展绘画天赋的表演场,农民、知青、城里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流淌指尖,跃然纸上。
高考恢复后,魏小明顺利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读。期间,他师从吴冠中、袁运甫、庞薰琹等艺术名家,在他们的教导和熏陶下,他的艺术思维逐渐扩散并升华。毕业后5年任教期结束,他便赶赴奥地利维也纳深造。中西融合的教育背景改变了他对艺术的认知,并让他的创作风格发生着巨变。上世纪90年代初,魏小明回国,将自己的作品定格为想象写实主义,以人体做载体,靠想象完成创作,雕塑风格也转为以伸展的唯美作为主基调。区别于抽象艺术的空灵不易被大众接受,和客观写实表现出的实物本身的局限性,来源于想象写实主义的作品则将艺术与受众完美融合,成为一种可以让普通人读得懂的艺术。
以心入作 想象写实
“没有一种艺术比雕塑更需要单纯的气质、情感和趣味的了。”法国著名史学家及文艺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写道。
艺术创作,往往是艺术家思想及对人生感触的映射。静观魏小明的雕塑作品,纤细柔美者有之,健壮挺阔者有之,所有的作品都表现为近乎夸张的拉伸感,但却很难按其内容歸类。正如魏小明所说,他的作品并没有太多主题,传达的只是一种美和浪漫的感触。全部作品没有原型,依靠想象来完成。
6年的维也纳留学经历,让魏小明时刻感受着来自中西文化间的碰撞,他也曾苦恼于创作中的冲突,但也因此“柳暗花明”、独辟蹊径,形成独有的“魏式风格”,将自己的艺术生涯推向高峰。之后他任教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将创作风格及心得传授给学生并延续至今。他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雕塑艺术读懂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情感。
魏小明始终坚信,艺术部分源于生活,但不能倚重看得到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创作者想象中的世界。“灵感不是等来的。”奥地利求学期间,导师的话对魏小明启迪至深。此后,他便将持续的创作状态作为获得灵感的最佳方式,他也常常教导学生,将感情融入到创作过程中,这样的作品,便有了魂。
魏小明对每件作品都追求尽善尽美,也正因此,他常常将自己关在屋里或坐在庭院中细细去琢磨、去推敲。对他而言,“钻牛角尖”是常有的事,因为他觉得作品的深度和高度便在于此。他认为,一件作品最难的并不是“操刀”,最终成型也绝不是偶尔的突发奇想,更多的细节要经得起时间和审美的考验。
光影传说 邂逅诗意
魏小明很享受一直工作的状态,自早到晚,创作永远在路上。也正是业精于勤、不走寻常路,让他的作品成为雕塑界想象写实的代名词,受到越来越多普通百姓的欣赏和喜爱。作品被广泛收藏的同时,众多荣誉加身,他曾荣获奥地利国家文化科研部授予的“杰出艺术贡献奖”等国际大奖,为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表彰大会”创作奖杯,并组织策划国内的大型雕塑展。但这一切,都并未终止魏小明潜心创作的步伐。即使病患中,他也仍不肯“迁就”,坚持用心完成每一件创作。
学无止境,对艺术创作的追求亦无止境。多年来,魏小明一直坚持“亲力亲为”,从小稿到放大时焊架子、捆木头、调钢筋,甚至搬几十吨重的泥,他对每个细节都近乎挑剔,他说,只有自己才真正知道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雕塑是环境中的艺术,融入适宜的环境中,雕塑才会脱离雕塑本身,延展出意境之美,2016年年底,魏小明与政府、中东集团合作的项目魏小明艺术博物馆落成并开馆。该项目由魏小明亲自率领他的博硕团队,奋战了一年多的时间潜心设计,因此才有了今日展馆的这般诗意景象:馆外竹影婆娑,阵风徐徐;馆内阳光映照,展区和艺术沙龙、绿植与雕塑,两两相映,相得益彰。这一切,让雕塑这种生硬的艺术瞬间鲜活起来。魏小明说,博物馆设计理念同样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结果,融合雕塑展厅、绘画展厅、工作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只为成就一个“不乏味”的博物馆。“沙龙可供艺术家们交流学术和心得,将来在空闲之时可向游人开放,休憩于此,品茶赏景。”这样的设计,魏小明谓为是环境之需,又是为游人体验所虑。
博物馆的落成,魏小明甚是欣喜,他很庆幸在长春能有一席之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样与志同道合者聚,已成他人生的重要章节。透过阳光房的玻璃层,与一缕暖阳不期而遇,光影交错,植“塑”融合,或许这便是雕塑所能表达的艺术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