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国产纪录片的发展策略探析
——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
2019-08-08罗倩倩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10037
罗倩倩 (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10037)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巨大变革,我国电视事业突飞猛进,各类影视作品百花齐放。前有《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真人秀节目的热播,后有《白夜追凶》《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等网剧的爆红。在这个“小鲜肉”霸屏,“老干部”不甘落后,各类影视作品层出不穷的年代,人们的眼球几乎都被这些真人秀、综艺、网剧所吸引。相比之下,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境况却不容乐观。
2012年被认为是中国纪录片“品牌元年”,这一年中实现播出的中国纪录片总量大概有5.98万小时,其中首次播放节目量约1.7万小时。纪录片频道先后推出了多部纪录片,包括《故宫100》《超级工程》《舌尖上的中国》《瓷路》等等,但是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只有《舌尖上的中国》鼻尖具有代表性,业界把它的热播誉为 “纪录片从高端走向大众” 的标志性事件。
与大部分不被人熟知的纪录片相比,这部美食文化纪录片无论是在人气上,还是在口碑上都大获成功,这不仅让中国媒体集体且迅速地关注到国产纪录片的发展,甚至高喊“中国纪录片的春天终于来到了”。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本文将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探析在新媒体时代下,国产纪录片的发展状况以及策略。
一、国产纪录片发展概况
(一)国产纪录片发展现状
2010年,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以推动纪录片发展,随后各电视台增加了纪录片的播放量,各种视频网站也开始陆续播出纪录片。
下表为近年来中国纪录片数字统计表:
来源:《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
从上表的数据来看,近年来我国纪录片产业发展进步明显,资本融入一直在增加,纪录片产值不断上升,播出总量与首播节目量更是逐年增长。对比2015、2016两年与之前几年,虽然全年播放纪录片总量相对有所减缓,但整体而言仍然处于稳定的发展趋势。
政府助攻、资本增投、市场认可、受众增加,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纪录片似乎风光正好,前景无限,形势一片大好。但纵观整个中国纪录片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纪录片作品的数量不断增多,形式和题材也日益丰富。即便如此,除了《舟舟的世界》、《海上传奇》等少数精品纪录片在国际上取得成功之外,其他能够在国际上获得大奖并引起巨大反响的纪录片可谓是少之又少。换言之,在制作技术、艺术品质、选题内容等方面,中国纪录片还没能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与认可。
二、新媒体时代国产纪录片的发展策略
互联网作为当代媒介化社会最重要的产物之一,为纪录片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优势,现如今,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纪录片的传播方式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播放平台由官方电视台转为视频网站,点击率也大大提升。在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下,纪录片的发展方向也发生了改变。笔者在纪录片的传播上,提出以下建议:
(一)本土化元素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着民族与国家的形象,影响着民族和国家的形象,影响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以及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电视屏幕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异彩纷呈,不论是直接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电视栏目,取材改编自经典名著的电视剧,还是娱乐综艺节目、广告作品中,都渗透着或多或少的传统元素,在简单的视觉符号中传递出传统理念。
中国当代纪录片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流淌着传统文化的血液,固守着传统文化的生存和传播。经过岁月的洗礼,历史的沉淀,传承至今的文物修复技艺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这也是《我在故宫修文物》题材选择的立足之处。近年来,类似本片这种充满浓厚本土化元素的纪录片,客观真实地用镜头记录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唤起观众共鸣。
在文化产业快速崛起的情况下,挖掘优秀的文化资源,丰富国产纪录片创作的路径,实现纪录片题材内容的本土化是国产纪录片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年轻化风格
据统计,截止到2017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数量达到5.65亿,主流视频网站中,最为典型的腾讯视频的活跃用户环比增幅仅达3.4%,但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增幅却达到了18%。在这个以二次元文化著称的视频网站,《我在故宫修文物》一路飘红。
90后、00后日渐成为网络视频网站的主力军,他们也是国产纪录片的主要受众群体之一。与宏大严肃的叙事风格相比,年轻人更喜欢真实可感的微末叙事风格。他们新奇独立,渴望张扬自我,对影视作品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和心里认知。
而本片与潮流文化形成明显差异的传统文化题材,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整部纪录片呈现的风格也是轻松年轻化的,影片中有血有肉的文物修复师和他们逗趣的日常,为古老静谧的故宫增添了生气,也揭开了故宫鲜为人知的一面。
(三)打造泛娱乐时代的优质内容
和其他视频节目相比,纪录片的内容显得空泛单薄,因此,只有内容优质,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作品才能在视频网站中赢得一席之地。现如今,各种娱乐选秀类节目因其千篇一律的风格模式,年轻人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优质有内涵的文化节目成为大众新的追求。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需求,打造高质量的文化纪录片; 既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又能迎合大众需求。
(四)新媒体助力
在自媒体空间中每天有数以亿万计的信息被生产出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给影视行业带来一场革命,媒介全球化的特征日益突出,影响巨大、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媒体,正在全方位地渗入生活、学习及工作的方方面面。在面对传播对象文化程度、兴趣爱好、年龄大小等各个方面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新媒体依靠大数据分析,将受众细分,增加互动性和多元化的内容。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走红少不了新媒体的推波助澜,央视的首播并没有掀起收视高潮,反而是弹幕网站、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微博的集体“造势”,才收获到了大量的粉丝和可观的浏览量。这表明传统媒体在传播覆盖力和影响力上存在的局限性,也意味着新媒体这个“助燃剂”对纪录片的发展举足轻重。
新媒体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范围无限扩展,传播方式由媒体固定推送转变为受众自由获取,是国产纪录片走向大众视野的重要一步。因此,我国纪录片更应把握时机,抓住机遇,在新媒体时代大展拳脚。
(五)打造纪录片IP,制造和引导话题
网络因为其多点传播、自由开放等属性,对文化纪录片的广泛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身处新媒体时代,因此要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对纪录片进行传播。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制造“热点事件”已经成为各大影视作品进行宣传的主要手段。纪录片也要利用各大社交平台进行宣传,吸引流量,伪纪录片的广泛传播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