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工作方法中的哲学智慧
2019-08-07李新市
李新市
[摘要]在实际工作中,要使一些关系在发展中实现互相支撑、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同时,要辩证地把握好“去”和“补”的关系。要敏于行,重实效。同时,要坚决反对那种脱离实际的思辨哲学或思维哲学,既高度重视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对发展的推动作用,又重视各种意识形态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互相支撑作用。党的工作方法创新要与群众实践创新领域和实践创新活动相统一。从矛盾的普遍性上来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但在矛盾的特殊性上,只有积极地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推动我们的事业蓬勃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工作方法;哲学智慧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19)07-0004-05
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这里讲的方法就是来自于人民实践又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毛泽东对工作方法也非常重视,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以“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为题,阐述了什么是我们党的工作方法和怎样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按照毛泽东的阐释,我们党的工作方法是关于组织革命战争和改良人民生活的方法,他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兴国、赣东北等地的同志们既创新工作方法又完成了革命任务予以高度赞扬 [1]。习近平新时代工作方法,是关于党组织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工作方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
一、改进工作方法要同党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相适应
从哲学的层面来看,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在新时代,我们党肩负着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战胜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就必须抓好党的建设,使我们的党更成熟更强大 [2]。我们党的工作方法要与党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相适应,与党要不断提高战斗力相适应。就是说,我们党的工作方法也要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富有效率。他强调,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从严治党,既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又要保持党的纯洁性,要对各级党员干部和所有公职人员加强日常督查和专项检查,要通过巡视来传递反腐败的压力,要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抓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关键在于守住底线,既要守住做人、处事、交友的底线,也要守住用权的底线,要在系统性、预见性、实效性等方面提高全面从严治党的效果。他还指出,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制度建设的关键是制约和监督权力,既要抓制度完善和制度配套又要抓案件的查处和重点案件的突破,要把监督检查、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统一起来。要不断加深对全面从严治党规律的认识,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改革创新,既要总结我们党从严治党的经验,也要借鉴世界其他政党从严治党经验。要通过全面从严治党,锤炼共产党人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戒,心中有责。要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使我们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使各级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在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越来越有战斗力。
彻底的理论构成推动社会生产力解放和人的思想解放的头脑 [3]。在这里,习近平新时代工作方法的哲学智慧主要表现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紧密结合起来。他提出,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握好一些重要关系。对于其中的一部分要使之在发展中实现互相支撑、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比如,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同党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相统一、知信行相统一等等,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使这些关系的各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对于另外一些关系,则要辩证地把握好“去”和“补”的关系,比如,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他强调,要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见效,既要反对歪风邪气,更要弘扬正气,要做到“去”与“补”紧密结合,把邪气压下去,把正气树起来、强起来。强调党的工作方法创新与创造性地完成党的任务同构,而这种同构既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也必须辩证地把握。在新时代,我们党的各级干部自觉接受习近平工作方法中哲学智慧的滋养,要认真梳理工作中需要解决好的若干重要关系,深刻理解并学会辩证地把握其中互相支撑关系和那些“去”与“补”的关系,即禁止与弘扬的关系,不断地提高工作能力,增强工作实效。
二、创新工作方法必须坚持思想和行动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过程并没有完成,要达于一个全部认识过程,必须由理性认识(理论)回到实践中去,再实现一次更重要的飞跃。通过这后一种飞跃,使认识通过实践实现了对象化,人们的精神力量也因此转化为物质力量,这样就完成了认识过程两个环节的任务:一是通过实践由感性认识形成了认识、思想、理论,二是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变成了现实。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形成理性认识并不是认识的目的,它的目的是要完成第二次飞跃,使人们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关于怎样坚持思想和行动相统一,习近平既密切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因素,即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的新水平,同时也高度关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观因素,即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首创精神、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党的领导、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等等。社会生产力达到的新水平是新時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客观因素已经具备的条件下,主观因素的作用才能达到充分的发挥。习近平强调,要善于把这两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掘出来、充分调动起来、密切结合并统一起来。为此,他提出,要处理好改革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既要使改革方案具有足够的含金量,又要使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为达此目的,他强调,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决不能止步于思想环节,必须体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4]。他还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既要于法周全也要于事有效,要处理好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些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他对改革工作提出了高要求:要实现各领域改革的联动集成,即对各领域的改革要做到协调推进、齐头并进,要使改革在总体上收到显著成效。要在找差距、抓落实上狠下工夫:一方面,在实践中产生的好思想、好方法必须付诸行动,必须落实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各环节;另一方面,要坚决反对那种躲在书斋里的思辨哲学或者止步于思想环节的思维哲学,要把理论、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思想的客观真理性。为达此目的,他强调,行胜于言,对于我们的工作,往往是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着力提高实际工作的操作力和执行力,对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既要敢于出招也要敢于应招,要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及时准确地落实到位,他解释说,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在实干中,既要找对路子又要锲而不舍地把事情干好,实干首先是要脚踏实地劳动。
旧的唯物主义,不仅局限于自然观方面,而且使用形而上学的思辨方法。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且把他的新唯物主义发展到了社会和人的思维等各个领域,把辩证法看作自然和社会所固有的运动过程,要求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力戒主观片面导致形而上学,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以实践为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周期的完整性,预定的理论、计划、方案、措施等,在实践过程中如果达到了预期的结果,这个认识过程就算完成了也没有完成,因为实践永无止境,认识永无止境。关于坚持思想和行动相统一,习近平的哲学智慧主要表现在,无论是在实践主体的存在际遇还是如何提高实践效能他都深有洞见,他坚信,人类真正的科学而和谐的社会实践活动,只能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中才能得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和鲜明的特点,这是人民群众勇于实践的社会制度优势和基础,他号召人们坚定“四个自信”也包含着在这方面的深入思考。继而,他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周期后半程的极端重要性,在他的讲话中,“实”“干”“行”“劳动”“奋斗”等直接指向“实践”的词语成为高频词;他还指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求我们改造世界时,必须勇于实践,要敏于行,重实效,同时,要坚决反对那种脱离实际的思辨哲学或思维哲学。他反复强调,我们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我们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使我们更有理由将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进行到底。
恩格斯在晚年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他在坚持经济基础决定社会发展的同时,强调上层建筑的能动的反作用,同时指出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以及意识形态之各种要素具有相互作用的特点,使社会发展中的主观因素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居于应有的地位 [5]。习近平将恩格斯的这一重要思想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强调在改革中既要推动实践创新也要推动理论创新,要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改革统一起来,要把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创新有机衔接起来[6],既高度重视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对发展的推动作用,又重视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有机联系和互相支撑作用,对于推动新时代工作方法创新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
三、创新工作方法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马克思揭示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一切思想观念的根源 [7],人民群众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从事其他活动的前提条件,它制约着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人民群众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党的一切工作中,除了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党的一切工作方法都是以符合和满足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在新时代,怎样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呢?习近平提出要同群众建立面对面的联系 [8],要通过面对面、手拉手的方式与群众交朋友,达到心连心的效果。他说,要扩大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既要讲广度又要讲深度,在深度方面,既要扩大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组织和网络,又要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和网络第一资源的作用,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会议的讲话中,他指出,各级党员干部要在思想中牢记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落实到行动中,要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地增强人民对党的信任和信心,要自觉地同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奋斗在一起,既要推广一批可以复制的好经验也要剖析反面典型促进整改。他还指出,党的各级各类群团组织,要让人民群众当主角,要使群众心里有群团组织,群众愿意主动地参加群团组织的活动。为了扩大我们党联系人民群众的阵营,他提出要使党的群团组织覆盖我国社会所有新领域、新阶层,既要加强组织跟进又要切实把群众工作做好,既要掌握第一手资料更要解决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既要服务党和国家大局又要服务群众,要找準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既要得力又要得法,即是说工作方法要恰到好处。
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要通过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于生产力每一个阶段的发展的要求 [9]。习近平关于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体现了这样的哲学智慧:在新时代,人民群众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拓展了,人民群众的实践内涵更加丰富了,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力更加强大了,饱含着对新时代人民群众伟大实践活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他强调,要密切关注人民群众拓展实践领域的新创举,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群众的实践创造活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发展到哪里,党的群众路线就要开展到哪里,在这些新领域,新地方,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的步伐要及时跟进,我们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及群团组织,要把开展同群众面对面的联系抓在手上,落实在具体工作中,把党的关怀落实到为民服务的具体行动中。习近平创新工作方法密切党同群众血肉联系的哲学智慧,集中表现在党的工作方法创新要与群众实践创新领域和实践活动创新相统一。
四、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我们的事业发展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和矛盾运动,矛盾的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习近平指出,问题是矛盾发展过程中的表现形式,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就是要善于正确认识和化解我们工作中面对的各种矛盾,并使之成为我们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发展的关键期,面临的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我们既要有直面矛盾的勇气又要不断增强解决矛盾的智慧,要着眼于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如果故意躲避矛盾,就会使各种矛盾不断积累恶化,就会使矛盾逐步朝着对我们的事业不利的方向转化,成为我们前进中的干扰因素甚至破坏性力量,长此下去,就会积重难返,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10]。习近平讲这番话意在阐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切不可泛泛地谈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面对各种矛盾,既要有直面矛盾的勇气更要有解决矛盾的智慧,要把各种矛盾解决好,这样才能推动我们的事业蓬勃发展,那种躲避矛盾,听任矛盾恶化的思想和行为是万万要不得的。习近平指出,面对一张蓝图,如果它具有科学性,切合实际,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那一定是一张好的蓝图 [11],要以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须有我的精神接续奋斗,这样就能把好的蓝图变成现实。
矛盾是哲学领域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重要范畴,矛盾反映了事物内部或者相互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没有矛盾,事物就失去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习近平新时代矛盾思想包含着这样的哲学智慧:我们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2]的理解也应是辩证的,从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角度来看,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的发展,旧矛盾被新矛盾、旧事物被新事物所代替,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但我们更应注意矛盾的特殊性: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由各种物质客体内部的矛盾引起的,人们不必去解决这些矛盾,但应遵循自然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引起的,这表明人在推动这些矛盾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要不断地提高认识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能力,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变成为人民谋幸福的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效,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就应该直面矛盾,认真地解决人民群众面对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在与自然界交往的过程中,造成了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后果,人要积极主动地承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促进自然生态环境修复,使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形成互相建构和良性互动的关系。这样,就在矛盾的普遍性上让我们认识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在矛盾的特殊性上,他强调,要积极地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们的事业蓬勃发展。
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要坚持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 [13]。关于解决我们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习近平哲学思想的智慧表现在对调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对解决矛盾的过程进行辩证的把握的理论创新上。他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为了把党的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发扬光大,他强调到群众中去的鲜明导向,号召我们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14],掌握了尽可能详尽的第一手材料之后,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他还指出,对推进工作的具体过程的管控也应是辩证的,要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要兼顾一般,要善于进行交换比较反复,善于把握工作的时效度,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
简言之,习近平新时代工作方法中的哲学智慧,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新飞跃的光辉,他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着眼于党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提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运用,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出发,既要协调好若干重要的正向支撑关系也要协调好“去”与“补”的关系,既要密切关注主体实践新领域的拓展也要创新对这些主体跟进服务的方式方法,他以人民群众创造的伟大成就为依据,鼓舞人民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他既高度关注生产力、经济基础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又号召要使意识形态诸领域互相衔接相互促进,提高服务人民的成效。通过分析自然界、社会上以及人与社会间的矛盾的差异性启发人们创新工作方法,强调要把立足点和重心稳固在实践领域。他还提出,对具體工作过程的管控也应是辩证的。我们要自觉接受习近平新时代哲学智慧的滋养,不断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141.
[2]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
[3]杨楹.论马克思解放理论的伦理旨趣[J].哲学研究,2005,(8):17.
[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3.
[5]徐琳. 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4.
[6]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7.
[7]列宁.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1.
[8]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83.
[9]徐崇温.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185.
[10]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87.
[11]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9.
[1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135.
[13]雍涛.毛泽东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31.
[1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4.
责任编辑:孙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