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照进现实:让文字动起来
2019-08-07吴越
吴越
20世纪是中国动画诞生、发展的世纪,一代代电影人从最初的皮影戏出发,借鉴最新世界科技成果,创作出一系列的经典动画形象。《大闹天宫》《铁扇公主》《葫芦娃》……无数人的童年记忆,紧跟时代步伐,走到我们面前。
一个个神话故事跃上银幕,一个个经典艺术形象脱离文字的束缚,飞了起来……
从皮影到动画
动漫,中国古已有之,谓之皮影。
《碣石卫志》记载:“穷乡僻壤,地瘠民贫,每厢神诞,多聘木头戏、皮影戏,盖其戏金每夜仅三二两白银,殷富人家喜庆寿诞,亦乐雇入庭院,以待亲朋宾客而添热闹者。”战乱期间,大部分民间戏剧偃旗息鼓,而皮影戏因表演条件限制少,仍零星落索地广泛存在于乡间,在万象萧条中保留了一点人间的气味。
1798年出现的一首诗写道:“马锣喧击杂胡琴,楚调秦腔间土音。昨夜随郎看影戏,月中遗落凤头簪。”
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
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也就是說皮影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
神话传说,是皮影的重要主题,尤其是《西游记》。
将传统皮影发展成现代动漫,万氏兄弟居功至伟。这四个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被称为中国动画事业的创始人、先驱者。
万籁鸣和兄弟们从小喜欢皮影戏,这种动态的艺术图像,在他们心中播下最原始的动画种子。后来,万氏兄弟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在城隍庙看到“活动西洋镜”,才真正打开了困惑他们多年的“动”画思路。
万氏兄弟意识到,如果没有与现代科技结合,尤其是没有现代电影技术的产生,“动画”永远只是梦想。
1919-1922年,万氏兄弟相继从南京到了上海,这时期,西方动画片传入中国,他们在影院看了一些美国动画片,便萌发了创作中国自己的动画片的念头。
1926年,万氏兄弟在无资金、无场地、无资料的情况下,把不足7平米的住房改作绘制、洗印、放映的工作室,用节衣缩食省下来的钱,买了一台旧照相机改装成摄影机,在无数次失败的实验中摸索,终于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标志着中国的美术电影从万氏兄弟手中诞生。
万籁鸣回忆当时拍摄时的情景:“《大闹画室》有数千张画面,就要拍数千次,失败了还要重拍,那就不止数千次了。每拍一次都得先演练几次或几十次,拍完这部十二分钟、有九千多张画面的动画片,在亭子里走了多少路我们自己也说不清楚了。”
1927年初,《大闹画室》与观众见面,轰动上海。有人风趣地说:“影片里的画会动了,你们画动画的兄弟四人都累得不会动了。”
孙悟空新生记
87岁高龄时,万籁鸣口述了一部回忆录《我与孙悟空》,记录了享誉中外的动画片《大闹天宫》的创作过程,也是万籁鸣一生探索动漫艺术的自传史。
万籁鸣说:“我从小就喜欢《西游记》这部小说的故事和人物,它那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构思深深地吸引了我。几十年来,我一直怀着这样一个愿望:把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绘成动画,特别是最激动人心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的一部分。”
《大闹天宫》一直是万氏兄弟想拍的一部动画片。直至1939年,他们曾有一次机会拍摄这部作品。此时的万氏兄弟正值壮年,尽管已经搞了十几年的动画工作,拍摄了近20部短片,有着一定的拍摄经验和社会知名度。但此时的孤岛上海,资本家考虑到拍摄动画电影成本大,创作周期长,成本回收没有把握,都不愿投资。
兄弟几人终日奔波,四处游说于资本家之间,费了不少周折后,终于有人愿意投资,而且点名要他们拍摄《大闹天宫》。这下可把兄弟几个乐坏了,认为孕育了这么多年的计划,终于可以实现了。他们夜以继日筹划,训练工作人员,整修摄影器材和各种用具,用了近半年时间精心进行造型设计和场景。可是,就在他们满怀信心想要大干一场的时刻,投资商忽然要求停止拍摄。原来,当时市场上的电影胶片、药粉等材料涨了好几倍,如果把已经买进的用于拍摄《大闹天宫》材料转手抛售,可能比拍摄影片所赚的钱还要多上好几倍。资本家当然不会放弃眼前的利益,可是这个突发的变故对此时的万氏兄弟来说的的确确是个晴天霹雳,半年的心血就这样付之东流,多年的愿望几成泡影,失望和惆怅不言而喻。
1940年初,美国的迪士尼推出了动画长片《白雪公主》,立即风靡了全世界,在上海放映时也是盛况空前,票房居高不衰。
万籁鸣说:“那时我思想上考虑的是,既然美国人可以搞表现他们西方民族特色的《白雪公主》,我们当然也可以搞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铁扇公主》。我突发奇想,如果《铁扇公主》能够绘制成功,就可以有机会让全国人民也包括广大海外侨胞和一部分外国人一睹两位公主的芳颜,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做一个全面的比较。”
在今天看来,尽管《铁扇公主》在艺术成就上不能和60年代的《大闹天宫》一样,成就中国动画艺术的辉煌经典。但作为我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长片,在全民抗战的历史年代,暗喻了“团结一心,联合大众,才能打败牛魔王(日寇),取得最后胜利”的反抗精神。而且,东方的“宝扇”与西方的“魔镜”通过此次在银幕上的较量,使得万氏兄弟从此蜚声海外。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手冢治虫非常崇拜万籁鸣。在他青少年的时候,曾因看过万氏兄弟制作的《铁扇公主》,而受影响才下定决心从事动画片的职业,之后,成功拍摄出了《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帝》等日本动画片。1959年铃木出版协会刊物上,手冢治虫曾撰文《栩栩如生的影片》,文中还提及《铁扇公主》在宣传抗日中的巨大影响。
带有团结斗争精神的《铁扇公主》一经问世,便引起日本人的注意,万氏兄弟的行踪也进入日本人的视线。考虑到家人的生命安全,万籁鸣经过再三考虑,秘密偕同爱人和孩子避往尚未被日军占领的安徽屯溪,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
建国后,东北电影制片厂南迁上海,在著名漫画家特伟的领导下,成立了专门的美术片组。万籁鸣感召于国内美术电影的大力发展,于1954年毅然从香港辗转回到上海。
从儿时的皮影戏《孙悟空跳出如来佛掌》到30年代《大闹天宫》中途夭折,再到香港筹拍《大闹天宫》的未竟之志,无不加深了万籁鸣完成《大闹天宫》的信心和决心。孙悟空历经磨难、终成正果的命运,多么像自己的人生经历,在经历了《铁扇公主》的火焰山之后,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花果山。孙悟空与万籁鸣,犹如时空转世,在20年后的上海再次谋面,绘制《大闹天宫》的愿望终于在60年代得以实现。
“这个一度死去的愿望开始复活,滋长,要实现它的要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厂里了解我的心情在前年春天将绘制《大闹天宫》的任务交给了我,在人力、物力各方面给了我很大的支持。”万籁鸣说,“我们摄制组全体人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画稿六七万张,终于使孙悟空的动画形象出现在银幕上,实现了我几十年梦寐以求的愿望。”
影片公映后,产生巨大轰动,回响非凡,曾先后荣获1962年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1963年中国第二届电影百花奖;1978年第二十二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腊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1980年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委员会一等奖;1982年厄瓜多尔第五届基多国际儿童电影节三等奖。
美猴王之父
神话传说一直是中国动画片的重要题材。
在《大闹天宫》的制作过程中,首席动画设计严定宪做了很多工作,之后,他又导演了几部动画片,影响较大的有《哪吒闹海》《人参果》《金猴降妖》等,被称为“美猴王之父”。
当时,张光宇先生设计了玉皇大帝、太白金星、太上老君等十几个很有民族特色且十分精彩的人物形象,还画了三个孙悟空造型。导演万籁鸣觉得,其他都很好,只有孙悟空形象不满意,因为装饰性比较强,线条繁杂,不太符合动画的表现形式。严定宪接过了修改的重任,终于,美猴王这个中国动画史上的经典形象诞生了:脸型中间有一红鸡心,两根绿眉毛,像一颗桃子上的两片叶子,再用咖啡色把脸框一下,把猴子的腮缩进去,戴上一个英雄帽,是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艺术形象。导演万籁鸣用八个字赞美:“神采奕奕,勇猛矫健。”
继《大闹天宫》之后,《人参果》是严定宪第二次创作孙悟空题材的动画片,这次他是导演。通过这部作品,严定宪等动画人开始了新时期动画艺术的探索。这部动画片的主题不再是叛逆精神,而是着力刻画孙悟空知错改错、勇于承担过失的性格。
后来,严定宪出访法国让·玛雷小学,给法国小朋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孙悟空头像,并写下中国美猴王向大家问好,逼着小学校长“下令”不要擦黑板。“法国小朋友都认出了孙悟空,向我索画,我在法国画了500多个孙悟空送给了当地小朋友。”
上世纪80年代,严定宪去日本交流时,遇见手冢治虫。严定宪画了《金猴降妖》里的孙悟空,手冢治虫画了阿童木,两个举世闻名的卡通人物手牵手。日中友协在次月去北京时,将这张画送给了《大众电影》杂志社。
美猴王的又一次盛大亮相,是2011年翻拍1964年版的3D版《大闹天宫》,严定宪赴美和《阿凡达》特效团队合作。“银幕拉宽后,要丰富电影的背景,要从别的地方搬来山、水和小猴子,还要逐个镜头地矫正颜色和亮度。”这部电影收到了5000万元的票房。
永远的葫芦娃
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个瓜。
风吹雨打都不怕,啦啦啦啦。
叮当当咚咚当当,葫芦娃,叮当当咚咚当当。
本领大,啦啦啦啦。
葫芦娃,葫芦娃,本领大……
2019年5月13日,中国剪纸动画创始人之一胡进庆逝世,享年83岁。
胡进庆对艺术执着追求,是创建和发展中国剪纸动画的功臣之一,曾与“三万老”之一万古蟾等共同创研了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后又发明了“拉毛”剪纸新工艺,从而摄制成功了水墨風格的剪纸片,极大丰富了美术片片种。
胡进庆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经典国产动画《葫芦兄弟》。《葫芦兄弟》总共拍了13集。30多年里,这部只有13集的剪纸动画系列片和片中的角色一直活跃在电视荧屏上和网络文化中,观众群从70后、80后、90后一直渗透到00后。可以说,葫芦娃在中国动画界的人气一点都不比孙悟空低。
《葫芦兄弟》是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系列片,由它开始,剪纸片开始担当长篇叙事的任务,而不再只是风格多样、短小精悍的艺术小品;它融合了手绘动画和剪纸动画的优势,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视听语言;它原创了一个节奏明快、妙趣横生的故事;它塑造了一群性格各异、呼之欲出的动画角色。
所以有人说《葫芦兄弟》是中国第一部非个人英雄主义的热血动画,而葫芦娃们是中国动画中第一个组团打怪的“兄弟联盟”。
所以直到今天还有大量网友乐此不疲地为《葫芦兄弟》值得玩味的剧情做着各种“神解读”,还有大批的粉丝挥洒着才情对片中的形象进行“再创作”,还有人在坚持为这个30年前的品牌用心打磨衍生品……
这一切都是胡进庆始料未及的,因为《葫芦兄弟》的创意最早来源于一次迫不得已的“偷工减料”。
1984年的一天,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剪纸片导演胡进庆被厂领导们请到办公室商讨系列剪纸片的拍摄事宜。
上世纪80年代,国外的动画系列片像潮水般涌入中国千家万户的电视荧屏。这些五彩缤纷的译制动画片大大地充实了中国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也引起了中国动画工作者的焦虑——生产中国自己的动画系列片已经迫在眉睫。一向以生产艺术短片为主要任务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也必须面对这个全新的挑战。
摆在胡进庆面前的,是杨玉良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文学剧本梗概《十兄弟》。
胡进庆一边翻着剧本一边皱起了眉头,他看到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从坟墓中蹦出了十个天生异相、天赋异禀的兄弟,他们拥有千里眼、顺风耳、无穷神力、铜头铁骨、长腿、大足、大嘴、大眼等“特异功能”。兄弟们为了救民于水火,同地主、官员乃至皇帝展开了斗争……
决定将其改编成动画片的时候,作为导演的胡进庆坚持将小说中的10个长相怪异的兄弟换成了7个外形一样,只有颜色不同的葫芦兄弟。
当时拍的成本是一帧7块钱,而最贵的也不过是1999年的宝莲灯,一帧70块钱。而迪士尼在1994年拍狮子王一帧就要 3000 块钱。胡进庆既是葫芦娃的导演、编剧,还参与形象设计,但在演职员表上换了三个名字(胡进庆、进庆、墨犊),就怕省钱省到观众会心疼……
葫芦娃经久不衰,周边出了很多脑洞清奇的衍生故事,比如葫芦娃大战完变形金刚,就去挑衅圣斗士、孙悟空。
而今,胡进庆虽然去世了,但一代老动画人留下的精神永存,正如他的一句名言:“一部好的动画片,应该有趣、惊险、幽默,但最重要的,一定要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