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林村变

2019-08-07游磊杜毅文李百立

时代报告 2019年6期
关键词:村民

游磊 杜毅文 李百立

昔日,通向村里坑洼不平的土路,如今,已被硬化的水泥路面所替代;几度沉寂的村室大院,也已活跃了起来;文化长廊折射着新农村的朝气;整洁卫生的村容村貌,给人以舒适的美感;村民们敞开心胸的笑声,彰显出美好生活的乐趣。

这个村发生的一切变化,都与一个人有关。

这个人,就是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土生土长在新乡县翟坡镇红林村,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李文锋。

之所以在李文锋身上体现出一种担当和责任意识,源于爷爷当了几十年的大队长和治保主任,父亲是转业军人,母亲又是一位优秀的民办教师。正是在这样的良好家风熏陶下 ,潜移默化了他的一切。

初中毕业后,他就在乡政府当了两年的通讯员,后参军到了山西大同,这儿的冬季要比家乡的气温低十多度。但他不畏严寒,坚持刻苦训练,并多次受到表扬和奖励,终于使自己成为一名技战术全面、意志坚定的优秀武警战士。

1999年底他复员回到了家乡,才知道父亲因患中风偏瘫在床上。而父亲却对他说:是我让家人对你隐瞒了病情,你人在部队,绝不能让我的病情影响到你的一切!

闻言,李文锋泪流不止……

父亲接着郑重地说,乡邻们都知道你是个好孩子,又受到了部队的磨练,回来了就更应当好好干,不要给我丢脸,更不要给你的部队抹黑。

李文锋牢记父亲的教诲,俯下身子,从新乡南郊的一个货运部打工开始,先是当搬运工,装卸货物;后来,老板看他能吃苦,脑子还灵活,就让他当了业务员,到市区和周边企业联系货运业务。

李文锋一边跑业务,还抽空考了个B1驾驶证,就当了大货车司机。大货车司机虽然收入较高,却非常辛苦,没日没夜地跑车,风餐露宿,他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这一干就是五年。

这五年里,省吃俭用的他攒了一笔钱的同时,还对货运市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积累并稳固了自己的业务关系。

2005年,李文锋与人合伙的慧丰货运公司正式开业了。当老板并不轻松,需要为十几台货车不间断提供货运业务。面对竞争激烈的货运市场,他一边稳固本地客户,一边向周边城市拓展,最后,终于拿下了南水北调工程郑州工段的运输任务,为自己的事业掘到了第一桶金,继而也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

李文锋虽然自己在事业上大展了宏图,但当他每每回到村里,看到十几年不曾改变的村容村貌、看到留守老人那渴望的目光时,总觉得自己有义务为村里做点什么。

这时,刚好村里的老支书找到他。

原来,村内的几条街道年久失修,泥泞不堪,被村民们戏称为“水泥路”,村干部也很想给村民办点实事,但面对40多万的修路款却一筹莫展。李文锋一听,马上表态说:我虽然挣钱不多,但愿意带这个头。说完,立即取出银行存款,又向朋友借钱凑齐了十万元,慷慨捐给了村里。

在李文锋的感召下,村里在外边工作、做生意、开工厂的乡亲以及村里的党员干部、村民纷纷捐款,很快就筹起了修路资金。宽敞、干净的水泥路修好后,村民们自发为捐款的人士刻碑留念,30多岁的李文锋的名字被刻在前面。

从此,李文锋便经常参与村里组织的各类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添一把力。

部队的磨练、生意场上的历练、社会的锻炼,让勤于思考的李文锋逐步成熟了起来,2011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就更加坚定了他肩上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他不但经常帮助村子里的贫困家庭,还积极给村民寻找致富的项目和门路。

李文锋的善作善成和敢想敢做,也让村里的党员和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2014年10月,他被推选为红林村党支部书记。2015年1月,他又当选为村委会主任。

上任后的李文锋首先从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路、灯、水问题入手。

村里原有一条400多米的出村道路,因年久失修,坑洼不平,泥泞不堪,影响了村民出行。李文锋先自筹资金8万元,带领村两委班子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建成了宽敞平坦的水泥路。

以前,村里为了省电,一到晚上就将街道的路灯全部关掉,很多在周围企业上下夜班的村民感到出入很不方便,碰着头、碰着墙,甚至掉到路边沟里的情况屡有发生。

李文锋就自掏腰包出电费将亮灯时间延长至凌晨。

群众反映的吃水贵和吃水困难也是他一直牵挂的问题。村委会院中有一眼机井,但因年数过长、深度不够,造成水量小、水质下降、成本较高。李文锋与两委班子研究后,决定在村南条件较好的地方再挖一眼深井,并配上大功率水泵和大容量压力罐。虽然一次性投入较大,但李文锋表示:建设资金的缺口,我个人先垫上!新水井建好后,水质提升了,供水量增加了,水价反而降了下来。

紧接着,李文锋又在考虑着另一个问题:这些年村民虽然大多走上了致富之路,但打架斗殴、聚众赌博屡见不鲜,小偷小摸也时有发生。

面对这一状况,2015年中秋节后,还是在他的牵头下,村里投资4万元,先后分两批安装了24个摄像头,建成了覆盖村里主要街道、出入村口的监控系统。

同时,为完善群防群治体系,每天由2户居民代表到监控中心值班,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或者处理。从此,村里再也没有发生过治安事件。

2016年刚过春节,新乡南环路发生了一起一人被撞身亡,而肇事车辆逃逸的恶性交通事故。由于此处无监控设备,警方一直没能破案。最后,办案民警与死者家属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来到红林村查询监控,竟然锁定了肇事的车辆,很快便将肇事者抓获归案。

2015年的一个冬夜,因村里无卫生室,一位老人只能背着孙子到3公里外的村子看病。

由此,李文锋觉得这个群防群治体系还有潜力可挖。决定在村里建一所与监控中心联动的卫生室,真正让村民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也能及时送往各大医院诊治。

经过不懈努力,2016年元月1日,红林村卫生室终于挂牌成立,紧急救助电话也架到了监控中心,全天24小时均有人值守。他将自己的面包车捐给村里救急使用的同时,又在监控中心存放5000元现金,密封盖章,以便村民出村就医时暂借急用。

这样一来,一旦村民突发急病,村卫生室在先行处置的情况下,可同时拨打120。村里的急救车辆能第一时间赶到病人家中。村里有了这个,村民们再也不会因大病、急病犯愁了。

乡亲们无不兴奋地说:“我们红林村也有110和120了。”

面对村里很多年轻人外出做生意和打工、家中老人往往无人照料的现状,李文锋一直记挂心头。最后,他就自掏腰包2万多元,从2015年春天开始,对全村127位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天发半斤牛奶和一个鸭蛋。

2017年6月,邵清荣老人突患重病,李文锋获悉后,立即将老人背上自己的车送到医院,由于抢救及时,挽回了老人的生命。待出院时他又为老人送去500元营养费。老人的儿媳王芳一直在市区一家享有一定声誉的、条件较好的诊所工作,事后被李文锋的精神所感动,主动要求调到村卫生室工作。康复后的邵清荣与丈夫也一起加入村里的志愿服务队伍中,每天义务打扫街道卫生。如今,像这样从受助者成为志愿者的村民在红林村比比皆是。

担任村干部后,李文锋每月仅有1800元的工资,但他从未领过一分钱,而是把它分给了村里的15家特困户和3家当月救助户。代庆旺、李永勤、段来富等人都接受过李文锋的热心帮助。

得到帮助的村民也积极主动参与到村里的公共事务中,不甘人后。段来富的儿媳妇杨成兰从李文锋身上看到了希望,主动挑起家庭的重担,悉心照顾公婆,成为村里的“好媳妇”。

在李文锋的引领和感召下,红林村迸发出了巨大的正能量。2015年12月,为救助8岁的白血病患者赵含宇,李文锋带头捐款2万元,并在全村开展紧急捐款倡议。村民们积极响应,短短半天时间,就募集善款8万多元。

与此同时,李文锋还自掏腰包,支持村里成立秧歌队、舞蹈队,在三八妇女节给全村妇女发放毛巾、香皂,在每年春节还举办“村晚”。

眼下,好媳妇、五好老人、模范家庭、五好青年、优秀党员的评比在村里已经制度化、公开化和常态化。

村里除了外出打工和做些小生意,大部分村民还得靠着几亩地生活,在有限的土地上做文章,真正提高耕地的附加值才是农民增收的根本之路。

2018年的开春,经朋友介绍和多次接洽,河南科技学院的两位教授到村里考察。李文锋领着他们跑遍了全村的耕地,最后发现村东头的沙土地适合种植芦笋。经过双方多次论证和征求村民意见,觉得以发展芦笋为引领的高效农业确实是条可行之路。

但50万的投资又成了大问题,村民多半在没有看到利益的前提下是不情愿投资的。

在李文锋投资10万元入股的热情感动下,两位教授和他们的学生及一位村民各投了10万。50万资金解決了,才得以使50亩耕地流转、育苗、施肥等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预计每亩净收入可超过15000元。同时,芦笋的头和根还可以发酵,制作成酵素,还可以增收增值。

今年开春,占地约三亩的冷库也正在建设中,这样就为芦笋的存储和深加工提供了保证。

芦笋试验田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耕种,第二批流转的土地正在接洽,预计千亩的芦笋基地将建成,这样,一个“基地+合作社+农户”的高效农业千亩模式已渐露雏形。

这不,村西的胶泥地也被提上开发日程。一位在山东寿光种植大樱桃的客户对红林村初感兴趣,但由于大樱桃项目投入大、回收周期长,他原计划流转20亩地进行试验,当他从村民口中了解到李文锋带领的两委班子是真正为群众干实事的班委后,觉得红林村是个可以长久合作的地方,于是决定将一期项目扩大到70亩地。同时还与李文锋商定,将网络销售总部建在红林村,长期雇用25名村民,旺季尚需近百位劳动力,如此算来,预计每亩地流转费用和劳务费用就可为村民增收超过3000元。

鲜花是馨香的,那是李文锋带领的村两委班子真正为民的心血和汗水的浇灌;2016年6月,李文锋被新乡县委授予“全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红林村也在2015年12月被新乡县文明委授予“县级文明村”称号;2016年12月该村被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省级卫生村”称号;2018年12月,红林村被授予“市级文明村”称号。

掌声是火爆的,那又是李文锋及其村委无私奉献的意识在熊熊燃烧。

你看,筹资6万多元在村东头新建的一个12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着投资3万元村里的整装一新的“农村大舞台”;每月一日,村两委班子、党员,村民代表和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参加的集体升旗仪式;入村道路两侧投入8万元创建的党建文化长廊等无不透射出一个初具雏形、充满活力的新时代新农村所具有的活力。

猜你喜欢

村民
“爱管闲事”的“快递书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陕西一村给村民每人发千元疫情补贴
非暴力
收费听课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奇怪村子的女人
目的
“自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