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韵“牛灯”唱响非遗

2019-08-07常艳檀志扬

时代报告 2019年6期
关键词:徐小平文化馆戏曲

常艳 檀志扬

一盏“牛灯”、一位老者、一名牛童、五个唱段,在一个家族中传唱六百余年,代代不息。这是安微省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怀宁“牛灯戏”。随着外出务工潮的出现,曾在汪氏家族中代代相传的牛灯戏面临着传承困境。2010年,牛灯戏被列入安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县市两级不断加大抢救力度。如今,牛灯戏已从乡野演唱变成戏曲,并通过不断传承和创新,走向了更大的舞台。

非遗牛灯戏 传唱六百年

“他那里蝉鸟叫做窝,我这里忙时耕种”……2月19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牛灯戏”传人汪传杰正忙着整理道具。而他一开口,牛灯戏古樸悠远的历史感便扑面而来。

何谓牛灯戏?随着汪传杰的介绍,牛灯戏的故事娓娓道来。

相传唐朝初中期,一代名将尉迟恭遭贬至江西鄱阳一带,亲学耕田,以体会稼穑之艰辛,边耕边唱。其后人在元朝时迁至怀宁县洪铺镇汪河屋,从此牛灯戏在汪家世代相传,并且专演尉迟恭的故事。而其中,用黑纸扎成的水牛,是牛灯戏最关键的道具,故得名“牛灯”。

“过去牛灯戏五年才演一回,一般是正月十五,或是春末夏初的晚上,点燃牛灯和其他道具的花灯,走村串户表演。”汪传杰说。

作为怀宁县民间的一种戏曲演唱形式,牛灯戏融合了京剧、越剧、徽调、怀腔等诸多剧种的声腔,演员一般为两人,一饰尉迟恭,为净角,一扮家童,为丑角。所演剧目有《尉迟恭耕田》《刘秀报马》《八仙庆寿》《九世同居》《孙猴子开路》等。

此外,牛灯戏的唱腔结构是高腔散板为前导,旋法上“6、5、3”为骨干音,演唱时多用领唱、帮腔形式,常见一人唱众人和声的场面。其唱腔风格以及节奏都近似乐佛调(石牌高腔),但是唱词有长短句及齐言两种,前者词意较古。

除专唱尉迟恭的故事之外,牛灯戏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该戏为洪铺镇白云村汪家姓所独有,他族不演,明代时就有“汪家班”。

“牛灯戏始唱于15世纪,历时600多年。我们传承按择优取之的制度推行,家族中谁唱得好即可接过传承大业。至于演唱的学习,则并无专门的培训机构,主要靠自学的方式。长辈们演唱时,晚辈则在一旁边听边学,再加上父辈们饭后茶余的教导,牛灯戏就这样在汪氏家族一代代传承下来。”汪传杰说。

怀宁县文化馆馆长徐小平介绍,牛灯戏从歌到戏,由田野小调到唱腔的发展历程充满着沧桑曲折,这对研究中国民间文化发展,特别是研究民间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珍贵的学术价值。

传承与创新 非遗活起来

在被列入安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前,牛灯戏曾一度销声匿迹。

按惯例,牛灯戏五年演一次,但在汪传杰的记忆中,在列入非遗之前的几十年里,牛灯戏只演过两次,分别是1962年和1979年。到1982年,省文化厅派人来挖掘,但直到2008年才首次恢复排演。

在汪传杰看来,阻碍牛灯戏演出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缺演员,二是缺资金。

“2008年曾成功排演,但演员平均年龄都60多岁了,年轻的只有三四个,而演主角的汪传祺那时候就已经80多岁。另外,演一出戏,道具、服装、乐队等费用至少要一两万,我们没有集体资金,很难办。”汪传杰道。

保护与传承是非遗发展的根基,怀宁县正全力以赴抢救保护这个“戏曲活化石”。徐小平告诉记者,近年来,怀宁县文化馆开展牛灯戏普查、收集和整理工作,全面搜集有关它的文字、录像、录音等资料,并深入挖掘潜在的民俗精髓。

随着牛灯戏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牛灯戏发展面临的问题得到了县、镇政府的大力支持。由怀宁县文化馆免费提供服装,演出所需费用也由洪铺镇镇政府包下。汪小林专门从上海回乡,接下了90多岁汪传祺的担子,成为新一代传承人。不仅如此,牛灯戏也在过去的“牛灯”上加了一个“戏”字。

“加上了一个‘戏字,就可以上舞台表演了。这几年来,平均两年我们就演出一回,上过县里和市里的大舞台,还上过安徽省的农民春晚。”汪传杰说。

由乡野演唱形式变成舞台戏曲,在传承的同时,牛灯戏也不断进行创新。演出阵容、演出模式和舞台元素都有了创新。

“过去一场戏只有四五个演员,两个主要演员,两个举花灯。现在通过创新,形成了以头灯、排灯、牛灯、花灯和花挑组成的新阵容,演员数量增加到30多人。还在县文化馆的指导下,将音乐进行了调整,换成了更喜庆的音乐,不断创新。”汪传杰告诉记者。

“受到现代技艺冲击,传统的手工技艺面临失传,保护显得重要而迫切,戏曲也是如此。为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非遗资源,怀宁县近年来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非遗传习所,县文广新局和文化馆分别成立了非遗普查领导小组和非遗工作室,一批濒临失传的技艺得到传承。”徐小平告诉记者,下一步还将组织牛灯戏非遗传人走进校园,现场传承教授非遗文化传统技艺,让学生在学习中传承非遗民族文化,弘扬怀宁本土文化,让非遗“活”起来。

猜你喜欢

徐小平文化馆戏曲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徐小平: 我的育儿经
对青春期孩子,硬杠不是办法
传统戏曲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作品赏析(6)
作品赏析(2)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