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华:心里装的都是农民“那些事儿”
2019-08-07仁闻
仁闻
对于郭建华,很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她不仅是连任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还是一名坚持43年在基层放电影的放映员,甚至《放映路上》《电影儿女》等电影都将她的故事搬上了银幕。43年来,她爱电影、放电影,电影给农民带来新知识、新境界、新观念的同时,也使她有了新天地、新感受、新追求。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的郭建华,最了解基层人民对知识文化的渴望,她最关注的也是农民的“那些事儿”。
十一届全国人大期间,郭建华提出了“关于支持全国中小城市数字影院发展建设的建议”,受到了广泛关注。在她的积极推动下,开封市祥符区建成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网络,使祥符区15个乡镇、336个行政村的群众能够足不出村每月看上一场免费数字电影。
在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上,郭建华进一步提出,希望建设乡镇数字电影院,改善农民的观影条件。她表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精神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应该让农民在看电影的问题上有点“大变化”—从露天看到室内看,从站着看到坐着看,从看到电影到看好电影,进而推动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在郭建华眼中,通过灵活生动的电影向农民展现新农村建设,展现扶贫脱贫给老百姓带来的新生活、新面貌、新技术,能够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有效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如何在农村地区加大宪法和法律宣传教育力度,助推文化振兴进而实现乡村振兴,也是郭建华所关注的。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开启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征程。作为来自中原农村地区的基层文化工作者,郭建华深知广大农村一直是普法的难点地区和薄弱环节。在她看来,实现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但绝不限于物质生活的改善,還要从多方面入手,提高乡村的社会文明程度。对于如何引导、培养农民的法律观念、法律意识,郭建华建议,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给予充分的政策、资金保障,并通过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传播手段加以推进,让宪法和法律真正走进农民心中。
“来来来,吃花生吃花生。今年花生收成好,果大、皮薄、籽粒饱满。”这已经是郭建华第五年将花生带上大会。谈起为什么要带花生,郭建华说,最初是村里的乡亲们托她将家乡的花生带到北京,让更多的人尝一尝,她也认为通过提升开封花生的知名度,能够帮助农民增收,让乡亲们早日脱贫。郭建华不仅坚持为农民的“花生经济”鼓与呼,她还拍摄了《咱家花生好收成》系列科教片,推动脱贫攻坚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
立足全国,今年郭建华提交了“关于加大政策对农产品深加工的扶持力度助推脱贫攻坚的建议”。针对当前花生生产、加工存在的优质专用品种缺乏、产业链条短、产业化水平落后等问题,她建议国家予以政策和资金倾斜,提升花生深加工能力,同时抓好花生良种的选育和推广工作,推动形成花生优势产业带,加快从花生产品转为花生品牌的速度,进而实现花生生产稳定发展,使花生产业真正成为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抓手。
“电影是我的生命,农民是我的亲人。”郭建华说,像焦裕禄那样,扎根基层农村,为老百姓送去更多的精神食粮,是她永不改变的初心。自己会像40多年坚持放电影一样,执着、踏实地当好一名人大代表,当好农民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