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景观设计
2019-08-07闾敏
闾敏
【摘 要】城市发展的必要存在是城市河流,它既调节着城市的生态平衡,又展示着其独特的景观性。伴随着城市建设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态”观念的深入,人们已从简单的物质需求过渡到“以人为本”的精神需求。本文针对南通通州湾科教城项目,对其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进行了剖析,并针对项目的难点,提出相对可行的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南通;通州湾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7-0192-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7.091
0 引言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加快,城市居民对于城市居住环境的需求日益提高,对于拥有河流的城市而言,河流是其重要的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的载体,起到了改善局部气候和提升城市形象的作用,因此对于城市河道的景观设计应当结合本地区河道特点开展设计,一方面需要考虑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有效的保护周边的生态资源,对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另外一方面也需要考虑河道景观和城市风格结合,打造和谐人居环境。在南通通州湾科教城项目景观项目的建设也遵循了上述理念和要求。
1 项目概况
本项目整体景观设计范围为5平方公里内所有城市绿地与水体范围,设计总面积约120万平方米(含绿地及水域)。本次设计为启动区景观设计,主要包含东方大道、渤海东路、春晓路和站前路所围合区域的沿街绿地、滨水绿地及水体范围,面积约30万平方米。
本项目是南通市通州湾沿海围垦西片区,土壤性质属于盐碱土,而盐碱土会对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形成毒害,破坏土壤结构,那如何减少盐碱土对景观效果的影响成为本项目的难点之一。同时在项目的景观设计中引入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措施解决了雨水下渗、净化和收集等问题。
2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方法
2.1 盐碱修复措施
2.1.1 盐碱地土壤情况
南通通州湾科教城地处沿海围垦西片区,为近年来的围海滩涂,由于海水长期浸泡,导致表层土0到20CM平均含盐量达0.8到12g/kg,100cm土体内平均含盐量达8.2g/kg,土壤盐碱程度超过一般绿化植物的生理极限。土壤有機质含量低,缺少有机质,土壤没有结构性,透水透气性差,导致一部分植物生长不良。
2.1.2 盐碱地改良措施
采用单一技术和方法很难达到土壤改良的目的,实现预期的景观绿化效果,甚至会有景观绿化失败的风险。重度盐碱地改良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对盐碱土壤形成机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采用实用性好、效益高的盐碱地改良方法,综合利用多学科、多领域、多项科技成果,因地制宜,才能确保盐碱土壤成功改良,实现景观绿化,达到工程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在实地考察研究,借鉴成功案例,并根据项目自身条件和项目投资造价的基础上最终采取如下措施:
降低周边地下水位,将河道最高水位控制在绿化景观地表2米以下,在外围河道安装强排系统,防止最高水位上升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将盐分带入植物跟基层,同时利用原有地块周边河道以及在地块内由浅至深开挖渠沟,形成四个层级的排水网络,即9-12m深度主河,6-7m深度护塘河,1.2-1.5m深度渠沟,40-50cm深度浅层排水沟,形成高密度的排水系统,加快排盐速度,防止返盐,降低盐碱含量,以满足可种植的要求。
铺设地下管网,滤水排盐,在绿化面积较大且土壤含盐量较高的绿化区域,铺设地下管网,滤水排盐。具体方法是:在绿化区域100cm地下埋设一定密度的滤水管网进行地下排水。滤水管网采用直径为30cm的水泥管,管上每隔10cm留出直径为1.5~2.0cm的进水孔,并用土工布包裹以防堵塞,要求管网密度为5m,铺坡度0.5%,以便排水顺畅,同时修建检查井,并与排水系统相连,每隔一段时间,将集中在检查井中的盐碱水排出。
增加灌溉设施,在景观重点节点区域采用微喷系统,利用微喷技术进行灌溉,不仅满足植物生长对水分的正常需求,省水省工,还可以达到洗盐压盐的效果。微喷的长时间低流量的洗盐水流,不产生地表径流,可以最大限度节约淡水。通过微喷洗盐,快速脱去土壤中的盐分,同时控制返盐。
利用地形排水,排盐。设计竖向设计图,平整土地,形成合理的排水,排盐坡度,以便于利用清水和雨水洗盐,适当抬高种植土标高,结合排水,塑造有利地形。同时在道路两侧绿化带内铺设20公分的碎石隔离层,进行这一项工程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阻断土壤中存在的毛细管作用,能够有效控制地下水位的一定范围内的上升速度,避免地表土壤造成急剧返盐的后果。在其上铺设土工布滤水层,以防止土壤下落堵塞隔离层。
客土置换,在重要节点区域,景观效果上需要景观树点缀的位置实行客土置换,保证景观效果。具体步骤:按竖向设计及种植说明要求,将种植区域一定深度(乔木1米,竹类0.7米,灌木地被0.35米)的盐渍土外运至建设方指定区域并推平。客土按设计要求分种植土和掺有改良剂的营养土两类,同时进行土壤检测,合格后才能运入。
增施有机肥,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关键,盐渍土板结,贫瘠,肥力低。因此在土壤改良中增施有机肥料是不可缺少的措施。多施有机肥料可使盐碱,板结的土壤变得疏松,孔隙度大,容重低。土壤水分,物理性能和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并且能够使土壤大大吸收有机质和养分,增加土壤的保水以及保肥能力。
2.1.3 植物选择原则
对于盐碱地作物种植来说,选择合适的植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植物的选择对于园林景观整体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植物的选择应该遵循相应的原则。
选择原则:1)耐盐能力好。所选植物品种应与工程所在地的有关土壤含盐量一致相差不多,还应该将其对盐分的适应性分类不同纳入考虑。2)抗性强。本项目属于滨海盐渍区,需用耐盐树种时,还需注意其耐涝和耐瘠薄能力。3)易繁殖。种植生长时间较短,繁殖条件较为简单的树种,优于达到郁闭成林,覆盖林地的目的,避免出现土壤反盐的情况,而且能慢慢减少林地表层土壤的有关的含盐量和一定程度内合理科学的改良土壤。经济价值高。在情况适宜下为了能够尽可能大程度对其进行经济效益的提升,一定程度内科学合理的去选择能够提供木料、饲料、肥料燃料与其余林副产品的树种。
2.1.4 耐盐碱植物品种
南通可选用耐盐碱植物品种如下所示,土壤含盐量4-6‰耐盐碱植物:海滨木槿、刺槐、等;土壤含盐量2-4‰耐盐碱植物:白蜡、女贞等;土壤含盐量1-2‰耐盐碱植物:喜树、重阳木等。本项目所选耐盐碱植物:乔木:女贞、香樟、水葱等。
2.2 海绵城市的科学设计
2.2.1 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该城市可以达到如同海绵一样有一定的弹性范围去顺应环境变化从而能够应对自然灾害为前提,当遭遇暴雨袭击,对径流能够实施储存、吸收、净化以及再利用步骤的环保新概念。
2.2.2 海绵城市建设原则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进行中,主要遵守生态优先的科学合理原则,最大程度地将人工的操作和天然的方法融合起来,同时以城市防涝排水安全为前提,最大限度地去优化城市区域一定范围内地降水的渗透、积存和净化,更高要求地提高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以及对于雨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2.2.3 海绵城市应用
在本项目景觀设计上运用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雨水的自然下渗,净化,收集就成为了本项目的另一个挑战难点。
为了解决这一难点采取了以下几种技术措施:
首先在铺装材上选择能够渗透的材料,如透水混凝土,透水生态砖等,防止水体流失以及雨水过量而导致的积水现象,有效补充地下水,减缓地面沉降,同时利用这些材料的颜色面层的不同处理,形成丰富而有细节的铺装形式,保证功能的同时加强其美观性。
其次道路边设计卵石渗滤沟,引导地表水径流至卵石间的孔隙,利用卵石的孔隙为雨水提供滞留空间。根据具体位置和路宽不同,设计结合绿地过滤设计的主园路渗滤沟;结合渗水砖路面,穿孔集水管设计的次园路渗滤沟;结合植草砖土壤渗滤设计的停车场渗滤沟。
在整个项目中结合竖向高差设计下凹的雨水收集花园,收集周边雨水,缓解雨水的场地滞留,通过植物以及土壤的生物化学降解和过滤机理对雨水进行净化,选择石笼作为雨水花园的边界主要材料,经济环保,渗透性过滤性好,同时石缝积累一定量的土壤杂质后可自然生长植物,保证了其景观性和生态型。为避免发生由于雨水的冲刷而导致无法控制的水土流失,可以选择在入水口底部合理规范地铺盖卵石,能够达到削弱水流冲力地效果。
最后在项目重点景观点上设计1500平左右的中水净化花园,一方面用于收集项目地块内的中水,通过水生植物净化循环再次利用,另一方面通过景观设计成为整个园区的教育活动科普展示区,打造生态环保校园理念。
3 结论
在“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根”的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和谐共生的状态汇聚于此。我们要从一个崭新的思考角度去探讨这件事,不能够只是依靠以往前人的想法只是寻求达到景观空间视觉效果以及对相关景观一般美学意义上的思考。要能够根据自然和生态原则为原则,再加以用心的规划设计,使得城市河流景观满足不仅是在视觉上能够做到令人愉悦,同时在生态上也能够是科学合理的可持续的。
【参考文献】
[1]束晨阳.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模式探析[J].中国园林,1999(1):8-11.
[2]秦民,陈钟卫,刘青.“水安全、水景观、水生态”不同组合模式下的海绵城市河道整治与岸线设计[J].市政技术,2017(04):165-167.
[3]凌尚.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中的运用[J].低碳世界,2017(28):99-100.
[4]徐发蓓.海绵城市理念视域下的城市河道治理设计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17(15):180.
[5]高东东,王芳.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的滨水景观规划探究[J].现代园艺,2017(20):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