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粳稻品种筛选种植试验
2019-08-07陈斌李军王夕珂
陈斌 李军 王夕珂
摘要 为筛选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粳稻新品种,为粳稻推广提供依据,特进行不同粳稻品种筛选种植试验。结果表明,中香粳6号生长势强,株型松散,叶色淡黄,分蘖能力中等,生育期适中,穗大粒多,产量高,赢得农户的一致信赖,值得在枣阳市推广种植。
关键词 粳稻;品种;产量;抗性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2-0036-01
枣阳市常年水稻种植面积5万hm2,水稻品种以籼稻为主。为筛选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粳稻新品种,探索粳稻品种在枣阳市种植的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为枣阳市粳稻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特开展此次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枣阳市鹿头镇吉庄村,交通便利,水源中等,面积1 500 m2,前茬作物为小麦。土壤属潴育型水稻土,黄棕壤性黄土田,白善土田,含碱解氮87.3 mg/kg、速效磷11.9 mg/kg、有效钾91.9 mg/kg、有机质2.0 mg/kg,pH值6.5。
1.2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13个,分别为武运粳29、苏优72、热粳35、中香粳6号、南粳49、连粳4号、淮稻11、绿粳188、淮稻5号、常优4号、宁粳3号、中稻1号、常优5号。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大区示范设计,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不设重复,随机排列,每个品种种植110 m2。
1.4 试验过程
1.4.1 播种。采用塑盘育秧,机械插秧。播种前晒种1~2 d,选择土壤肥沃、背风向阳的地块作苗床,平整好,备好肥沃苗床土,均匀播种,秧龄20~25 d[1]。
1.4.2 施肥。底肥施用17.1%碳酸氢铵750 kg/hm2、45%复合肥375 kg/hm2;返青分蘖肥施46%尿素90 kg/hm2;穗肥于7月11日施46%尿素112.5 kg/hm2、60%氯化钾75 kg/hm2。
1.4.3 移栽。6月20日移栽,采取机械插秧,株行距为14.3~15.5 cm×30.0 cm,栽插21.0万~22.5万蔸/hm2。
1.4.4 因苗管水。插秧时田面保持1~2 cm的薄水层,以利于栽插定植;栽插后灌3~5 cm深水层,促进秧苗返青;分蘖期灌水6~7 cm,便于施用分蘖肥和除草剂;孕穗期灌水7~8 cm,控制无效分蘖,降低田间湿度,预防热害;抽穗灌浆期间歇灌溉,增强根系活力[2-3]。
1.4.5 病虫防治。重点防治杂草和“三病三虫”,即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二化螟、大螟、稻飞虱。6月26日进行化学除草,用除草剂苄·乙可湿性粉剂15袋/hm2均匀喷雾;7月12日用已酰甲胺磷1 500 mL/hm2+咪鲜胺300 mL/hm2防治稻蓟马、螟虫、稻瘟病;8月4日用吡蚜酮450 g/hm2+井冈己唑醇375 g/hm2防治稻飞虱、纹枯病;8月19日用咪鲜胺300 mL/hm2+阿维菌素900 mL/hm2防治稻曲病、穗颈瘟、稻飞虱;9月5日用咪鲜胺300 mL/hm2+阿维菌素900 mL/hm2防治稻曲病、穗颈瘟、稻飞虱[4-5]。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武运粳29生育期最长,为167 d;其次为苏优72、常优4号、宁粳3号,为164 d;生育期最短的品种是连粳4号,为154 d,最长与最短相差13 d。
2.2 生长动态
2.2.1 秧苗素质。据6月20日调查,叶龄在3.9(南粳49)~4.3叶(常优5号)之间,单株带蘖只有中香粳6号、常优4号;苗高在16.7~24.5 cm之间。
2.2.2 叶蘖动态。7月4日调查,叶龄在7.1~7.9叶之间,常优4号叶龄最高(7.9叶),绿粳188叶龄最低(7.1叶);单株带蘖1.8~3.5个,淮稻5号分蘖速率最快。7月25日叶龄在10.7~12.1叶之间,单株分蘖5.5~10.6个之间;8月8日叶龄在12.7~14.1叶之间,出叶速度最快的是热粳35、淮稻11,最慢的是中香粳6号,出叶速率一般为0.16~0.21叶/d。叶片最少的品种是中香粳6号,叶片14叶;其次是连粳4号、中稻1号,叶片15叶;再次是常优4号、宁粳3号,叶片17葉;其他8个品种叶片16叶。
2.3 植株性状
从株型看,中香粳6号最为松散;绿粳188、常优5号株型较为松散,叶色黄绿且淡;其他10个品种株型紧凑,剑叶上举,叶色深绿。各品种株高在88.7~118.0 cm之间,绿粳188最高,为118 cm;其次是常优5号,为117 cm;宁粳3号最低,为88.7 cm。叶片长度,苗期绿粳188最长且细,叶色最淡,成熟期中香粳6号倒3叶叶片最长,最长叶片达58.4 cm;叶片最短的是南粳49、淮稻5号,倒一叶长度均为15.6 cm。中香粳6号、连粳4号、绿粳188、中稻1号4个品种有5个节间;苏优72、常优4号有7个节间;其他7个品种均为6个节间。节间长度最长39.9 cm,最短0.4 cm。
2.4 产量结构
各品种有效穗数在228.0万~328.5万穗/hm2之间,淮稻5号有效穗最高,为328.5万穗/hm2;其次是苏优72,为312.0万穗/hm2;中香粳6号有效穗最低,为228.0万穗/hm2。穗实粒数中香粳6号最高,为203.2粒;其次是常优5号,为142.4粒;热粳35穗粒数最少,为83.7粒。千粒重常优4号最高,为28.3 g;其次是南粳49,为23.4 g。理论产量中香粳6号最高,為10 841.1 kg/hm2;其次是常优5号,为10 379.7 kg/hm2;热粳35最低,为5 141.6 kg/hm2(表1)。
2.5 品种抗性
试验中纹枯病发病最严重的是热粳35,病情指数为54.6;其次为连粳4号、中香粳6号、淮稻5号,病情指数分别为47.8、41.4、35.4;中稻1号发病最轻,病情指数仅3.1。稻曲病以苏优72最为严重,热粳35、中香粳6号、宁粳3号严重,淮稻11最轻。
3 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中香粳6号生长势强,株型松散,叶色淡黄,分蘖能力中等,生育期适中,穗大粒多,产量高,赢得农户的一致信赖,可在枣阳市推广种植[6];淮稻11、中稻1号、淮稻5号,生长势较强,叶色较深,旗叶上举,株型紧凑,生育期适中,有待进一步观察试验;其他品种抗性差,不宜在枣阳市推广种植。
4 参考文献
[1] 刘二明.十个粳稻品种对稻瘟病抗性和抗性遗传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89(2):116-127.
[2] 赵庆勇.杂交粳稻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3] 袁志华.江汉平原粳稻品种筛选及栽培技术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4.
[4] 邱启生,钟娟,傅志强.衡阳县双季晚粳稻品种筛选研究[J].作物研究,2015,29(4):352-356.
[5] 徐建良,贾良.杂交晚粳稻品种筛选的灰色关联分析评价[J].中国种业,2016(3):31-33.
[6] 杨大庆.桐城市单季粳稻品种筛选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增刊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