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杂交新组合品比试验
2019-08-07梅俊
梅俊
摘要 选择SW401等14个杂交组合,于2016年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梨树镇开展玉米杂交新组合品比试验,以筛选出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杂交组合品种,为玉米杂交新组合的推广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SW408生育期适中(144 d)、穗粒重最高(246.0 g)、产量最高(13 075.39 kg/hm2),丰产性、抗性及适宜性较好。
关键词 玉米;杂交组合;产量;抗性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2-0025-02
为鉴定有关育种单位新育成(引进)品种(组合)在贵州省不同生态型地区的丰产性、适宜性及抗性,为品种审定提供依据。根据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安排,特进行玉米杂交新组合品比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梨树镇,海拔1 465 m,土质为小黄泥,肥力中等。前作玉米,播种前土地实行一犁一耙,捡除残桩杂草,拍碎土块,土地基本平整、细碎、疏松。
1.2 试验材料
参试组合共14个,均由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提供,详细组合见表1。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4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其中以兴黄单892作对照(CK)。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3行区,小区面积12 m2(5.0 m×2.4 m),每行20株,单株留苗,要求育苗移栽。行距80 cm,株距25 cm,小区间不留走道,四周及重复间走道0.8 m[1-2]。
1.4 试验实施
试验于2016年4—9月进行。4月17日分组合育苗,用农家肥和细土按7∶3的比例制成营养坨育苗,每个组合制作80个营养坨,单籽粒播种育苗。4月29日移栽,用优质农家肥22.5 t/hm2+普钙750 kg/hm2+钾肥150 kg/hm2拌匀后施用作底肥,并用钾敌粉22.5 kg/hm2撒于沟内杀地老虎。田间管理:4月29日、5月2日、5月6日、5月10日浇水抗旱共4次;5月10日补苗、补种,确保苗齐、苗全;5月19日第1次追施尿素,用量150 kg/hm2(每小区180 g);5月25日第1次中耕除草;6月4日用辛硫磷5.4 kg/hm2预防玉米螟;6月30日第2次追施尿素,用量300 kg/hm2(每小区360 g),并高培土,7月5日用辛硫磷杀玉米粘虫[3-4]。
1.5 调查及统计
田间调查采用随机多点取样。测株高、穗位高,每小区取10株,每组合30株,求平均值;测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粒重、千粒重等,每小区取20穗,每组合60穗,求平均值。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5-6]。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
由表2可以看出,所有供试杂交组合均在播种后8 d出苗,参试组合及CK的生育期天数在143~150 d之间,均属中晚熟品种。SW404、3×S37生育期最短,为143 d;SW410生育期最长,为150 d。
2.2 农艺性状
由表3可以看出,14个玉米组合的株高范围为236.0~285.5 cm,其中,SW405株高最低(236.0 cm);SW408、SW407、SW406的株高较高,分别为285.5、281.0、278.0 cm。各杂交组合的穗位高范围为95.0~135.5 cm,其中,SW404穗位高最低,为95.0 cm;SW406、SW408的穗位高较高,分别为135.5、128.6 cm。穗长范围为17.5~22.5 cm,其中,25×331、3×S37的穗长较长,分别为22.5、21.1 cm;SW401的穗长最短,为17.5 cm。穗粗范围为4.9~5.9 cm,其中,SW410穗粗最大,为5.9 cm;兴黄单892(CK)穗粗最小,为4.9 cm。穗行数范围为14.7~17.5行,其中,SW409的穗行数最少,为14.7行;SW405、SW406的穗行数较多,分别为17.5、17.4行。行粒数范围为34.4~40.0粒,其中,SW410的行粒数最少,为34.4粒;25×331的行粒数最多,为40.4粒。秃尖度范围为0.4%~2.7%,其中,SW408、25×331的秃尖度较低,分别为0.4%、0.5%;SW402的秃尖度最高,为2.7%。千粒重范围为293.0~408.3 g,其中,SW401千粒重最低,为293.0 g;SW408千粒重最大,为408.3 g。穗粒重范围为168.7~246.0 g,其中,SW402穗粒重最低,为168.7 g;SW408穗粒重最高,为246.0 g。
综上所述,SW408的农艺性状较好,生育期适中,但株高和穗位高较高。
2.3 产量
由表4可以看出,14个玉米杂交组合的产量范围为8 308.07~13 075.39 kg/hm2,其中,25×331折合产量最低,为8 308.07 kg/hm2;SW480折合产量最高,为13 075.39 kg/hm2。比CK增产的有SW408、3×S37,分别增产15.81%、0.53%;其他组合折合产量均比CK低,其中,25×331减产26.41%。
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组合SW408与组合SW401、SW402、SW403、SW404、SW405、SW406、SW407、SW409、16×9701、25×331的产量之间差异显著;组合SW402与组合SW410、3×S37、CK差异显著;组合SW405与组合25×331差异显著;组合SW409与组合SW410、3×S37、CK的产量之间差异显著;组合3×S37与组合25×331之间差异显著;组合16×9701与组合25×331差异显著;25×331与CK差异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14个组合在毕节地区的生育期范围为143~150 d,其中SW408生育期144 d。毕节地区无霜期约266 d,所有参试组合均适合种植,但综合考虑产量及后茬生育期,为了给后茬作物充足的栽种时间,选择生育期短的玉米杂交组合。
14个杂交组合穗粒重前5的组合为SW408>SW406>3×S37>SW405>SW410;折合产量前5位的组合为SW408>3×S37>兴黄单892(CK)>SW410>SW405。综合考虑穗粒重和折合产量,杂交组合SW408最适合毕节地区种植,其他组合表现欠佳,有待进一步试验观察。
4 参考文献
[1] 何锐宗.北海市玉米品种比较试验[J].种子世界,2009(2):22-23.
[2] 赵群,高锦秀,尚文成.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J].种子世界,2007(10):28-29.
[3] 盧瑞乾,张素娟.河南省玉米展示品种比较试验[J].种子世界,2007(10):31-33.
[4] 李继玲,陈国萍,吴逸远,等.普通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J].种子世界,2007(12):22-24.
[5] 席杰军,梁子栋,张钰靖,等.陕西关中地区31个青贮玉米品种比较试验[J].草地学报,2018,26(6):1363-1367.
[6] 包改丽,李波,李学姝,等.2017年宣威市鲜食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9(6):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