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有机更新 实现乡村价值再造
2019-08-07黄祖辉胡伟斌
□黄祖辉 胡伟斌
推进乡村有机更新,不仅有利于乡村价值再造和提升,而且有助于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要继续改革探索和创新实践,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当好乡村振兴的排头兵,通过推进乡村全域有机更新,实现浙江高质量乡村振兴的目标
在去年的浙江省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现场会上,省委、省政府指出要推进乡村有机更新,促进乡村振兴和美丽浙江建设,这是对浙江乡村振兴发展形势的科学研判和精准施策。长期来,我国乡村在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始终处于从属和边缘地位,乡村价值没能得到充分体现,推进乡村有机更新,不仅有利于乡村价值再造和提升,而且有助于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
推进乡村有机更新的重要性
城乡居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现代乡村发展不仅是乡村内生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需要。乡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而应该通过乡村有机更新和价值再造,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和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
图/任延
图/洪俊
乡村价值高水平再造的需要。乡村价值是相对于城市价值而言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和演进过程中,乡村价值会呈现出U型的轨迹。在农耕文明时代,乡村价值无疑是高于城市的,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兴起,乡村会步入相对低值化的阶段,到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乡村价值会再现,甚至于再次超越城市价值。乡村价值不仅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有关,而且与互联网信息化有关,因为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能够改变时空关系,有助于缩短时空距离和提升乡村价值。我国总体上正处在工业化转型升级、城市化提升发展和信息化加快发展时期,就长三角而言,这些特征更为明显,相应的,这些区域的乡村也正呈现出价值再现与提升的态势。认识这一特征,适时推进乡村有机更新,对于实现浙江乡村价值再造和提升,意义十分重大。
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浙江作为全国农业农村发展相对发达的地区,“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已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但同时对浙江的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站位更高、目标更远和行动更实的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浙江要继续改革探索和创新实践,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当好乡村振兴的排头兵,通过推进乡村全域有机更新,既加快乡村空间布局、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产业体系等物质形态的有机更新,又加快历史文化、精神素养、文明乡风和乡村治理体系等非物质形态的有机更新,实现浙江高质量乡村振兴的目标。
乡村有机更新的概念与内涵
“有机”是指事物间的有序与协调的性状,体现要素的系统整合和优化配置,而“更新”不是指事物简单的复制或重构,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和革新。乡村的有机更新,就是要在乡村原有基础上,有序修复生态环境,优化乡村空间秩序,挖掘历史传统、民俗文化和强化社区认同,并且科学植入现代要素与功能实现乡村生态、生产和生活的融合与协调发展,成为城乡居民“养眼”“养肺”“养颜”“养身”“养心”“养神”的向往地。
有机更新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一是有机更新不是“格式化”所更新的对象,而是通过科学调适和提升对象并使其适应当下及今后的发展需要;二是有机更新强调系统性和协调性,是一种积极的帕累托改进,即可以增进大多数人的福利且不会对其他人的利益造成损害;三是有机更新蕴含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哲理,追求的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同发展,实现的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的“三生融合”。
乡村有机更新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要避免极端式和运动式更新。乡村有机更新不是让乡村“去陈出新”,也不是“怀旧拒新”,而是要“推陈出新”。因此,一定要避免“大拆大建”的极端式和运动式更新,做到保护与更新之间的有机平衡。
要做到系统性和循序性更新。要把村落看作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通过认真研究村落景观格局和文脉特征,在更新过程中保持村庄格局和肌理的相对完整,并遵循村庄发展的历史文脉,从系统性视角出发,确保村庄更新的协调统一。乡村有机更新切忌一蹴而就、急功近利和脱离实际,要循序而为。
要从物质和非物质层面协同更新。乡村有机更新不仅是村庄格局、建筑肌理和公共设施等物质层面的更新,也是历史人文、民俗风情等非物质层面的更新,必须做到这两者的互促共进和协同更新。
推进乡村有机更新的思路对策
有机更新村庄空间秩序,实现高品质生活价值。一要利用“卫星遥感+人工智能分析”等新技术手段,有效推进浙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对农村无序建房、违规建房、乱搭乱建、建新占旧等现象进行专项整治。二要遵循村庄的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对村庄格局进行科学规划,有机修复村庄建筑肌理,在不破坏乡村风格的同时,科学植入现代要素与功能,以满足居民现代舒适生活的需求。三要对陈旧的集体公共设施和闲置的农房等进行有机更新,将其与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相结合,修建高标准的村庄道路、公共停车场、公共厕所、公共休闲绿地等,满足乡村高品质生活的要求。四要拓展村庄空间的开放度,通过科学规划和乡村要素优化配置,建立与城市群、城市圈相适应,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公共服务有效覆盖的乡村群。
有机更新产业发展动能,实现高质量经济价值。一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发展赋能。要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产权的拓权活权、权能抵押、治理优化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有偿退出等实践路径。二是创新要素市场配置模式。重点是唤醒沉睡的乡村资源要素,包括闲置的农房、公益用房和宅基地、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等,如绍兴市实施的“闲置农房激活计划”,为发展乡村旅游、民宿、文创、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新动能。三是加强区域合作,推进资源要素互补,实现借位、借势、借力发展。如平湖市实施的“抱团飞地”合作项目,合作版本从1.0到6.0,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升级,从村域合作、镇域联建,到现在跨县域的“山海协作”,既推动了自身的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也促进了结对帮扶的青田县、四川九寨沟等地的经济发展。四是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有机改造乡村产业。如加快预设和搭建基于5G环境下的农业物联网、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基础设施。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减少市场信息不对称,增强农业生产经营可控性,优化农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全程追溯。
有机更新乡村治理体系,实现高效率社会价值。一是强化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把村两委班子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选好用好乡村发展带头人,增强其现代治理能力;要制定合理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使村干部有尊严、有体面地工作和生活。二是提升乡村自治水平。要通过赋权赋能以及自组织和他组织的协调与协同,增强村民主体性和自主性,激发村民自治活力;同时,要充分发挥乡贤达人在乡村自治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作用。三是增强法治与德治合力。要完善乡村法治体系和提高法治效率,同时将乡风文明与乡村德治紧密结合,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风尚融入德治体系,实现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刚柔相济、张弛有余的乡村善治格局。
有机更新资源转化通道,实现高性能生态价值。一是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切实增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浙江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二是以资源提效、产业提质、生态提升来统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业生产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整治修复等工作。三是改革与完善生态资源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坚守乡村生态保护红线与底线,创新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多元化生态补偿制度。四是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在坚守生态底线的同时,创新生态资源转化“金山银山”的有机通道,探索“生态”变资产、变股权、变产业、变财富的绿色发展与富民之路。
有机更新乡村人文资源,实现高水平文化价值。一是树立人文生态也是金山银山的观念。要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有机结合,实现乡村高质量有机更新与振兴。二是推进乡村历史文化传承与有机更新。要加大投入和管理,对乡村散落的历史建筑、文物、遗迹等物质文化资源进行整理、修缮和抢救,对村庄历史典故、乡风民俗、农事节庆、古法手艺等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梳理和传承。三是激活乡村人文资源。要通过平台搭建、活动举办、交流座谈等多种形式,让群众在乡村文化舞台上唱主角,增强乡村文化集体记忆与社区认同,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发展动力,使乡村百姓成为优良家风、文明乡风、时代新风的主导者和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