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基轴货币税”
2019-08-06张毅来
摘 要: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被称为“美元本位制”,美元是这个体系下的国际基轴货币,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存在显著不对称关系。美国以外使用美元的国家承担着巨大的“基轴货币税”负担,因此如何构筑一个更公正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美元本位制;美元霸权;基轴货币税
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又被称之为“美元本位制”,其主要特征在于以美元作为国际“基轴货币”。而所谓国际“基轴货币”,就是最强大的国际货币,它在国际间充当各种货币间兑换的“中介货币”,在民间层面中充当“标价货币”、“结算货币”,在国家层面充当“基准货币”、“介入货币”、“储备货币”,国际交易中被使用最多的货币就是美元。在“美元本位制”体系下,美国以外的各国,无论是公共部门还是民间部门,只要持有美元,就将产生“基轴货币税”的负担。众所周知,中国的公共部门持有大量美元外汇储备,这就决定了中国不得不承担着巨额的“基轴货币税”。从这个角度上说,各国如何才能减轻这种税负是一个重要问题。
在讨论“基轴货币税”之前,需要首先明确“货币税”的现代意义。一般来说,由于中央银行享有货币发行权,就必然享受“货币发行利益”。“货币发行利益”在现代来说是指中央银行通过给民间银行和特定金融机构提供货币来完成货币供给,而民间银行和特定金融机构则抵押给中央银行有利息的金融资产(如国债),这样中央银行就享有了利息收益,这种利息收益就是货币发行方的现代意义的“货币发行利益”。①而这个利益换一个角度,从使用或持有货币一方来看就形成了一种经济代价,因为这些货币的使用和持有都意味着其承担了给中央银行的利息,因此从这个角度又可被称之为“货币税”(Seigniorage)。
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货币税”是从国内角度定义的。如果按照同样的逻辑,把视野扩大到国际层面,就会发现这个层面也存在同样的现象,这里姑且称之为“基轴货币税”。具体来说,当A国货币的流通范围超过本国国界,成为所谓的国际货币的时候,其它国家公共部门或民间部门必将大量持有和使用它,那么A国的“货币税”负担者就转移到了外国。因此,作为最强大的国际货币(也就是国际基轴货币)-美元的发行国,美国自然就享受着来自各个国家的巨大“货币发行利益”,而这正是这些国家所负担着的“基轴货币税”。美国以外的各国持有美元越多,所承担的这种经济代价也就越多。当然,“基轴货币税”与“货币税”尽管存在着这样的一些基本共通性,也同时存在着一些重大差异。
具体来说,美元是当今世界的基轴货币,也就是最大的国际货币。美国享受着美元的庞大“基轴货币税”,以美国当前享受的这种“基轴货币税”为例,可以明确“基轴货币税”与“货币税”的两大差异。
(1)美国通过美元的基轴货币地位,获得了所谓“负债结算”的特权。具体来说,美国通过本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向世界供给美元,同时又通过资本流入形式接受这些美元回流美国,使得美国国际收支基本持平,而这些回流美国的美元资本对美国往往是负债,因此事实上形成了用负债结算经常项目赤字的特权。美国从中即可以获得巨额的“基轴货币税”。具体来说,当美国以外的各国输入其它国家的产品或服务的时候,需要用美元进行国际结算,因此首先要求该国国民必须通过出卖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赚取美元外汇,然后才能够用自己的“血汗钱”完成输入时的国际结算。但是,美国输入外国产品和服务的时候,则完全没有这样的必要。简单来说,美国只需要印钞票就可以了,只要其它国家存在着美元需求,美国的这种特权就可以一直维持下去,这也决定了美国具有的控制全球财富的压倒性优势,这就是当前美国享受的最大的“基轴货币税”。这与单纯从国内角度定义的“货币税”有着很大区别。
(2) 美国通过美元的基轴货币地位,不但获得了世界中央兼商业银行的实际地位,也获得了世界最强的“投机资本家”②实力。具体来说,美国通过经常项目收支赤字和一些资本交易向全世界供给美元,由于这些美元資产往往需要在保持流动性的基础上,寻求一定保值,因此其中一部分自然回流美国购买美国较低利息的短期金融资产,而美国乐于接受外流的美元再次回流美国,因为美国可以利用这些低成本资金再投资到世界各地去赚取更高的回报。在这个资本循环中,美国获得的是国际结算货币的发行权,这对应世界的中央银行功能;同时回流美国的美元资金,在美国绝大多数只能赚取较低利率,而美国用这些较低利息成本负担的资金,投资全世界,去赚取更高的资本收益差价,这种金融收益方式与商业银行的短借长贷,赚取利息差的传统盈利方式几乎完全一致,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又对应了世界的商业银行功能;再换一个角度说,美国因为拥有这些源源不断的大量低成本资金,用它们进行全球资本逐利,自然美国就成为了全世界最财大气粗的“投机资本家”。无论从哪种盈利模式看来,美国都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而这些利益是其它非基轴货币国家所不可能获得的,而这种利益也可以看成是美国独享的“基轴货币税”的另一种形态。
那么,为何说其它国家所有回流美国的美元资金只能获得美国的较低利息呢?这需要从民间部门和公共部门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首先,从民间部门看。各国所有回流美国的美元资金对于美国是负债,而这些债权国家的民间银行为了随时应对以美元计价并结算的本国国际交易,必须保持自己所拥有的美元的高度流动性,而为了更为便利高效地完成国际结算,债权国家的民间银行一般都在世界金融中心开设代理银行(Correspondent Bank),并通过代理银行进行国际结算。纽约就是这样的世界金融中心,因此各国商业银行都有必要向美国注入巨额的美元流动资金,而由于这些美元资金必须具有高流动性,因此只能获得极低利息,甚至完全无息。
其次,从公共部门来看。美国接收的巨额美元资金,不但来自各债权国民间部门,还来自它们的公共部门。各债权国公共部门所拥有的美元,同样也必须考虑其流动性和安全性。其流动性考虑,是因为很多公共部门需要干预外汇市场,需要进行其它各种必要的国际交易结算;而安全性考虑,是因为公共部门所有的美元是公共资产,公共部门必须保证其安全性。为了保证必要流动性和安全性,各国所能进行的美元资产投资就存在很大局限性,比如投资美国短期国债。但由于是短期债务,因此美国短期国债利息也是很低的。
美国正是利用上述两类回流美元,作为其在全球进行高收益投机活动的弹药,这种弹药本身成本极低,甚至可以根本忽略,因为归根结底,这些美元只不过是美国印刷的而已。美国之所以能在 “世界最大负债国”身份中,维持其长期经济繁荣和稳定,也正是由于美国所享受的巨大“基轴货币税”支撑了其负债。Portes and Helense(1998) ③,认为假如非美国国民每年持有2兆美元的美国短期国债,那么每年光利息差所产生的收益,美国就可以享受到50-100亿美元的利润。这种收益就是各债权国负担的“基轴货币税”,其数额是巨大的。而截止2016年2月,根据我国中央银行公布的“官方储备资产表”和美国财务部数据显示,中国所拥有的美元外汇储备已经超过3兆,而其中超过1兆2千亿都用于美国短期国债,因此可以理解目前中国每年所负担的“基轴货币税”的数额是巨大的。
当然,不可否认回流美国的各债权国的美元资金,也有一些是投向了收益较高的长期金融投资或直接投资,但这一部分美元规模相对上面两种情况的回流美元规模是非常小的。因此总体来说,美国所独具的这种世界商业银行和最强投机资本家的角色,每年所享受的巨额“基轴货币税”是可以定论的。
此外,除了上述两种“基轴货币税”以外,美国凭借美元的基轴货币地位,即便在以浮动汇率制度为主流的国际大环境下,其面临的汇率风险也是最小的。这即便不说是“基轴货币税”,也可以确定是一种美国独享的优势。比如说,从债权债务关系上看,由于美元是基轴货币,因此美国的债权债务都很容易以美元进行计价和结算,因为对于美国的债权国也好,负债国也好都很容易接受美元。那么,美元即便出现汇率变动,也不会对美国的债权债务净值造成重大影响,无形中使美国面临的金融风险小了很多。但美国以外的其它各国就不可能具有这样的能力,因为即便各国都希望以本国货币作为其债权债务的计价和结算货币,但由于该国货币不是基轴货币,所以其它国家并不愿意接受这种计价结算方式,因此各国就不得不随时面临汇率不稳带来的各种风险。
所以,从上述美元的“基轴货币税”的角度看,很容易发现中国目前所蒙受的巨大隐性损失,这种损失尽管不能直接从国际收支表之类的国际结算账目中解读,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损失。对于这样的损失,我们也需要逐步重视起来。要想减少这样的损失,就需要继续有力制约美元作为国际“基轴货币”的机能,而类似在欧洲通过深度的地区国际货币金融合作,构筑新的一个国际“基轴货币”-欧元,使区域内各国一举摆脱了国际交易中不得不依赖美元进行结算的束缚,因此大幅降低了对美元的依赖,降低了各国支付的美元的“国际货币税”,这一案例值得各国深入研究。另外,国力如果足够强大,设法使本国货币成为另一个国际“基轴货币”也是方法之一,如此不但自己可以摆脱对美元的依赖,还可以因为其他国家使用和持有本国货币而享受来自这些国家的“基轴货币税”。
参考文献:
[1]李晓,丁一兵. 亞洲的超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2]赵海宽. 人民币可能发展成为世界货币之一[J]. 财经问题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2002(第11期).
[3]赵海宽.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条件已经基本成熟[J].中国产经新闻,中国产经新闻报社,2007(3月21日号).
[4](日)安念潤司,岩原紳作,神田秀樹,北村行伸,佐伯仁志,櫻井敬子,塩野宏,道垣内弘人,福田慎一. 中央銀行と通貨発行を巡る法制度についての研究会[C].东京:日本銀行金融研究所,2004:8月号.
[5](日)田中素香,岩田健治. 現代国際金融[M]. 东京:有斐閣,2008年.
[6](日)中條誠一.アジアにおける円の国際化[J].経済学論纂,中央大学,第42巻1?2合弁号,2001.
[7] Portes, Richard and Helene Rey(1998).The Emergence of the Euro as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J].Economic Policy, Vol. 13 No. 26.
注释:
①参照:安念潤司,岩原紳作,神田秀樹等(2004).
②参照:田中素香等(2008).
③参照:Portes and Helene (1998).
作者简介:
张毅来,出生年月:1977.11,性别:男,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天津市,当前职称:副教授,学历: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国际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