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度的东亚货币金融合作有助于东亚去美元化

2019-08-06张毅来

科学与财富 2019年21期

摘 要:东亚是支撑当前国际货币体系- “美元本位制”的重要支柱,从德国马克成功实现在欧盟地区的基轴货币化的历史经验看,高度的区域货币金融合作是区域内去美元化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美元本位制;美元霸权;德国马克国际化;欧洲货币体系

从世界范围看,东亚①地区与中国经济文化关系最为密切,也存在着在一定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合作的基础,因此本文将主要从东亚区域探讨高度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潜力。

众所周知,东亚各国近几十年来经济建设成就斐然,尤其中国和所谓“亚洲四小龙”陆续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但各国仍然难以摆脱在国际交易中依赖美元的现状,仍然使用美元作为汇率政策的基准货币,外汇市场的政策介入货币和政府的储备货币。从这个角度上说美元仍旧是东亚各国的国际“基轴货币”,东亚在国际货币关系上仍然属于“美元圈”②。而“美元圈”国家与美国之间在经济上存在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不对称关系。所谓“不对称关系”是指,美国拥有“基轴货币”的美元具有的“负债结算”的货币霸权,极端地说,美国可以通过印刷美钞来进行自身经常账户赤字的结算,而其他使用美元的国家则必须通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来换取美钞,其他国家在经济上实际成为了美国的奴隶,因此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关系。很遗憾,中国及近邻东亚各国目前也身处“美元圈”国家范围内。那么东亚区域内如何解决美元“货币霸权”,形成较为对称的货币关系呢?

当然需要首先明确的是,如果根据 “N-1问题”,完全实现各货币之间的平等对称关系是低效率的,也是不现实的。此外,尽管世界统一货币和世界中央银行的终极解决方案也很容易设想,但毕竟在可预见的相当长历史时期内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更为现实和可操作的方案。其中通过高度深化的东亚的货币金融合作,推动形成东亚区域内的能够取代美元的新的“基轴货币”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方向。当然尽管产生替代美元的另一个,新的区域内“基轴货币”,但由于各国在进行国际结算时可以多一个选择,因此相比只能使用美元,多一个选择就可能产生对美元的竞争压力,促使美元更加注意维护美元信用,这对稳定国际货币体系,削弱美元的“货币霸权”是有利的,因此是更为合理的货币关系。同时,如果在新的“基轴货币”基础上进而能够产生区域共同货币(类似欧元),那么区域内就可以实现完全对称的货币关系,完全解决区域内货币间的不对称关系。

回顾欧元形成历史,德国马克正是在高度的欧洲货币金融合作体系:“欧洲货币体系(EMS)”下得以在欧盟地区实现“基轴货币”化,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了欧元,使欧盟彻底摆脱了美元的奴役,脱离了“美元圈”。德国马克成功在欧盟区域取代美元成为该区域内新的“基轴货币”的客观事实说明,通过部分国际区域内高度的货币金融合作确实具备在区域内推动形成新的“基轴货币”的巨大潜力。这也启示了东亚地区高度的货币金融合作的方向。

(1)欧洲高度的货币金融合作:欧洲货币体系EMS。

EMS主要由三大系统构成,也就是ECU(欧洲货币单位),ERM(汇率机制),介入和信用供给机制。ECU是一种经过加权平均计算出来的抽象的货币单位,具体是根据加盟各国的GDP和贸易投资额所占地区总额的比例来制定权重,乘以其货币价值,然后加总获得一个货币单位数额,作为EMS的核心货币价值单位。以此作为ERM的表示单位,判断各加盟国货币汇率偏离的指标,外汇市场介入和信用供给的计算单位,还有各国货币当局的国际结算单位甚至结算手段。此外,再根据ERM,各加盟国货币之间实行了固定汇率制,但事先设定了一定可变动幅度。为了维持这种固定汇率制,需要各国不断地介入外汇市场。起初这种介入使用的是基轴货币美元,但这违反了欧洲货币金融合作的根本精神,这个精神就是要摆脱美元,因此到了中后期,这些介入货币主要就变成了区域内的国家货币了。而区域内的介入货币,最初为了避免区域内货币间再次出现“不对称性”问题,采取了基于所谓“平价网(parity grid)”的相互介入形式 ,但使用这种相互介入方式效率极低,那么到了中后期,随着在欧洲地区德国马克的基轴货币化,介入货币最终收敛于德国马克。此外,根据上述“平价网”介入形式,EMS从一开始就要求各国必须具有介入外汇市场义务,因此各加盟国货币都必须保证能够自由兑换,同时因为相互介入,因此必须要有必要的相互信用供给机制,这就是EMS的第三大内在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EMS最初追求的是一种完全对称的域内货币间关系,这从外汇市场的介入形式一开始定位于“平价网”就可看出,但最终因为效率问题,市场还是自然选择出了德国马克作为介入货币,尽管又是一种不对称的货币关系,但确实是市场规律选择的结果。这也可以看出当前完全排除基轴货币,形成完全公平的货币关系是不符合市场的效率规律的,因此也是不现实的。这也间接说明了,为了高效率的国际结算,市场规律必然需要一个“基轴货币”,如果美元不再是东亚地区的“基轴货币”,那么区域内的某个货币那就必须接替美元发挥区域内“基轴货币”的功能。

(2)德国马克成功取代美元的秘密

在“美元本位制”下,美元具有作为基轴货币拥有很强的“惯性”。这个“惯性”就是大家都使用美元,这就导致了美元在市场中交易的参与者结构是最复杂的,交易数额是最大的,也就是美元的金融市场是最广最深的,这就导致了美元交易风险和成本就必然最低,使用美元效率更高更有利,因此自然大家就更偏好使用美元,形成良性循环,这使得任何试图挑战美元地位的货币都难以成功,但德国马克则成为一个例外。

欧洲货币体系(EMS)是从1979年到1999年实行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各加盟国货币间的半固定汇率制度。它的重点在于:各加盟国的货币汇率年变动率限制在 2.5%(除对意大利里拉可放宽到 6%)以内,使欧盟各国货币能够保持相当程度稳定。欧盟各国货币在国际结算中的汇率风险得以极大降低,各国直接使用本国或对方国货币进行国际交易结算的方式得以有效实施,但由于德国相对更大的贸易资本交易规模,再加上德国健全高效的金融體系和资本账户的自由化,德国马克成为区域内货币中最频繁使用于国际交易中的货币,其结果导致马克在外汇市场上的交易成本大幅降低,以至最终德国马克在欧盟区域内,无论是从交易风险,还是交易成本上都比美元大大降低,这是德国马克得以在欧盟区域取代美元的根本原因。正因为德国马克在市场上的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比美元低,导致了市场参与者使用德国马克进行交易显然更有利,因此市场选择了德国马克,放弃了美元。其标志就是德国马克成为了欧盟区域内的外汇交易中介货币,这也就意味着马克实现了区域的基轴货币化。由此可见,通过高度的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实现了德国马克与区域内各国货币汇率的稳定、加上德国拥有区域内的最高效健全并开放的金融体系,这些是德国马克在区域内交易风险和成本大幅下降的关键所在。

马克的成功案例表明了在当今的“美元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下,通过区域各国的深度货币金融合作所产生的合力,是有效推动一国货币成为其周边区域内新的“基轴货币”的正确方法。当然,这里需要指明的是:这样的合作并非只对德国有利,对于其他参与合作的国家也同样有利。这可以分两个阶段来看。第一个阶段,以德国马克作为区域“基轴货币”后,西欧各国在进行国际结算时就可以多一个选择,相比只能使用美元,多一个选择就可能产生对美元的竞争压力,促使美元更加注意维护美元信用,这对稳定国际货币体系有利,因此所有国家都会从中受益③。其次,EMS体系下区域各国汇率的稳定,非常有利于促进区域各国贸易资本交易的发展,当各国与区域内各国的国际交易超过与美国的交易规模时,这种受益将更加明显。第二个阶段,马克的区域基轴货币化,成为了欧元诞生的序曲,随着欧元的诞生,区域各国通过使用共通货币,美元的基轴货币霸权在西欧地区随之完全丧失,西欧各国完全摆脱了美元的奴役,实现了区域内完全对称的货币关系,脱离了“美元圈”。

(3)东亚是否具备高度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基础

尽管德国马克的成功值得中国借鉴,但其凭借的欧盟区域的高度的货币金融合作的独特性也不能忽视。首先,欧盟地区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近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实现较深入的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相对比较容易被各国所接受。但在没有上述条件的东亚区域要想进行较深入的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则是较困难的。

其次,从合作的细节上看,比如从汇率的相互介入体系来说,首先需要各国货币都具备自由兑换的基本特点。但是东亚,如果以“东盟+3”的共13国来看,完全能够自由兑换的货币屈指可数,包括人民币在内的绝大多数货币在外汇市场上都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想构筑类似EMS的亚洲货币体系(AMS) ,首先区域内平等的相互信用供给和介入就是不可能实现的。尽管作为临时代替方案,以美元介入也不是不可以,但同EMS当初的考量一样,这实际是强化“美元本位制”的方案,与EMS(和AMS)本来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所以,仅就这一点就可以说,现阶段在东亚还根本不具备构筑类似EMS的货币体系的基本条件。

当然,尽管必须承认,现阶段东亚区域尚不具备实现类似EMS一样的高度的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基础,但仅凭这一点就彻底否定高度的东亚货币金融的未来可能性也是不恰当的。因为通过高度的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确实是东亚能够脱离美元圈,摆脱美元奴役,并经过他国实践的正确方法。因此应该基于这样未来的可能性,考虑如何在当前做好一定准备工作,酝酿一个在未来能够实现区域高度货币金融合作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晓,丁一兵. 亚洲的超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2]赵海宽. 人民币可能发展成为世界货币之一[J]. 财经问题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2002(第11期).

[3]赵海宽.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条件已经基本成熟[J].中国产经新闻,中国产经新闻报社,2007(3月21日号).

[4](日)安念潤司,岩原紳作,神田秀樹,北村行伸,佐伯仁志,櫻井敬子,塩野宏,道垣内弘人,福田慎一. 中央銀行と通貨発行を巡る法制度についての研究会[C].东京:日本銀行金融研究所,2004:8月号.

[5](日)田中素香,岩田健治. 現代国際金融[M]. 东京:有斐閣,2008年.

[6](日)中條誠一.アジアにおける円の国際化[J].経済学論纂,中央大学,第42巻1?2合弁号,2001.

[7] Portes, Richard and Helene Rey(1998).The Emergence of the Euro as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J].Economic Policy, Vol. 13 No. 26.

注釋:

①本文的“东亚”是广义上的区域概念,主要是指“东盟+3(中、日、韩)”区域.

②以美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标价货币、基准货币、储备货币、介入货币的国家和地区都属“美元圈”.

③这个问题将在另文探讨.

作者简介:

张毅来,出生年月:1977.11,性别:男,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天津市,当前职称:副教授,学历: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国际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