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会计学本科《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研究
2019-08-06刘承焕
刘承焕
财务会计是高等学校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调查分析了网上的一些中级财务会计精品课资源,发现同质化现象严重。基本都是把教材内容电子化,从教学内容体系来看,不同学校的精品课没有差异。不同点仅在于PPT课件的外在形式有所不同。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会计信息化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要求,提出了六条措施:划分前导到课程和后续课程的知知识界限;按照业务导向型要求构建构模块化的教学单元;按照业财一体化流程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做到业务、财务、会计三统一;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细化平时成构成、考试后及时反馈结果;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1理顺与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内容界限
(1)与基础会计的界限
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包括目标、职能、假设、借贷记账原理、会计质量要求、会计等式、会计要素等内容与先修课程基础会计多数内容重叠。在财务会计课程的基本理论教学中主要是知识总结:一种基础、两个目标、三个等式、四大假设、五种计量、六大要素、七种方法、八大要求、9类业务。这样学生很容易记忆并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
(2)理顺与税务会计的界限
财务会计实务中设计到大量的增值税、所得税的知识,由于财务会计自身内容多,时间紧张,因而建议在财务会计送涉及到随手问题,建议不考虑计算,只讲述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具体的涉税计算问题应该放在后续的税法会计课程讲授。
(3) 理顺与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课程的界限
财务会计报告(特别是四大主表)是最重要的会计信息,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等多门课程中都有这个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在基础会计中只介绍4张主表的概念、结构和作用,不用设计具体报表项目填数字的问题;在财务会计中,应该讲授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填写方法;在高级财务会计中讲授合并财务报表;在从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课程中重点讲解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写方法及各种报告的分析方法
2.按照业务导向型要求构建构模块化的教学单元
传统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为:A总论→B货币资金→C存货→D金融资产→E长期股权投资→F固定资产→G无形资产→H投资性房地产和其他长期资产→I负债→J所有者权益→K收入→L费用→M利润→N财务报告。
这是典型的会计要素导向型教学模式,弊端明显。体现为:教学主要是讲会计准则、讲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记录、讲会计科目的应用。这是应试教育,忽略了经纪业务本身,忽略了同一笔业务涉及的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之间见的横向联系;重视了会计处理的“点”,忽略了经济业务的“面”;不利于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经纪业务全貌;不利于对交易双发进行横向比较;部分核算内容交叉重叠严重。因此。我们按照信息化要求重新构建了基于“教学模块”的教学单元。将性质相近、便于对比教学的内容纳入统一模块。显然,按照这种模块化的对比教学思路,同一个例题用于筹资方和投资方,将双发的信息对称起来,会提高学生横向思维的能力。
适合模块化对比教学的内容主要有:筹资与投资;采购付款与销售收款、 非货币资产核算(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
3.按照业财一体化流程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做到业务、财务、会计三统一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传统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过度强调核算,或略了监督职能。现代会计正处于核算型向管理型过度时期。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将业务和财务结合起来。将业务部门、财务部门、证明业务的单据、会计处理融合起来,这样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反映原始单据在业务和财务间的流转程序。例如采购业务、财务付款、会计核算三者结合起来进行一体化教学可以描述为:
采购部首先填写请购单,待申请经过审核后,根据供应商的报价,送货条件等要素选择最优供货商,填写采购订单,将订单提交给供货商,同时将数据传输到财务以及仓储部门,待货物送到时,仓储部根据采购订单生成入库单。在出现货到单据未到的时候,还可以在存货核算时在系统上形成暂估入账,同时生成记账凭证,等收到单据时再红字冲回。同时采购部门要根据采购订单生成采购到货单,根据到货单自动生成采购发票和运费发票,借:原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将发票自动传递到财务模块的应付款管理模块,在应付款模块生成转账凭证。待应付款到期,财务人员可直接利用财务一体化系统与银行网银系统连接的银企直连系统将货款付给上游供货企业。会计人员:借:应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
教学中要突出要点:是什么业务?涉及到哪几个部门?每个部门处理什么单据?据在不同各部门间如何流转?最终的会计处理怎么做?
4.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1)对比法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对于一些相近的概念很难正确区分。对大量的教学知识点掌握都是是而非。为此,总结出了以下内容必须用对比法:采购与销售的对比;筹资与投资的对比;应收预付与應付预收的对比;股票投资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对比;交易费用的处理对比;委托加工的委托人与受托人的会计处理对比。在对比法运用中,还需要注意到到同一会计科目在不同章节的纵向比较以及不同知识点的横向比较。
(2)设问法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经常提问学生。既能提高学生注意力,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没节的提问不少于3次。
(3)归纳法
对于不同章节出现的有普遍规律的内容应当将其核心股则进行归纳。例如:各种资产概念的定义都有:成本能可靠计量;能够带来经济利益。又如:对于非货币资产的会计核算都应该按照初始计量→后续计量→期末计量→-处置这一线索组织教学。
(4)课题导入式教学法
对于每次新的教学内容的开场白很关键,如果采用导入教学,可以起到引起学生共鸣。例如:在讲长期长期债券投资只是前,先讲拿破仑承诺玫瑰花的故事,在学生听的津津有味时,引入教学主题“货币的时间价值”。
5.细化平时成绩构成,考试后及时反馈结果
一般,本课程的总成绩构成如:总成绩=平时成绩*0.3+考核成绩*0.7
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在以往,平时成绩的成绩评定过于随意,缺乏科学依据。本次课改,名确了平时成绩的构成。
(1)4次作业10分,每次满分2.5分。根据学生提交作业并批改后酌情给出成绩。
(2)考勤10分:至少点名4次,如果全勤,得10分。每次2.5分。不管请假、病假、事假一律扣2.5分,这样督促学生进课堂,不要找各种理由和接口缺课。
(3)平时表现分10分:主要依据上课回答问题或者平时答疑的表现给出总印象。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学期末,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和参加答疑的情况给出总体评分,满分10分。课堂违纪者(如玩手机)、上课迟到者等一律从表现分中扣除一定分数。课堂随机提问时都找坐在最后边的同学,督促上同学前排坐。
另外,多数人认为考试只是检验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手段。其实考试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以往,考完试,学生只知道自己的成绩,并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这并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我认为,考完试,应当及时考答案及时公布给学生,让大家知道自己错在何处,并对没有掌握的知识点重点巩固,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好考试的作用。为此,本次课程考试结束后的第二天就及时评判成绩并公布,并通过电子邮件将部分错难点题目的详细解答过程发给学生,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6.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太使用教材,认为按照教材组织教学有“照本宣科”之嫌。这样造成教学内容和教材脱节过大,致使学生误以为教材没有用。其实教材是很重要的,学生的预习、复习大都需要教材。因此,在教学中中,做到80%的会计核算案例都直接来源于教材中的案例,这样,即便学生上课没听懂,课后可以看教材,慢慢消化。
通过课改实施,学生到课率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提高,基本理论知识点掌握的较为扎实。尚存在的问题是:考试难度把握不易;命题方式和难度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