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口迁徙视角看我国的城市发展
2019-08-06张雪凤
张雪凤
摘 要:经济—人口分布平衡是人口迁徙的规律。我国处于人口迁徙的第二阶段:人口从中西部向东南沿海、从农村和三四线城市向大城市和大都市圈迁徙。在城市化中后期,人口主要向一二线大城市、大都市圈和区域核心城市集聚。
关键词:人口迁徙;经济-人口比 ;城市化;大城市化;大都市圈化
一、人口迁徙的基本逻辑—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口大迁徙引发区域的兴衰和产业更替。从长期来看,决定一国范围内一个城市人口集聚规模的关键是城市经济规模及该城市与本国其他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即经济-人口分布平衡。经济—人口份额比值决定了人口的迁徙方向,决定一个城市人口集聚规模的关键在于该城市与所在国家其他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经济—人口份额〉1且越大,人口呈净迁入;反之,人口净迁出;当某区域经济-人口比值处于1附近,但该地区经济增长快于全国平均水平时,人口仍将净迁入,呈现一边经济高增长、一边人口净流入的基本平衡;当城市发展比较稳定时,其经济份额与人口份额的比值虽不能等于1,但将保持在1附近的水平。
实践中,由于产业结构差异,经济-人口比值高的地区并不一定人均收入都高,比如以能源、重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可能呈现GDP份额和人均GDP高、但人均收入实际一般。而在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人均GDP与人均收入的相对排序往往比较一致。
工业发展需要人口集聚,所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人口大规模从乡村向城市集聚。服务业发展比工业更需要集聚,所以在城市化中后期,人口主要向一二线大城市、大都市圈和区域核心城市集聚。
二、人口迁徙的国际经验
1.美国日本人口迁徙呈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徙,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都有人口迁入,这可能跟这一阶段产业以加工贸易、中低端制造业和资源性产业为主有关。
第二阶段,人口从农村和三四线城市向一二线大都市圈及卫星城迁徙,三四线人口面临迁入停滞,大都市圈人口继续增加,集聚效应更加明显,这可能跟产业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升级,以及大都市圈学校医院等公共资源富集有关。在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短期的大都市圈向区域中心城市回流现象,但不改变大的趋势。
2.全球人口向大都市积聚明显
从国际经验看,人口向大城市和大都市圈集聚是人口迁徙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在城市化中后期。根据联合国世界城市化报告,1980-2015年全球1000万人以上城市个数从5个增至29个,人口占全球人口比重从1.9%升至6.4%,上升4.5个百分点,在各类规模城市中提高幅度更大。到2030年,1000万人以上城市的个数有望增至41个,人口占比将进一步上升8.7%,上升2.2个点,上升幅度也将继续位居各类规模城市之首
3.美国人口长期向大都市区集聚
美国人口长期向大都市区集聚。1910-2015年,美国都市区人口比重从28.4%增至85.6%;其中,100万人以上都市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1950年的29.4%增至2015年的56.0%,500万人以上都市区的人口比重从12.2%增至25.1%,人口向大都市区集聚的趋势明显。美国最大的都市区—纽约,土地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2015年人口为2018万,占比为6.3%;GDP为1.6万亿美元,占比为8.9%,经济-人口比值为1.42。
4. 韩国口长期大规模向首尔圈集聚
韩国人口长期大规模向首尔圈集聚,首尔圈人口占比从1955年的18.3%增至2015年的49.1%,直至首尔圈经济-人口比值处于1左右。
三、我国近期人口大迁徙态势—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圈化
1.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17年中国经济规模达12.2万亿美元,人均GDP达到8832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15%,美国 59484美元),经济增速6.9%,发达国家门槛是人均GDP4万美元。
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为39.1%,同期美国的居民消费率高达69.1%,英国也达到了65.5%,欧元区平均为54.6%。2016年金砖国家(不包括中国)居民消费率平均为58.5%,高出中国近20个百分点。
我国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超过50%, 2017年达52%,就业占比44.9%,低于发达国家70%的比重。
我国城市化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17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58.5%(户籍城市化率为42.4%),美国为82.1%,低于美国23.6个百分点。
2. 我国城市化处于快速发展期
2017年中国农村人口有6.4亿,占到总人口不到45%,2000年这个数据是64%,16年间已经有近20%的人口从农村户籍转变成了城镇户籍。在剩下的6.4亿人之中,每年有2亿人左右会进入到大城市打工,1.5亿人进入城镇打工。城乡、区域之间的相对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农村人口将继续大量进入城市;大城市就业机会多、发展前景广、文化包容性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丰富,吸引农村居民及中小城市居民。
3.我国正处于人口迁徙的第二个阶段
我国的人口迁徙在城市之间、地区之间的人口集聚态势分化明显,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人口将继续集聚,在人口流动放缓背景下,中国一二三四线城市人口集聚大幅分化,部分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面临人口外流。
在东部地区,北上广深津等大城市继续呈现大量人口净迁入;在中西部地区,重庆、郑州、武汉、成都、石家庄、长沙等区域中心城市人口将快速增长;其他城市,特别是外来人口众多的中小城市,人口增长有可能放缓甚至停滞。在二线城市内部,也有不少城市人口开始净迁出。比如沈阳2016年人口仅比2015年多2000人,哈尔滨2017年常住人口较2015年减少5万,乌鲁木齐2016年人口较2015年减少3万,天津2017年人口较2016年减少5万。
2001-2010年,一线、二线、代表性三四线城市全域常住人口年均增速分别3.4%、1.9%、0.6%;到2011-2016年则分别降至1.5%、1.2%、0.4%;代表性三四线城市常住人口增速已低于当前0.5%左右的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这意味着其人口开始外流。
4. 都市圈与城市群成为中国城市发展主流趋势
城市发展都将经历“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过程。我国一线及沿海发达城市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将向高附加值环节升级,科技创新成为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中西部核心城市及环核心三四线城市将依托成本优势和交通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城市潜力。
5. 抢人大战将促使新千万级大都市加速形成
截至目前,中央政府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武汉、成都、郑州、西安等9个。与国际相比,中国大城市尤其是 1000万人以上城市的数量明显偏少。在我国的大都市圈战略下,中国人口体量将产生至少10個以上千万级城市,新千万级城市正在加速形成,近几年来,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表现活跃、正在崛起,城市“抢人”大战将促进新千万级城市的加速形成。
随着我国人口总量增长趋缓,城市间的人口争夺将持续,而未来人口流向将与产业流向高度重合,高能级、重引才的城市将继续成为人口集中流入地,同时,伴随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发展,核心城市周边卫星城迎来黄金发展期。未来中国的城市发展势必形成一个现象,那就是大城市越来越大,小城镇要么被融合吞并,要么衰落。越穷的地方,城市资源越集中,小城市越没有未来。
参考文献:
[1]任泽平《控制不住的人口:从国际经验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人口发展趋势》,泽平宏观[z],2016.10.13
[2]陆铭《大国大城》[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