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与国人的不解之缘
2019-08-06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历代英豪多好杯中之物,文人更是写下无数诗篇,撑起了国人风骨中的那份文雅。送别时“劝君更尽一杯酒”,思念时“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征战时“醉卧沙场君莫笑”……酒与国人如何结下这等不解之缘?
中国制酒历史悠久
中国制酒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
酒的发明者,共推仪狄、杜康。晋人江统说:“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仪狄,大禹时代人;杜康,据说就是夏朝国君少康。而杜康之名又盛于仪狄,故仪狄之名则彰而不显。
夏朝酒文化十分盛行,商朝酿酒业发达,周朝大力倡导“酒礼”与“酒德”。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酿酒技术已有了明显的提高,酒的质量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提高。
秦朝经济繁荣,酿酒业自然也就兴旺起来。两汉时期,饮酒逐渐与各种节日联系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酒日,酒曲的种类也更多了。三国时期酒风剽悍,人们嗜酒如命。
唐宋时期的酒文化是酒与文人墨客的大结缘。宋朝酒文化是唐朝酒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比唐朝的酒文化更丰富,更接近我们现今的酒文化。
明清以后,酒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如今,酒广泛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贴近生活的酒文化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和发展。
文人墨客与酒的不解之缘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历代英豪多好杯中之物,文人更是写下无数诗篇,撑起了国人风骨中的那份文雅。送别时“劝君更尽一杯酒”,思念时“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征战时“醉卧沙场君莫笑”,得意时“莫使金樽空对月”,孤独时“举杯邀明月”,活在当下要“诗酒趁年华”……酒与国人,如何结下了这等不解之缘?
其实,饮酒对于古代文人来讲,是一种压力的抒发、感情的寄托。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这么多脍炙人口的关于酒的诗篇流传下来,为我国的酒文化研究作出巨大贡献。
秦汉时期,酒只是用于激发情绪而已。直至魏晋时代的阮籍、嵇康,也还是酒是酒,诗是诗,两者之间并没有显示出必然的内在联系。陶渊明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将诗与酒“攀亲结缘”,并在诗中赋予酒以独特象征意义的诗人。“忘忧物”成为酒的指称,便是他的发明。
魏晋之后的隋唐,史称“盛世之治”,既是中国酒文化的全盛时期,也是中国诗文学的全盛时期。唐代诗人以其开阔的胸襟、宏伟的气魄,借鉴、扬弃了前人的诗酒流韵,转而讴歌“盛唐气象”。著名的饮酒诗人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
在宋代苏东坡的饮酒诗中,“破愁解闷”之外,还增添了无限野趣與友情。苏东坡著有《东坡酒经》一书,以及咏“竹叶酒”“洞庭春”“真一酒”“蜜酒”“桂酒”“松花酒”等诗作,不少都可以视为酿酒史料,留给我们一份珍贵的酒文化遗产。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指明中国酒文化的魂灵“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诗人们寄托于酒的情意总是难以言表的。酒助诗兴,酝酿了无数优秀诗人的诗篇,同时诗人们也丰富了中国的酒文化。
无酒不成席,非酒无以成礼
除了文人墨客的情感寄托,酒与人们的生活习俗、礼仪风尚更是紧密相连,并且公式化、系统化。酒礼也就应运而生。
《汉书》有曰:“酒为百礼之首。”明宣宗在《酒谕》中亦曰:“非酒无以成礼。”酒不仅是一种刺激性的饮料,而且是一种富有特殊内涵的文化饮品。饮酒既是一种生活饮食行为,又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活动。在“无酒不成席”的今天,“座中客常满,杯中酒不空”。
古代宴席上的礼仪比较讲究,如果主人敬酒,应斟满杯,双手捧送到宾客手中。客人双手接过,一饮而尽,并亮底给同座检查。接着,客人当借酒回敬主人。与人碰杯时注意比对方酒杯端得低些,以示尊敬。
古代酒礼中,年长者和年少者一起饮酒,也很讲究规矩。年长者如果没有干杯,年少者则不可喝,如果年少者在年长者饮完前先喝,就视为不敬。
其实,酒礼中所体现出的酒文化更多反映的是一种人际关系文化,其中蕴藏着伟大的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