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流域经济生态化发展路径研究
2019-08-06樊静静
樊静静
[摘要]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生态环保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经济生态化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发展路径。在我国新常态发展背景下,经济生态化成为实现现代经济发展与兼顾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业态。洱海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但是一方面大理州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要促进经济增长又要寻求生态治理,两者对于大理州来说好比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求新的經济生态化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寻求生态与经济并重的发展观已上升到了一种政治高度,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经济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是促进洱海流域经济发展、改善当前生态现状的重要途径。以洱海流域生态经济发展系统为对象,结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探索其经济生态化发展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洱海流域;经济生态化;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洱海是屹立在高原湖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孕育了大理地区几千年的物质精神文明,洱海流域蕴含丰富的淡水资源,是云贵高原第二大高原湖泊。洱海作为著名的“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生态经济价值不可估量,不仅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用水、农业发展水源供给、工业水能发电,还有效调节流域内气候,为航运、渔业提供水能支持。洱海流域内美妙的自然风光,为大理观光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撑,其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更是难以计算。在苍洱风光为大理创造了不菲的旅游收入的同时,与之伴随的是大量涌入的人口带来的生态影响。近些年来,随着流域内居住人口不断增多,经济发展脚步不断加快,洱海水质在一定程度上遭受了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洱海是大自然对大理人民最无私的恩赐,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视察后也提出了自己的殷切希望,告诫我们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在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大理州政府也审时度势提出“洱海清、大理兴”的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的洱海水污染治理工作。当前结合洱海流域发展实际,试图将经济的发展与生态保护融合起来,可以更进一步地掌握经济发展趋势,从中探索出在环境友好的情况下高效、安全、健康发展经济的现代化道路。将洱海流域的经济生态化,能够帮助我们在寻求生态发展的过程中兼顾经济效益,促使我们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寻求符合时代发展的“洱海发展模式”,制定相应的生态发展战略,是当前保护洱海流域生态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2 洱海流域经济生态化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在大力加快城镇化进程中,洱海流域周边集聚了大批企业,由于洱海流域受到工农业生产、旅游活动等的开发影响,水质不断恶化,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洱海流域水质恶化的根本原因与日益增加的人口、高速度发展的经济密切相关。农业发展中产生的面源污染、工业电源污染、居民日常生活排放垃圾数等日益攀升,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不断上升,使得洱海流域水质污染严重,几乎突破洱海生态承载力的最高防线,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已经无法抵制人类对其所施加的压力。洱海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阻力,严重制约大理州经济发展水平。2018年至今,大理州政府已经启动实施了总投资84亿元的大理市洱海环湖截污一期工程等5个流域截污治污PPP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1.67亿元。2018年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1.677万hm2,陡坡地生态治理333.33hm2。洱海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项目完成投资160.17亿元,投资完成率80.28%。
当前,大理州把高原特色农业作为促农增收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抓手,2017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70347万元,同比增长3.6%。由于近些年洱海流域大面积种植烟草、蔬菜,严重透支了土壤肥力。同时由于家庭养殖数量不断攀升,造成大量的牲畜粪便量,当下较低的养殖技术以及粪便利用率加重了对洱海流域的污染。相关利益主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意识强烈、环保意识有待强化、对面源污染认知度不高问题严重存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集成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阻力大,农业绿色生态发展补偿机制不完善,“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规划、方案、机制有待强化,农业的生态化建设发展和农业面源防治污染仍然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洱海流域工业化经济发展当前处于加速发展期,201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344466万元,同比增长7.2%。工业产值较往年有了很大攀升,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工业对经济的高贡献值,也随之出现对环境的高污染。同样由于技术水平有限,节能减排意识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生产污染处理设备有限、偷排乱排等使得工业点源污染严重,工业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但总体发展情况相对于第一产业来讲,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较低、经济体量较小。大理州为了加快城镇化建设,招商引资,但是由于生产技术革新水平有限,简陋落后的生产技术和不健全的污水处理设备,加重了洱海流域水污染程度。
2017年,大理州的旅游总收入达到292.58亿元,同比增长18.59%,而且根据最近五年的数据显示,第三产业在大理州生产总值中占比最高,旅游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20%。由此可见,旅游业在大理经济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主要以“苍洱风光”为品牌的大理旅游业,其对洱海的依赖度也不言而喻。为了使得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越来越多的旅游项目侵入流域沿岸,各类旅游开发项目增多,并且伴随着旅游旺季大量的游客侵入集聚,使得各种生活垃圾增多、污水量增加,更一步加深了洱海流域的生态污染问题。
3 洱海流域经济生态化发展路径
3.1 产业经济生态化转型
优化三大产业发展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生态化的洱海产业经济。农业面源污染是当前洱海流域治污的重心,当前流域不合理的农业种植结构严重阻碍了流域经济发展以及生态治污的工作推进。在洱海流域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创新种植技术,研发新的作物品种,使之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同时又可以保护生态。进而可以更新养殖技术,提升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技术,实现畜禽粪便的循环利用。同时,洱海周边森林资源丰富,可以重点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产业,多方位发展林下经济,以此提高森林的综合利用率。与此同时,可以借助发展生态农业庄园、生态农产品采摘等系列体验活动,拉动经济增长。
洱海周边发展工业的确不是明智之举,工业产业搬迁至山上是结合当前大理地势地貌的一个比较好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发展生态化的工业经济。洱海流域周边适宜发展生态观光农业、观光旅游业等,将工业生态园区转移阵地,不仅能够实现工业用地的需求,同时能够满足保护生态的目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加大治理,引进高精尖科研人才加快技术革新,在产品创新、产业升级、排污治理方面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实现工业的可持续生态化发展。洱海流域周边自然风光美妙,可以打造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的结合体验感,借助大理独有的苍洱景观,突出洱海流域特有的高原湖泊景观,结合生态农业发展景观,转变传统的观光旅游模式,注重提升游客居住的幸福感。其中可以借机融入大理白族的民俗文化,以此丰富生态旅游发展的内涵。
3.2 治理主体意识生态化转型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核心。在洱海治污的过程中,政府充当了主力军的作用,承担着治污的重任,政府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提供了充足的财力保障以及优惠政策倾斜等,建立了生态补偿制度并对区域内行政区划予以重新组合。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远远不如想象中那么好。洱海流域周边城镇密布、人口集聚,他们对于保护洱海的重要度不言而喻。提升周边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能够带动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行为方式转变。治理主体不能仅仅只是依靠政府一个角色,势必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紧跟生态文明建设,这些举措可以从源头杜绝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政府方面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居民可以建立村规民约等用以约束人们的行为。通过各项制度、政策约束人的行为,达到上行下效的良好效果,推动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3.3 生态税收制度的应用转型
創新洱海流域企业发展税收制度,融入生态发展理念,对洱海流域周边经济主体实施生态税制改革,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税收制度应用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实施生态税制将其作为提高环保、平衡生态、发展经济的一种杠杆,可以有效推进经济生态化的发展进程。充分发挥生态税收的调控作用,通过对资源使用进行划分征收不同的税率,同时可以对一些清洁能源、再生能源的利用实施免税等政策。通过对征收的生态税可以将其投入到社会保障以及社会福利中,有利于民生发展以及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一个美丽的高原湖泊流域,对当地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文明都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洱海流域的经济生态化,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最好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路径。高原湖泊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美丽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实现洱海流域的经济发展,同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第一要义,是大理州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洱海流域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是给予大理人民的一笔宝贵财富。贯彻落实保护生态、减少开发、转换经济发展固有模式,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良好运行的必要措施。纵观各国发展趋势,经济生态化的发展模式必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种主导模式,经济的生态化是一个历史前进的必然过程。对洱海流域经济生态化的路径研究,对其经济生态良性循环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洱海流域经济生态化发展路径的研究,有利于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有助于实现生态与经济的互利共赢,是实现区域内经济生态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李泽红.洱海流域水污染预测与对策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6.
[2] 韩涛,彭文启,李怀恩,等.洱海水体富营养化的演变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5,3(1).
[3] 曹洪华.生态文明视角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研究——洱海流域为例[J].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4] 李维佳,马琳,臧振华,等.基于生态红线的洱海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8(7).
[5] 孙振宇.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生态化发展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