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世界的“刚需”

2019-08-06吴健

时代报告 2019年5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国家

吴健

4月的雁栖湖,燕山脚下,一派北国特有的阳刚之美,几十种语言在这里共议一个明确而振奋人心的话题:“一带一路”!4月27日,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发布,来自150多个国家和90多个国际组织的近5000名外宾出席的圆桌峰会取得了意料之中的成功。但这种定义似乎有些肤浅,因为“一带一路”是在全球化意识受冲击下发出的精准回应,是中国为世界“向何处去”和“怎么做”提出的总体构想,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而言是一种“刚需”,就像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政治观察家德米特里·科瑟列夫所言,这是注定会成功的事业。

既做受益者,也做贡献者

“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我们应该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繁荣。”本届论坛的主旨演讲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点出了这项事业的要义,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的基石,也是许多国家发展面临的瓶颈。建设高质量、可持续、抗风险、价格合理、包容可及的基础设施,有利于各国充分发挥资源禀赋,更好地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实现联动发展。中国同各方继续努力,构建以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中欧班列、陸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为依托的互联互通网络。中国将继续发挥共建“一带一路”专项贷款、丝路基金、各类专项投资基金的作用,发展丝路主题债券,支持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有效运作。中国欢迎多边和各国金融机构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投融资,鼓励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通过多方参与实现共同受益的目标。

客观而言,“一带一路”本身就是发展的概念。当中国领导人在2013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它升级为“一带一路”。“一带”指从中国西部开始横跨中亚直抵欧洲的陆上通道,“一路”则通过海洋将中国与东南亚、中东、欧洲、北非等地区连起来。中共十九大报告里,该倡议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放在第一章节,标志着在中国国家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

自十九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多次强调,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要表现莫过于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世界政治经济重心向亚太转移,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大国在经济增长乏力之际产生强烈危机意识,“逆全球化”思潮泛滥,导致大国竞争重回世界舞台中心,以多边主义为基础的现行国际经贸模式面临重大挑战。

然而,国际社会谋发展的根本诉求未变,“采取贸易保护的国家通过恢复发展活力,赢得更多发展资源的阶段性措施,终究要回归全球化的主干道”。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尤里·塔夫罗夫斯基强调,实现更加平衡、更为充分、更具可持续性的发展,始终是各国追求的根本目标。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同世界所有国家都是合作伙伴,总的大趋势仍是向全球一体、共享共荣的大方向迈进。“解决发展问题的金钥匙,仍是中国所倡导的把蛋糕做大,而非排他性独占。”一位中国战略问题学者说,这就是“一带一路”带给中国自己与别国的无穷魅力。据世界银行统计,这个以万亿美元计的建设倡议迄今已覆盖60多个国家,占世界GDP的30%。

不可否认,作为世界经济引擎的中国有资格去推进这项伟大的事业。尽管受到国际格局转换和自身经济结构调整影响,2018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仍居世界前列。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实际增长9.5%,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主要驱动力。目前,中国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5.2%,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汇流入第二大国,中国经济已与世界经济融合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整体。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对世界经济整体发展构成重要影响。可预见的将来,是中国的这一身份不会改变,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长,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引擎的身份还会持续走强。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研究员马蒂厄·迪沙泰尔称,随着中国实力走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像中国领导人强调的,“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今天的中国,贸易伙伴已发展到231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遍布全世界。由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拓展了国际合作新空间,而且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终极目标,使各国从合作中真正感受到平等相待、互利共赢。“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习主席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明确阐释了这一点。

这个朋友圈有“黏性”

开放带来进步,“一带一路”正因如此,舞台才越来越宽广。仅以今年北京论坛为例,与2017年首届相比,出席的外国领导人更多、覆盖地区也更广,不仅有首届参会的意大利、瑞士、希腊等国领导人,还有首次参会的奥地利、阿塞拜疆、埃及等14国领导人,证明这个朋友圈不光有亲和力,更有感召力。

因为参与“一带一路”,有的国家拥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和第一条高速铁路,有的国家拥有了自己的出海通道,有的国家建立起自主产业体系。巴布亚新几内亚是太平洋岛国地区首个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的国家。来华与会的巴新总理彼得·奥尼尔就表示,参与“一带一路”项目让巴新获得了资金及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拓宽了巴新商品的销售市场,不仅让巴新获益,也让整个南太平洋岛国地区获益。

2018年7月,在哈萨克斯坦举行的“全球丝绸之路国家城市市长论坛”上,出现了“魅力公关竞赛”,焦点是谁能成为“一带一路”里面中欧国际运输走廊的“锁钥之城”。格鲁吉亚阿纳克利亚市市长克捷万·博乔里什维利宣布,他们在建的黑海深水港年吞吐量是1亿吨,“这将带来欧亚最短的陆路—水上交通线,货物从印度运往欧洲才12天,深水港及周边将成为自贸区,将实行国际投资者喜欢的英国法律原则(包括商事仲裁法庭),我们有资格成为‘伟大丝路的主要物流运营商和中转站”。但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市的回击却非常激烈,该市代表尼古拉·克拉索夫斯基强调,这座城市的中心工作正是服务“一带一路”企业,“我们有五个运输物流中心、三个可快速通关的海关站和两个边境通道,成立自贸区,货物经陆路仅需15天便可从德国到达中国,比水路快一倍”。美国《洛杉矶时报》记者杰茜卡·迈耶斯形容,加入“一带一路”货物过境运输权的竞赛,已成为欧亚数以百计城市管理者的共同心愿。

不仅如此,中国把全球创新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范畴,突出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按照习主席在本届论坛上的表述,“我们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共同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中国将继续实施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同各方一道推进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四大举措。中国将积极实施创新人才交流项目,未来五年支持5000人次中外方创新人才开展交流、培训、合作研究,还将支持各国企业合作推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互联互通水平。

真正的魅力:“没有人会输”

“没有人是‘一带一路上的输家。”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亚太项目研究员凯利·布朗道出了真理,“北京论坛形成的共识是,别争论谁提出‘一带一路概念,那没有意义,让我们抓紧时间通过经贸、运输、投资等渠道联系起来,把传统上不和谐的‘大陆和海洋地缘政治谱写成一首完整的乐曲。”

理解这一点很容易。印度代表团已经缺席两届北京论坛,他们忧虑“一带一路”导致的“中国影响力”渗透南亚(那里被新德里视为“后院”),但瑞士信贷银行的报告显示,从2017年到2022年,受益于“一带一路”框架内投资的主要国家正是他们—840亿至1260亿美元,这还没有提及印中贸易同时在提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管印度乐意不乐意,它的南亚邻居们(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尼泊尔等)都纷纷走在它前面。“中国方案确实对这些国家有好处,(印度)为什么不参与进去呢?只有参与了,才有机会去塑造它、优化它,让它变得对大家都有好处。”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印度裔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考希克·巴苏如是说。

“不参与是最大的失策。”奥地利《标准报》记者阿德尔海德·韦尔夫尔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本国的转变。身为中立国和欧洲高度发达的国家,奥地利在“一带一路”大门外踯躅太久,“发达的奥地利金融业和物流业是按照所谓‘柏林进程(即欧盟在德国主导下参与成员国项目开发与融资)在东南欧工作,”维也纳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尤利娅·格吕布勒告诉韦尔夫尔,“(奥地利和欧盟)过高的招标门槛和并不适宜对象国的融资条件,迫使急需基础设施的东南欧国家转向中国,谁提供最优报价,谁就能得到合同。”站在东南欧国家的立场看,任何投资都是受欢迎的,特别是中国投资比奥地利等“老欧洲”国家投资更快更契合。保加利亚首都郊区的“圣索菲亚”高档购物园,是中资BDHL公司来实施,总投资7.5亿欧元,创造1850个就业岗位,罗马尼亚Rompetrol炼油厂多数股权为中国华信所购买;中国还给塞尔维亚科斯托拉茨热电联产电厂提供4.5亿欧元贷款。这些努力让昔日凋敝的产业和城市恢复了活力,尤其大大改善了东南欧各国间的互联互通。

随着库尔茨政府上台,奥地利选择主动进入“一带一路”框架,让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保险、物流以及能源等企业都能在东南欧市场与中国同行“联袂起舞”,成都至维也纳的中欧班列、深圳至维也纳直飞航线开通,以及奥地利南部物流中心建设等,奥地利凭借地处东西欧交界处的特殊区位优势,有望成为“一带一路”和欧亚互联互通建设上的重要节点。

《纽约时报》毫不客气地指出,哪怕对“一带一路”抱有浓重“酸葡萄”心理的美国也没有输。自2016年以来,通用电气公司因“一带一路”项目的“连带效应”获得了23亿美元的订单,还在争夺另外70亿美元。花旗银行、卡特彼勒公司和霍尼韦尔公司的情况也是如此。甚至忙于脱欧的英国,也竭力向“一带一路”参与国推销,强调伦敦有资格成为“一带一路”的金融中心,财政大臣菲利普·哈蒙德说,“这关乎数万亿美元,而伦敦是公认的资本动员中心”。

挫败对抗性国际政策

就中国自身而言,“一带一路”是当作战略实施的。中国外交学院国际安全研究中心秘书长凌胜利指出,所谓战略,是利用国家资源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的科学与艺术,而且戰略“重在执行”。目前,中国的重大战略困境之一是国家实力未能转化为相应的国际影响力,战略能力不足是一大原因,随着“一带一路”逐渐落地,中国的战略能力势必有所增强,有利于提升国际影响力。

澳大利亚拉特罗贝大学国际关系教授尼克·比斯利在伊斯兰堡看到,作为“一带一路”旗帜项目的中巴经济走廊,不光是中国为了把阿拉伯半岛的碳氢化合物输送到新疆,实际上,它也能改善巴基斯坦民生,更加繁荣发展的巴基斯坦能为中国产品提供更好的市场,也是更可靠的合作伙伴,更不可能成为宗教激进分子的摇篮。“中国周边国家的经济改善,会使这些国家的利益与北京的利益相一致,这是很清楚的道理。”

更重要的是,中国强大的内部资源动员力和执行力,令跨国合作中常见的“等别人走第一步”内耗现象大为减少。联合国气候变化前首席顾问郑来权亲眼看到,2014-2017年,在中国积极改善新疆交通基础设施,尤其提升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等口岸行动的带动下,哈萨克斯坦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热情越来越高。2017年,中哈贸易额达到105亿美元,同比增长32.6%,该国更成为中国与中亚、中东和外高加索贸易物流的枢纽,获得丰厚的过境服务收益,为此它在2017年主动升级了本国的里海港口,并建成连接中国和俄罗斯的高速公路干线,进一步提升陆上“丝路”的凝聚力。

当然,“一带一路”是巨大的系统工程,所需战略资源颇多。凌胜利提到,中国为“一带一路”提供的战略手段是多样的,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中国领导人已出访60余个沿线相关国家,不断进行政策沟通,还与超过60个国家就“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达成重要共识,签署谅解备忘录。中国积极同别国进行金融合作,包括共同设立亚投行、丝路基金,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觉得,在现有世界秩序出现颓势的环境下,人类亟需积极和长期的发展观。中国提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不是建立在抽象的推理上,而是建立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新主张会继续发展和完善,因为它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扩大,我们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看到它在国际舞台上的落实成果。但‘一带一路提供的路径是不容置疑的”。

站在某些崇尚旧式“零和博弈”的国家角度看,“一带一路”确实让他们伤脑筋,各地区迫切需要基础设施投资,而中国拥有资本、经验和推动这个计划的能力,这个倡议肯定会增加中国的相对实力(特别是“软实力”)。作为地缘政治和经济相结合的倡议,它足以挫败西方古典的对抗性国际政策手段。

塔夫罗夫斯基引述《论语》的名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两千五百年前的中国哲人依然给今天的世界提供正确的思路”。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国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