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那些真实的往事
2019-08-06常莫
常莫
齐鲁大地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若在齐鲁大地上择文化发扬传承的代表之地,沂蒙山必名列前茅:这里有中国最早的军事防御工程——齐长城;有中国最早的祭山文化——蒙山祭祀;这里是中国全真道教华山派的发源地;这里养育了众多名留青史的人,如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
对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来说,沂蒙不仅是“山”,更是文化的“催化剂”,甚至有人说:如果缺少了沂蒙山,中国文明的发展可能非如今之样。
“中国长城之父”横亘齐鲁大地上的巨龙
中国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孟姜女哭长城”以一种悲壮的方式歌颂了爱情。然而,很多人都误以为孟姜女哭的是秦长城,但事实上,孟姜女所哭应为齐长城。据历史记载:距秦长城的修建还有几百年时间的齐鲁大地上,一项举全国之力的浩大工程——修建齐长城,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蒙山的主峰龟蒙顶海拔1156米,这里常常出现壮丽的云海景象。夕阳西下,茫茫云海与落日的余晖交相辉映,犹如仙境。
齐长城的修建始于春秋齐桓公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历时170多年。这是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因此也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齐长城初称“巨防”“防门”,防,在古时有三重含义:準备;守卫、边防;河堤防水。而齐长城修建起因就是防水,随着诸侯国之间战争加剧,“巨防”从防水演变成御敌的军事工程。当时的齐国与鲁国以泰沂山脉相隔,经济实力强大的齐国便利用天然地理优势,在与鲁国的边境线上修建起了一条长达641公里的长城,从今济南开始,自西向东途径泰安、莱芜、淄博、潍坊、临沂、日照,最终在青岛入海,范围遍布8个市17个县区,犹如一条横亘于齐鲁大地的巨龙。
齐长城有很长一段位于沂蒙山区,在淄博境内的劈山,就有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齐长城遗址。长城沿劈山山顶而建,当年的关门、垛口清晰可见……在这段长城防线不远处还建有兵营,兵营房屋早已化为瓦砾,但曾经用来储存天然降水的石砌水窖仍然有迹可循。站在劈山顶,望山脉绵延、云雾蒸腾,触摸时光婆娑过的残墙败石,当年齐兵在这深山之中,誓用生命保卫祖国的军营生活似乎近在眼前。
沂蒙山历史上属于东夷文明,是古青州海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一直为文人骚客、帝王将相所瞩目,留下了诸多足迹和故事供人寻觅。
从淄博继续往东,在潍坊临朐县大关镇和临沂市蕲水县的交界处,屹立着齐长城最古老、最险要的关隘——穆陵关。穆陵关东西长50米,南北宽40米,中间关楼为二层三拱门的砖石结构建筑,宏伟异常,明代礼部右侍郎薛宣曾写诗赞其气势:“万山绝顶穆陵关,一上山楼五月寒。”
在穆陵关附近,有一座常将军庙。关于常将军,当地人都会讲一段故事:常将军是当地齐长城修建负责人,他告诉民工根据其行走的路线修建长城,然而当常将军回家探望时却忘记告诉民工,民工就跟着他把长城修到了他家,形成了齐长城的复线——第二道长城。常将军因渎职被砍了头,但意外的是,楚军北上攻破了第一道长城,却被第二道长城拦住了。因此,齐王下令修庙纪念这位将军。传说故事常有虚构成分,事实上,在齐长城沿线多有复线,据考证,此为齐国纵深战略而精心建造,并非民间谣传的“误修”。
经过600多公里的路程,齐长城在青岛市黄岛区于家河村入海,至此将保卫齐国的任务交给了海上防线。自秦统一全国,北修长城防御匈奴后,齐长城就逐渐落寂颓败下来。历史已经远去,然而今人仍能在那些断壁残垣中,寻觅到众多或喜或忧、或成王或败寇的故事……
蒙山:中国祭山文化发祥地沂山:16位帝王封禅祭祀
在古时,中国人重堪舆风水之术,而大山名川则多会与风水产生联系。有考证称,《易经》六十四卦中的“蒙卦”就得益于蒙山。道书《灵宝经》《岳渎洞天图》也有相关记载:“东蒙,靖庐福地,东浮云气口接于蓬莱,西根连于三宫空洞之天,南隶衡岳为佐命,北重艮坎为蒙卦,中有靖庐仙宫,神仙僚佐万众,主校罪福生死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