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生认知特点,实现非连续性文本有效命题
2019-08-06陈碧芸
陈碧芸
非连续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基本是由数据表格、图解文字、调查报告、凭证单、产品介绍、使用说明书、保修单据、地图、广告、公告、目录、索引等组成。当前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研究较为丰富,但对于如何评价显得有些不足。笔者基于小学生认知特点,对面向非连续性文本的命题策略进行了研究,有了一些收获,在此与同行们分享。
一、面向学生文本说明能力的命题策略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学生基于文本的说明能力。就算是非连续性阅读内容只局限于文字材料,还有表格材料、图像材料等等,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学生的解读、说明能力。因此,在非连续性文本的命题过程中,最重要的原则以及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培养学生的文本说明能力。
所谓文本说明能力,就是对所阅读的非连续性文本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进而形成认识的能力。命题策略的研究过程中,确定这一能力为命题的根本,与非连续性文本主要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目的相吻合。
比如说,我们曾经命制了这样一道题目:请看下面这幅图,通过比较,你能有什么发现?你又想对他人说些什么?
这是一个与环保题材相关的非连续性文本,其中有图有文,当然也有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看图感受(这是一种直觉性的感受)与将要形成的认识之间,形成一个认知上的联系。这是对小学生认知特点的尊重。小学生擅长形象思维,因此基于非连续性文本进行命题,应当尽可能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文字可以简洁一些,这样学生在同时加工文字和图片的时候,更容易形成联系。事实上本题中,学生要关心并比较的是绳子的长短,应当想到的是水位的下降,进一步想到的是环保。而这里面的每一次飞跃,都是小学生思维上的飞跃,都是小学生认知特点的体现。而本题最终考查的是学生的说明能力。只有能够说清楚三个图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够清晰地表达出环保思想的时候,才是学生的说明能力到位的时候。
二、面向学生文本阅读模式的命题策略
教师在考查学生文本说明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另一个重点,那就是小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过程中的阅读模式问题,这也应当是命题策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上面那道题目当中,根据笔者的研究,学生第一眼看到三幅图时,好多学生认为三幅图是一样的(这本身也是小学生观察能力的一种特征)。这个时候学生自然产生的问题是:老师怎么可能给我三幅一样的图呢?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之下,“比较”的思维就自然出现了。可以肯定地讲,就是比较思维的出现,使得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要做”成为可能;进一步通过比较,他们就发现了三幅图的不同。这个时候,学生思维中出现的问题自然是:这三幅图中绳子长度的不同说明了什么呢?实际上,这个时候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一下子得到答案,因此小組合作的方式,是此时学生答题的最好方式(考试时除外)。通过合作,可以形成共识:绳子长了,说明水位下降了,说明饮用水少了,也就说明环保问题大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后面的会做也就有了可能。
从这个角度,我们研究小学生的阅读模式,可以发现在命题的时候,需要遵循的基本策略是:所命制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一定不能有太多的阅读环节,最多只能是上面三个环节。这样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才能切实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非连续性文本命题策略研究的反思
在非连续性文本命题策略的研究过程中,笔者注意到,每个学校的学生都有相应的特点,也都存在一定的共性。从这个角度出发,将非连续性文本命题定位在校本研究的层面,就可以开发一个校本题库。事实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此也有要求,其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而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相对比较缺乏,那我们就可以根据各个年段的学情和实际需要,开发“非连续性文本”校本题库。但有一点需要确认的是,开发非连续性文本命题的校本题库,一定不能做成非连续性文本题目的“集中营”,一定要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特点、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认真选题,认真命题,确保这些题目在使用的时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建立起来的校本题库才具有意义。
总之,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评价的题目命制,要以对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把握为基础,这样才能保证适切性。至于如何把握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笔者的经验是:观察小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题目解答过程中的表现,只要思维不出现大的障碍,这样的试题往往就是合适的。
作者简介: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店口镇第二中心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