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萨不尔·沃尔夫假说的汉英空问方位表达对比研究
2019-08-06王夏
王夏
摘要:空间概念是人类最初认识外部世界的基础,英汉语言中很多的非空间概念表达都是由空间概念通过隐喻转换而来的,这体现了空间方位范畴在人类认知中的基础性。基于萨丕爾·沃尔夫假说理论,本文主要以汉英方位介词“上”为例,借助英国国家语料库(BNC)和现代汉语语料库(CCL)探索汉英空间方位表达的不同,从而进一步探究汉英语言表达的不同与中西方人们之间不同的认知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
关键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汉英方位介词;语言;思维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78-02
1、引言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将客观的现实世界不断物质化的过程,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为我们证明空间概念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基础,由空间概念引申出来的时间概念也从侧面反映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人类对空间的感知有共通性,但是由于中西方的生活环境、体验客观世界、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不同,所以对空间方位介词的表达也不尽相同。本文侧重对汉语空间方位语义范畴表达手段的描写和解释,以汉英空间方位介词“上”为例,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示和语义特征分析,借助CCL和BNC语料库,揭示汉英两种语言表达的特色和各白思维方式的不同。
2、文献综述
十九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发表了《论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的发展的影响》一书,把语言学的研究从语法、语义、语音的角度转向了语言与民族精神关系的研究之中。后来美国人类学家Benjamin Lee Whorf通过对美洲印第安部落霍皮人语言时间概念的研究,发现霍皮语在表示“时”和“体”这两种语法意义时,依靠的是该语言中的隐形范畴和显性范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从而提出了语言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的说法。后来,该理论被发展成语言决定论的强势假说。到了八十年代,该假说逐渐演变成了语言相对论,即认为语言对思维的影响是相对的。到目前为止,此观点也被广泛接受。基于此,本文拟借助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示和语义特征分析等概念进行分析。
“空间”是人类在体验认识世界上各种事物、事件和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西方语言学家便开始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对英语的空间介词进行了研究。如John Taylor(1989)将“over”作为个案进行了论述;Lakoff (1987)归纳了“over”所能体现的最主要的几个图示,并提出不同的意象图示凸显的是不同的射体(trajector)、界标(TR Landmark)和路径(path)。后来,Taylor (1989)又将over能够表达的主要意义归纳为四个不同的义丛等,逐步扩大了研究范围。
汉语空间方位介词的研究在国内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林晓恒首先给方位词下了定义。他认为方位词是一类以方位语义特征聚合并用来表达空间关系的专职词语,它根据语义特征聚类,语义层次也不同。关于现代汉语方位词的词性,蓝纯(1999)对取自语料库的真实语料选取个表示“上”和个表示“下”的例句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付宁(2011)在《语法化视角下的现代汉语研究综述》从多角度考察了方位词的词性划分,同时分析了方位词实词虚化的过程等。
前人的研究从宏观和微观层而都带给了人们一定的启示,包括对空间介词的认知性研究以及对其语义方面的解释,但是纵观目前对空间介词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对比性的直观研究。因此,本论文打算以空间方位介词为基础,对比中英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之间的异和同,从而揭示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
3.汉英空间方位介词对比研究
3.1汉英语言中有关方位介词“上”的研究
本章将以汉英空间方位介词“上”的不同表达为例,结合具体的词典和语料库中的例句,对方何介词“上”所涉及的空间意象图示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归纳出不同的语言背后所揭示出的认知和思维差异。
前人对汉语空间方位介词的研究主要将空间方位关系分为静态的空间意象图式和动态的空间意象图式,本文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对汉语“上”表示方位的空间介词进行考察,既包含空间方位关系,也包含空间运动关系。在汉语中,方位词是一个小类,从属于名词的范畴。《词源》(修订本)中的“上”字共列了11个义项,例如,高处,上面,上等,在先,在前,指天,在上者,君主,献上,向前等。Carlson (2003)指出:空间关系是通过描述一个物体与第二个物体的相对位置来表示第一个物体的位置。空间方位范畴涉及的语义要素除了最基本的方向、位置、处所、位移外,还包括形状、而积、距离等相关因素。通过检索英国国家语料库(BNC)和现代汉语语料库(CCL),我们发现在汉英语料中均有类似的体现。如“上”字最基本的意义是表示“高处”,其他的拓展意义都由此展开。如以下例句。
(1)图片在桌子上。
(2)墙上有画。
(3)天花板上吊着灯。
在以上的例子中,目标物分别为图片、画和灯,它们分别和参照物桌子、墙和天花板相接触。但是在以上例句中,“上”不仅可以表示[+以平而为基准的],在现代汉语语料库中,通过检索“桌上”一词,共获得9438条有效例句;通过检索“墙上”一词,共获得7252条有效例句;通过检索“天花板上”一词,共获得383条有效例句。由此可见,“上”还可以表示[+位置在高处],[+接触]。这三种位置关系,是“上”作为方位词最基本的含义,其他的引申义均基于基本意义的延伸,如表示上等,在先,前进的意思。如以下例句。
(3)《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4)经过上面简要的分析,我们可以对什么是教育进行简要地说明了。
(5)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
在以上例句中,“上所施”、“经过上面简要的分析”和“怎么上得去”就分别表示对长辈的尊称,总结前文所讲的话,以及表示动词意义上的“前进”。通过搜索现代汉语语料库得到的前500条语料进行分析,也可以证明方位介词“上”所包含的基本含义。
在英语中,用来表示“上”的方位词有“on,above,over,up”等,在本文中,我们主要针对介词“on”和“above”进行分析,通过检索英国国家语料库(BNC)得到有关英语介词“on”和“above”的具体例句进行分析。“on”表示方位词“在之上”的意思时,通常表示和物体的接触或附着;和其他的动词搭配,构成“穿上”、“进行”、“以某种方式”;和表示日期的名词搭配,表示“在具体的某一天”等。如以下例句中。
It will on a Friday aftemoon
Well. she's having a new one put on
Just get on with it
He went on painfully
在有关“on”的以上例句中,“on a Friday afternoon”表示具体的时间,“put on”表示“穿上”,“go on”表示“进行”。对其他有关“on”的例句进行分析也可以得出相似的规律。
在BNC中对“above”进行检索,可以得出24729条有效例句。通过对“above”一词的分析,可以得出其基本的意思是“位于高处的、不垂直”,以及其延伸意思总结之前的观点。如例句,“Go along the corridors and abovethese.”和“In the ways argued above.”分别阐释了“above”作为空间介词的基本含义以及其延展意义。
3.2汉英方位介词表达的异同
总体而言,尽管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和环境存在差异,但是在基本的空间方位介词的认知上仍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如以“up”为代表的空间方位介词,都表示最基本的“上”方位的含义,这正是基于人们基本认知的共性,即“上”的空间义及由此延伸出的意象图示具有一致性。不同的是汉语的“上”的引申含义更为丰富,及由人体认知表示垂直方向高低来表达数量、辈分、权势、品质等丰富的含义。而在英文的表达中,“on”和“above”大部分用来表达基本意义,其延伸意义远不如中文丰富。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来看,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中西方语言在介词使用上的差异性不仅与各自的思维方式有关,也与其各自的语言系统属性相关。汉语属于孤立语,一般缺乏形态变化,其语言的象似性和语义含义比较丰富。相比较而言,英语属于屈折语,其形态变化比较多样,语言的规约性程度比较高,因此其语义特征没有那么丰富。
4.总结
本文基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中的语言相对性理论和认知语言学中有关语义特征和图式的相关知识,以汉英方位介词“上”和对应的英文表达为例,探索了汉英方位介词表达的不同。研究表明,汉语的空间方位介词的延伸意义远比英语更为丰富,这与各自的语言系统和语言使用者的认知策略、思维角度等非语言本体因素存在一定的关系。“语言相对论”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即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而不是绝对的。另外,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方位词讨论的不够充分等,希望未来有更多的研究可以弥补上述的不足,从而为语言教学和对外汉语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与指导。
参考文献:
[1]Lakoff, George.(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Taylor, John R. (1989).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in Linguistic Theor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3]付寧“语法化视角下的汉语方位词研究综述”[J].泰山学院学报,2011(7):50-54
[4]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