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意向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2019-08-06李颖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7期
关键词:老人与海英美文学作品

李颖

摘要:文学作品是对作者文化背景的综合反映,其中对于文化意向的分析是对于文学作品理解的有效路径。与之相同,在文学作品中引入文化意向的应用也可以增加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及内涵深度。本文以《老人与海》为例探究文化意向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相关作品,也希望能够在文学创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意向;英美;文学作品;《老人与海》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54-01

任何文学作品都无法脱离文化所存在,即使是超现实的科幻等文学作品也会存在现实文化的影响。然而,在阅读不同文学作品中,读者体会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也是欣赏作品“美”的一种方式。中国与欧美间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从而使得理解欧美文化意向对于我国读者与学者更为重要。

一、文化背景与文化意向

在文学作品中往往体现出两种文化背景,一种是基于作者生活环境与成长经历的现实文化背景;另一种则是针对文学作品本身所创作的文化环境。即使是在文学作品中的架空环境也无法脱离作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影响。在欧美文学中更多的文化背景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完成了在作品中的构建与生活。

而所谓的文化意向则主要是指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方式。众所周知,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故事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区别于科研类文章,其很难通过整段的描述来对文化进行刻画。更多时是通过环境的描写、剧情的推进、人物的行为等来对具体的文化内涵进行表征。在此种环境下,对于文化本身的描写能够更好地与文学作品相结合,从而形成更好的表达效果。然而,文化意向的应用也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其将文化内涵隐含在具体的意向当中,使得读者更不容易发现。尤其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对于文化的理解将会更为的困难。此种跨文化不仅仅表现在地域层而,如中国读者对于欧美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理解;也包括了时间层面,如欧美现代读者理解上个世纪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等。

基于上述两个方面原因,文化意向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及其对于读者对文学作品中的理解至关重要。

二、文化意向的应用作用与方式

以《老人与海》为例,分析其在具体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向应用,并分析文化意向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作用。在具体的作品中,其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而:

通过文化意向达成对文化背景的刻画。文化意向的应用主旨是通过与文学作品相适应的方式对文化背景进行表达。在《老人与海》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底层人民的抗争精神,其文化背景则立足于欧洲工业革命前期的黑暗社会。而所通过自然灾害、海洋生物等作为意向的表达方式即反映出黑暗的“巨大”以及抗争的“艰难”,又在文学作品层面上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从而在浅表以及更为深层的文化底蕴上均有所贡献。

通过文化意向达成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文化的意向有助于对具体人物的刻画,文化是人物的一种基本属性,人物也是文化的一种天然载体。可以说文化意向成就了人物形象,人物形象自身也是文化意向的一种有效载体。在《老人与海》中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达到的对文化的反馈作用,如其中描写了老人84天没有不到鱼的绝望,与其年迈的身影向着大海前进的倔强形成了对比,从而刻画出一个永不言败的主角形象。相反,这一形象也深刻的反应了底层民众所处的欧洲文化,是一种深刻的社会现实。为此,在文化意向与人物形象相结合时能够使得二者均呈现出较为“丰满”的状态,进而形成邮箱的表达。

通过文化意向达成对海洋文学意蕴的提升。这里所提到的海洋文学意蕴主要是指包括了以海洋为主体场景等文学品类,其可以作为欧美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典型特征而存在。这不仅仅是欧美大部分发达国家均作为海洋型国家所存在,更由于其更多的故事线的展开是围绕着海洋来进行的。在此种表达范式中,作品中包括了人们对于海洋的独特情感,也可以深度的刻画由于海洋环境所带来的丰富文学意蕴。落实到《老人与海》作品中,其整体的作品均围绕着老人与海洋之间的互动来展开。海洋为老人提供了平台、提供了情境的冲突,从而在老人与海洋的抗争中反馈出独有的意蕴。此种意蕴也通过这一形象向文化层面进行传递。如果将老人看做欧美国家也同样如此。在这类地区中,整个国家的命运是与海洋的抗争息息相关的。如果没有哥伦布征服海洋,也不会有美洲大陆的“发现”,如果没有英国征服大海也不可能存在日不落帝国的繁荣。而所谓的征服只是人们在于自然环境抗争中的一时收获,正如老人出海打到鱼一样,此后漫长的无收获时间就是国家以及民族的苦难时期。

通过文化意向达成对情境的深化。所谓的情境主要是指主角在文学作品中的特质性属性,如阶级、思想等。在《老人与海》中所表达的阶级是典型的欧洲底层社会,其为了温饱每日在海上劳作,忍受工作带来的劳苦与风险。在思想上则通过了阶层反馈了社会底层对生活的态度,通过描绘社会底层与大自然的搏斗来体现精神力量的强大。在文学作品中老人作为地位极端的社会阶层,而暴风雨则可以作为社会顶级的大自然力量。通过此种情境对比达到反应底层人民愤慨、不公的思想内涵。

三、总结

本文以《老人与海》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文化意向的内涵,同时以作品为核心分析其文化意向在作品中的具体应用及其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后续读者阅读与理解相关作品提供助力,也能够为国内相关的文学创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妮.英美文学中的文化意向对比分析——以《鲁滨逊漂流记》和《老人与海》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07):31-32.

[2]滕梅,焦艳.转型期文学译介的文化选择意向和模式——《新小说》和《譯林》的个案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01):87-91.

猜你喜欢

老人与海英美文学作品
《老人与海》(节选)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老人与海》给我带来的快乐
追求梦想,捍卫尊严——读《老人与海》有感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