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伊芙琳》中的“精神顿悟”及象征手法

2019-08-06张颢旋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7期
关键词:乔伊斯詹姆斯

张颢旋

摘要:“精神顿悟”手法作为意识流小说写作技巧的基础和早期探索,象征手法作为乔伊斯作品中的常用技巧,对我们研究意识流小说和解读乔伊斯写作特点都具有很深的意义。全文结合时代背景,着重分析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伊芙琳》中如何运用、体现“精神顿悟”手法以及象征手法,以起到准确表达作者情感,深化主题,获得艺术性效果的作用。

关键词:詹姆斯·乔伊斯;伊芙琳;精神顿悟;象征手法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 -17-128-02

引言:

詹姆斯·乔伊斯,二十世纪最伟大、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尽管大多数人对其巨著《尤利西斯》及《芬尼根的守灵夜》印象深刻,但《都柏林人》作为乔伊斯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并且是他最初对意识流及现代主义文学探索与尝试的成果,仍具有重大意义。全书由十五个故事组成,这些故事看似独立分离却又相关联。作者按照人生的四个阶段来描写形形色色的都柏林人和万花筒似的社会生活。[1]其目的在于通过展现都柏林人与社会的矛盾及冲突,表现爱尔兰在英国长期殖民统治下,整个国家“瘫痪”及“麻木”的社会氛围与状态。

《伊芙琳》作为全书的第四个故事,讲述一名爱尔兰少女在而对生活的巨大压力,沉重的家庭氛围时,原本选择与自己的男友弗兰克逃跑,但在经过一番极其痛苦的思想斗争之后最终选择妥协而留在故乡的故事。整篇小说主要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斗争描写,运用精神顿悟的写作手法,同时多方而运用象征手法来突出主题,使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对其祖国“现状”的讽刺及担忧。

一.“精神顿悟”手法

“顿悟”一词最初源于希腊语,属于宗教用语,在基督教中指“主显节”,字而意思是指“显现”或“为人所知”,实指耶稣曾三次向世人展现出“神性”。乔伊斯把这一宗教术语引入小说领域,他认为“顿悟是对某一事物本质的显现和领悟。[2]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已经展示出乔伊斯写作过程中对主人公心理活动变化和精神世界的着重关注及描绘。“精神顿悟”是整本小说中最突出的写作技巧。它是指通过偶然的事件和所处的意外环境使人对某事有了清醒认识,并从中悟出了人生的本质。[3]尽管这一技巧还不能称为成熟或是典型的意识流写作技巧,但这无疑为作者之后所创作的意识流小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可以说是作者对“意识流小说”的早期探索。

乔伊斯的“精神顿悟”手法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精神顿悟”通常与故事的情节和小说的进展密切相关;它不是一种出乎意料的感悟,而是由人物本身的经历逐渐引发的,在获得“精神顿悟”之前主人公往往有意或无意地经历了一个心理上的准备过程。[1]《伊芙琳》中,主人公在最后展现出的“顿悟”并不是无缘无故所发生的,而是经历了一系列对往昔经历的回想所致:从房前空地上的玩耍到房间中熟悉的物品;从辛苦的工作到对父亲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从与弗兰克的惬意时光到母亲去世的夜晚,这些回忆被她的纠结与迷茫所牵引,一个一个的蹦出,仿佛一节一节绳索被串起而后将她紧紧捆绑。这一过程,正是作者为人物的“精神顿悟”所安排的心理准备过程。当她挣脱绳索的那一刻,也是顿悟的一刻。

第二,“精神顿悟”通常发生在人物心理变化的关键时刻,同时代表了小说的真正高潮。它是一种由作者精心策划、有意安排的艺术手法。“精神顿悟”作为小说的结尾不仅恰到好处,而且寓意深刻,耐人寻味。[1]《伊芙琳》中存在两处“精神顿悟”,一处是在她回忆起给母亲许下的承诺而后又突然想起母亲一生悲惨的命运后——“她蓦然惊恐地站了起来。逃!她必须逃走!弗兰克会救她。”[4]从前面大部分沉静平稳的描写及回忆,到此处情绪的突然激动,十分明显地表现出主人公在一系列心理斗争之后的顿悟。而第二处“精神顿悟”则是文章的最后——“不!不!不!这不可能。她双手疯狂地抓着铁栏。在汪洋之中,她发出一阵痛苦的叫喊。”[4]虽然《都柏林人》中的“精神顿悟”往往发生在小说结尾,但不得不说《伊芙琳》中人物的两次心理转变都将小说情节引向高潮。在读者读到第一处“顿悟”时也许会认为这就是小说的结尾,但又会好奇后续的发展如何,这也体现出乔伊斯写作技巧的运用很好地吸引了读者,给读者心中带来起伏与波澜。而第二处“顿悟”与第一处完全相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从侧而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正是因为爱尔兰的长期“瘫痪”,使得爱尔兰人民也处于精神瘫痪的麻木状态之下,从而造成伊芙琳而对抉择时的妥协与胆怯。尽管我们无法断定伊芙琳离开家乡后是否会有真正的“新生活”,无法断定她的离开是否是真正的“逃离”,但也可以看出其意志与思想被残酷冷漠的社会所束缚,以屈服告终。因此,两次精神顿悟形成反转又相互呼应,更加鲜明的突出主题。

第三,“精神顿悟”往往需要“客观对应物”的刺激与配合,即通过某种情境或某些事物来唤起人物的情感,使其茅塞顿开。因此,它不仅是人物个人的一种狭隘的自我认识,而且还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1]既然提到全文有两次“精神顿悟”,那么便可以看到:第一次“顿悟”的发生就是由于对母亲的回忆所产生,母亲的生活,母亲的话,对母亲做出的承诺使人物产生顿悟;第二次“顿悟”是由外部环境与氛围所造成,在码头上,伊芙琳淹没于人群中,耳边萦绕着汽笛声与海浪翻滚的响声,她感觉自己就要被淹没于汪洋之中,她觉得一切都流露出悲伤,她被这些场景与事物所影响,最终做出选择。在以上多种“客观对应物”的刺激与配合下,使人物产生精神上的顿悟。

二.象征手法

象征是指借助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情感或者概念,换句话说“象征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阐释,艺术家可以围绕象征组织材料,也可以使象征意象盡可能地融入情节。”[5]从《伊芙琳》来看,乔伊斯完美地将象征意义融入故事情节中,让读者一时无法辨认,但仔细品读,就可以发现文中处处存在“象征”。

小说一开始就着手于“窗”这一物体,而主人公后续所有的回忆与思想活动都在窗边发生。小说在前后两次写到“她坐在窗前,凝视着夜幕笼罩住街道。她的头倚着窗帘,鼻孔里有一股沾满灰尘的印花布窗帘的气味。”[4]“窗”在这里象征着新的生活,她坐在窗前,象征着她有机会逃离;然而,“沾满灰尘的窗帘”却象征着如今枯燥麻木的生活。坐在窗前,她本可以站起来,看向窗外,仿佛对新生活的向往一般,但她却十分疲惫,仅仅倚着窗帘,随后又将视线转向房间四周。她的疲惫暗示着她对这一抉择的担忧,对做出选择的恐惧与无力感,而她看向房间暗示着她内心的动摇,这是否也是作者关于结尾的暗示?

小说中另一处典型的象征手法运用是结尾处的“海”——“全世界的海洋在她的心中翻腾激荡。他把她拖进了汪洋之中:他会把她淹死的。她用双手紧紧地抓住了铁栏。”[4]伊芙琳从前的生活单调简单,她的视野也仅仅局限在所居住的环境中,是弗兰克给他讲述的许多新奇有趣的故事吸引了她,是她想起母亲可怜的一生从而激发出短暂的觉醒。可是当她真的站在通往新生活的港口时,她退缩了,懦弱了,她好像无法承受这样的新生活,所以当她看到海时,内心也许充满对“新生活”的种种怀疑。而这大片汪洋正象征会将她吞没的“新世界”,她所想的生活本应如同海浪一般富有生机,奔腾不息,但此刻却恰恰相反。“她双手疯狂地抓着铁栏”,[4]这里的“铁栏”也象征着固有的生活及陈旧的思想观念,这些就犹如“铁栏”挡住她走向外面的世界,由此体现出原来生活的种种对人物的影响之深,以至于成为她而对“汪洋”时的依靠,犹如一根救命稻草。

进一步来看,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不仅与伊芙琳个人相关,还与作者想要在整篇小说中传达的主题相关。“沾满灰尘的窗帘”不仅象征着伊芙琳所处的生活环境,又象征着整个爱尔兰人所处的困境,象征着他们对现状的无动于衷和深深的无力感,作者特意强调“灰尘”,“灰尘”不仅飘荡在现实生活中,也蒙蔽了都柏林人的视线,让他们看不清未来,因而难以做出明智的抉择。[6]“海”不仅是伊芙琳个人的“新生活”,还代表整个国家的希望,但同时也是整个国家所恐惧的。而就伊芙琳这个人物来说,她本身也象征着一部分企图挣脱束缚与枷锁的爱尔兰人,但所有的努力与挣扎最终被现实和整个社会“瘫痪”的氛围所打败。

整篇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被赋予象征意义的人物和事物,比如:仅在回忆中出现的母亲象征着时代背景下的大多数女性;神父发黄的照片和圣女的彩印画,暗示着宗教及教会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对人们精神的控制等等。乔伊斯以小见大,用普通人身上的故事影射出整个城市,用一座城市影射出整个国家,正如他在写给出版社的信中说到:“我的目的是写一部民族道德史,我选择都柏林为背景因为它是整个国家瘫痪的中心。”[7]

结语:

从以上分析来看,乔伊斯以现实世界为基础,展开对都柏林人行动上、精神上瘫痪的描写及讽刺,其中“精神顿悟”手法的运用以及对小说中的事物与人物赋予的多种“象征意义”,让一篇看似情节简单的小说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意义,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发挥出增强感染力和深化主题的作用,不仅让读者感受学习到作者对写作技巧的完美运用,也使读者充分领悟到乔伊斯对祖国深沉的爱,深切的担忧以及对所处时代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71,78,78,78.

[2]张艳.异曲同工之妙:评《阿拉比》与《布里爾小姐》中的顿悟技巧[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373-374+385.

[3]王晓燕.试析詹姆斯·乔伊斯的《伊芙琳》的写作技巧[J].长春大学报,2003(06).

[4](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M].王逢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37,38,33,38,38.

[5]戴从容.乔伊斯与形式[J].外国文学评论,2002(04).

[6]黄春燕.一沙一世界——从《伊芙琳》看乔伊斯的写作特点[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4.

[7]Golbarg Khorsand “Paths to ParalVsis SVmbolism andNarratology in James Joyce's‘Araby

and‘Eveline ”[J]. Epiphany: Journal of Transdisciplinary Studies. Vol.7. No. 2,(2014):92-104.

猜你喜欢

乔伊斯詹姆斯
一张废纸毁掉一条河
詹姆斯·李·拜尔斯:完美时刻
论维柯对乔伊斯小说诗学的影响
不给善良增加负担
詹姆斯12年来的2K能力值
谁是最好的詹姆斯终结者?
那些年,被詹姆斯隔扣的球员
勒布朗·詹姆斯 LEBRON JAMES扣将无双
乔伊斯·卡洛尔·奥茨作品综述
小詹姆斯和大仙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