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古诗词中的象似性理论

2019-08-06王琛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7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古诗词

王琛

摘要:20世纪认知语言学蓬勃而生,随着一种新的学科的兴起,人们不可避免的会将传统与新兴相结合。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与经验息息相关,而古诗词可以说是人类丰富经验和认知的一种传递,为此认知语言学为传统诗歌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其中象似性理论对此颇有贡献。

关键词:象似性理论;古诗词;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97-01

象似性理论最早由符号学家提出,源于索绪尔的任意性理论。后经过质疑、验证、探讨,由认知语言学家进一步推进了该理论的发展。象似性是指语言的能指(语言形式)和所指(语言内容)之间有一种特定联系,即二者之间存在理据性。

1.语音象似性

语音象似又称语音联觉、听觉象似性,指通过语音将文字与某事物相联系。在诗词中以叠音词的表现最为常见。

刘长卿《听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以“泠泠”之声描摹琴声,拟声词以其独有的生动性展现了琴声的清越澄明之感。

韩缜《凤箫吟》:“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此句中叠音词“重重”将游子漫漫路途尽显,加之“远水”、“孤云”更增离愁。

2.顺序象似性

顺序象似性指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利布列句子成分的次序。此原则在诗词中常表现为时间顺序。

杜甫《春宿左省》:“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此诗按照由暮至夜,再白夜至晓,白晓至明的时间渐进,展现了诗人春宿的情况,当值的忐忑、寝卧不安展漏无疑。

陈克《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此词描写春日白昼,从“墙”写到“院”,从“院”写到“中庭”,从“中庭”写到“台阶”,从“台阶”写到“烘帘”,由外到内的写作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从“绿芜”、“青苔”、“芭蕉”到“蝴蝶”、“烘帘”,从静态到动态符合事物的逻辑顺序。

3.数量象似性

数量象似性意味着语言表达与概念数量一致,即表述的意义越重要、信息量越大,所使用的语言符号数目越丰富。在古诗词中多用修辞方式表现,重复、排比等较为常见。

柳中庸《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岁岁”、“朝朝”两个叠词写出了将士们戍守战地时间之长、战争爆发之频繁。有韵律感的同时也表现了思乡情切。

陆游《钗头凤》:“……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此词中上下两片各用三字重复,极强的节奏感暗含着无尽的悲情,未有情却情深,未有泪却带泪。

4.对称象似性

对称象似性意味着具有平行关系的同等重要的概念信息在语言表达中是对称的。平行、排比等手法在诗词中多体现此原则。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薛帷。”“泉壑”对“云霞”,“茅茨”对“薛帷”,一个“带”,一个“生”以对称性的手法将书斋周围的环境渲染得静美幽深,让诗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

吴文英《祝英台近·除夜立春>:“剪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词人客居他乡,正值除夕又逢立春,不免有些感怀。开头三句刻写迎接立春的情景,“剪”与“裁”对应,“红”与“绿”对应,“情”与“意”对应,裁红花,剪绿叶,插在头上来迎春,思景念乡,一股愁情缓缓流淌。

5.标记象似性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标记象似于附加意义,即通常所说的话中有话。具有标记性的词句需要跨越常规意义进行解析。在诗词中以反问句、拟人、讽刺、幽默手法为常用。

韦应物《长安遇冯著》:“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诗人在长安遇友人冯著时,正值友人仕途不顺。“采山因买斧”一句用幽默的口吻来冲淡友人心中的不愉,下文顺其自然的转为勉励,表达深切的理解与同情。

欧阳修《青玉案》:“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此标志性句子为反问句,虽是问在长安买花比不上家乡桃李,实则借此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非对称象似性

非对称象似性在认知上指信息的出现位置存在凸显性,关键信息置于话题处,其他次要信息居于说明的位置上。数字长短不一、格式错落有致的词可以很好地反映这一原则。

程垓《水龙吟》:“算好春长在,好花长见,原只是、人憔悴。”此处四句长短不一,次要信息置于前两句意为美好春天一直都存在,好花也常开常见,最后三字点出关键“人憔悴”,美景常在,人却憔悴,抒写了伤逝感时之情。

袁去华《瑞鹤仙》:“无语。邮亭深静,下马还寻,旧曾题处。无聊倦旅,伤离恨,最愁苦。”作者重游旧地,寻访恋人未果,词的上阙通过描写萧瑟的景物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而下阙开头“无语”二字直接点出自己的无奈,“伤离恨、最愁苦”更是毫不掩饰表达出自己的凄惶。

古人或欣喜或愁苦或悲痛都喜欢用寥寥几字的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有时淳朴平实有时隽永含蓄有时清新雅致有时雄浑壮丽,以浓缩精炼的字句表达深切的含义。诗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象似性理论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段,其形式和内容之间的有據可依也为古诗词增强了解释力。如此一来,古诗词兼具形式美、音律美和意境美。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蘅塘退士等选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

[2]蓝纯.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解读唐诗宋词[J].外国语文,2011(2)

[3]廖衍玲.古诗词的象似性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10)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教学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同携手,走进古诗词
建设“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实践策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