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艺术形象

2019-08-06李堂堂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7期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

李堂堂

摘要: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智慧超群,无疑是真正的主角,但很多人只是把诸葛亮当成足智多谋的军师,“举世无双”的全才,忽视了其本身具有的艺术个性。诸葛亮作为两朝臣子,一直对蜀汉忠心耿耿,但也有人说他是“愚忠”。这历来也被众多读者所争议。同时,刘备与诸葛亮之间近乎完美的君臣关系,真正诠释了什么是“君君臣臣”,历来为封建统治者所称颂,这也是本论文所要研究的主题之一。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愚忠”;君臣关系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74-02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最深入人心、影响最深远得一个,他贯穿全书,是维系全书的不朽灵魂。作者满怀激情,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将诸葛亮塑造为一个睿智、充满理想色彩和艺术魅力的艺术形象。诸葛亮在蜀国以一己之力,独木擎天。对上辅佐刘禅,呕心沥血;对下整顿吏治,为蜀汉培养了大批人才;对内团结蜀地民众,发展经济;对外连结东吴,厉兵秣马,伺机北伐。其无疑是忠臣的代表,人臣的楷模,为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所称道。

一、三顾茅庐,求贤与能

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年轻的诸葛亮,开始了他们的合作。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具备了明君的特点,诸葛亮具备了贤相的品质,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于是被公认为“理想中的封建君臣关系”。刘备“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了天下局势,为刘备拟定了“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先夺荆州,再取益州,据有安身之处;第二步,对外连结孙权,对内专修政治,等时机成熟,兵分两路,出师北伐:一路夺取东汉首都洛阳;一路夺取长安和关中;两路夹攻,一统天下。诸葛亮的一席话,使穷途末路的刘备茅塞顿开,看到了通向光明的康庄大道。

此时的诸葛亮虽然身处乡野之中,但才华横溢的他不甘人后,早已蓄势待发。诸葛亮就像一匹千里马,正在等待自己的伯乐,他需要一位胸怀远大的济世之主,对自己委以重任,让自己有机会立下不朽功勋。刘备诸葛亮二人彼此欣赏,相见恨晚,自然能携手并进。诸葛亮出山后,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初露锋芒,神机妙算非常人所及,这不仅使众大将拜服,巩固了自己在刘备心中的地位,还使自己在刘氏的统治集团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在赤壁之战中,刘备和诸葛亮二人的君臣关系经历了重重考验。刘备当时败走汉津口,腹背受敌,正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诸葛亮审时度势,前往江东游说,以期使孙刘结盟,抵抗曹操。诸葛亮先是舌战群儒,分析了当时天下局势,将自己的才干发挥至极致。从诸葛亮到江东游说,再到其返回刘备身边,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刘备只能在江夏焦急地等待结果。两人身处异地,虽有约在先,但人心叵测。刘备此时孤立无依,这正是诸葛亮脱离刘备、投奔孙权的好机会,背蜀投吴并非绝无可能。此时,一败涂地的刘备,在无比失落的情况下,他也不是没有可能投降曹操,让诸葛亮独陷江东。但事实证明了,他们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彼此都沿着最初的计划,勇往直前。

二、蜀汉建立,位极人臣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此时,刘备已贵为天子,而诸葛亮也是位极人臣,但其君臣间的矛盾也开始凸显出来。东吴背信弁义,趁关羽麻痹大意与曹军鏖战之际,偷袭荆州,不仅极大地损害了蜀汉的军事实力,更使关羽成为刀下亡魂。在此危急时刻,刘备被仇恨冲昏头脑,为报关羽之仇,不顾蜀吴联盟,竭尽全力兴兵伐吴,张飞之死则更是坚定了他伐吴的决心。

诸葛亮深知,伐吴必然会破坏蜀吴的联盟,阻碍隆中决策的计划,兴复汉室的大业将会而临巨大困难。但诸葛亮再怎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刘备都不为所动,他被仇恨冲昏了头脑,丝毫不愿意考虑诸葛亮的正确建议,这时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感情出现了很大的裂痕。

之后,刘备率大军进攻孙权,蜀军孤军深入,求胜心切。在夷陵之战中,陆逊把握战机,火烧连营七百里,蜀军溃不成军,刘备在混乱之中,侥幸逃入白帝城。夷陵之战以蜀汉的惨败而告终,同时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从蜀汉方面来看,它大损国力,刘备本已失去荆州,现在又损兵折将,雪上加霜,蜀国短时间内统一全国已无可能。

三、内忧外患,白帝托孤

刘备临终,深知此时的蜀汉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间,唯有诸葛亮能力挽狂澜,延续自己的基业。在经过一番的深思熟虑之后,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并遗诏训诫后主刘禅:“卿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即位后,谨遵父亲遗命,对诸葛亮十分信任。在朝廷中,制定律法、任免官吏、判决案件和征税等几乎所有的事情,后主都交给诸葛亮处理。在诸葛亮的有生之年,刘禅虽早已长大成人,完全可以收回权力君临天下,却一直把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视诸葛亮如君如父,丝毫不干涉其治理国家。

诸葛亮治理蜀中,发展当地的经济,连结东吴,刘禅总是乐观其成,从不干预;诸葛亮整顿吏治,赏善罚恶,刘禅总是予以认可,从不反对。刘禅对诸葛亮从不疑心,从不担心其功高震主,允许其将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如此放手让辅政大臣行使职权,在整个封建时代实不多见。而诸葛亮对刘禅也是忠心耿耿,绝无二心。

四、忠心不二?一生“愚忠”?

一些人谈到诸葛亮的忠心时,每每贬之为“愚忠”,因为他们认为诸葛亮在皇帝而前毫无原则,毫无主见,这其实是很片而的看法。什么是“愚忠”?就是对国君个人盲目的崇拜,逆来顺受,因而是愚昧的“忠”。在封建专制社会里,最高统治者为了专制统治,总是不断地加强中央集权,鼓励愚忠,但愚忠并不代表忠心,只會麻痹人的思想,阻碍人的进步。

因此,反对愚忠,批判愚忠,是完全必要的。但我们看一下诸葛亮,他一直恪守辅佐刘禅的诺言。首次北伐前,诸葛亮上《出师表》叮嘱刘禅。在《三国演义》中刘禅听信流言,下诏让正在行军途中的诸葛亮班师。诸葛亮而见刘禅后,先是戳穿“朕久不见丞相之而,心甚思慕,故特诏回”的托词,指出必然是有奸邪小人,搬弄是非,妄言自己心存异志,大逆不道。接着不无愤慨地质问:“今若内有奸邪,臣安能讨贼乎?”对此,刘禅先是保持沉默,继而赶快认错:“朕因过听宦官之言,一时召回丞相。今日茅塞方开,悔之不及矣!”最后,诸葛亮严厉惩罚了挑拨离间的宦官,才继续回到军中。刘禅恭敬地听其处置,没有丝毫的不满。在这里,刘禅并没有居高临下,并没有以一个皇帝的身份去驾驭诸葛亮,而诸葛亮不仅保有自身的尊严,还对刘禅被身边小人迷惑表示了深深的遗憾,这些现象从根本上说明了诸葛亮绝非一个“愚忠”者。

五、且信且疑,千古名相

白帝托孤虽然使刘备、诸葛亮的君臣关系进一步上升到古今之楷模的地位,也使诸葛亮掌握了蜀国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刘备即使和诸葛亮经历了多年的风风雨雨,在大败之后,临终之际,他依然没有消解对诸葛亮的猜忌。

“君可白为成都之主”,此话暗藏玄机,《三国演义》的原话是:“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诸葛亮何至于这么慌?因为他知道,刘备在试探白己。他非常明白,刘备对自己还是存在着戒备之心,要是他在君臣的根本问题上有半点动摇的话,刘备很可能会在最后时刻解决自己,避免其日后成为蜀国的心腹大患。但事实证明,诸葛亮一身正气,忠心耿耿,绝无僭越之心。他忠于刘备、忠于蜀国,一心只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丝毫不考虑个人的荣辱与得失,苍天可鉴。

先主对诸葛亮之疑,作者在这里不能作太深的阐释,或许刘备与诸葛亮之间是一种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但很明显,在关键时刻诸葛亮都能以其伟大的人格和品质征服刘备,在刘备心中最终还是信任战胜了猜忌。最后,刘备在临终之前,将弱小的幼主和动荡的国家托付给他,也成就了这位智勇双全的“天下第一名相”。

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足智多谋,他知道先帝对他且信且疑,并非完全信任,但他从未计较个人得失,也不介意先帝薄情的一面。他在刘备死后继续重用刘备的托孤重臣,比如尚书令李严,因在诸葛亮北伐期间督办粮草不力,谎报军情,犯下大罪,诸葛亮只将李严贬为庶人,对于其子李丰,不仅不排斥还加以重用。在诸葛亮心中,先帝的“知遇之恩”没齿难忘,武侯不愧为古今忠志之士的表率,不愧为千古忠臣的代表。

随着刘禅年龄的增长,幼主与大权在握的重臣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即使幼主对自己的威胁毫无意识,但其身边的亲信也必会提醒他可能存在的变故。毫无疑问,诸葛亮军政大权集于一身,这必会弱化了后主的权威。在封建王朝,皇帝才是最高的统治者,刘禅作为天子的本质决定了他必然对此的不满。但实际上,刘禅非常爱戴诸葛亮。他幼年丧父,丞相不仅扮演着辅佐之臣的角色,更扮演着父亲的角色。诸葛亮不仅帮助刘禅稳定朝局,抵御外侵,更是他人生道路的启明星。刘禅虽然处于政治权力的中心,但他得以平安地度过童年全赖丞相的庇护。毫无疑问,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刘阿斗。

诸葛亮竭尽全力帮助后主解决所有的问题,长此以往,后主的治国才能没有得到良好的锻炼,其逐渐变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几乎对一切都漠不关心,一切全凭“相父”做主,对他过于依赖。因此在武侯逝世之后,后主难以独当一面,在强大的魏国而前,断送了自己的江山,汉室最终走向灭亡。

七、斯人已逝,精神不朽

诸葛亮一生都没有辜负两代君主的厚望,而他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在领兵抵抗魏军侵犯的过程中都战死绵竹,血染疆场,满门忠烈。诸葛亮的继承人姜维威信不够、资历尚浅,但因为后主爱戴诸葛亮,相信丞相的眼光,所以还是封姜维为大将军,希望他沿着丞相的足迹,北伐中原,兴复汉室。

姜维八次北伐,整整八次却一无所获,使蜀汉消失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姜维自己确实负有很大的责任。刘禅之所以支持姜维,是因为姜维是武侯事业的继承人。后主相信武侯、尊重武侯、爱戴武侯,此种情感延续到了姜维身上。刘禅对姜维寄寓厚望,他相信姜维一定可以完成武侯未了的愿望。《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描写,存在少数不合理之处,但只能算是白璧微瑕,这并不能影响诸葛亮在当时重要的历史地位,更不会影响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三国演义》塑造的数百个形象中,诸葛亮的形象仍然是全书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典型。千百年来,诸葛亮的品质与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文化的内涵之中,他无愧为忠臣的代表,人臣的楷模,他将永远启示和激励着后人。

参考文献:

[1]彭海云,李镁.《(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艺术形象新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10月

罗贯中.《三国演义》[M].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

[3]平玉霞.《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艺术形象》[J]河南农业,2009(03)

[4]徐静.《诸葛亮艺术形象内涵的丰富性分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學学报,2017(02).《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艺术形象》[J].河南农业2009年3月

[5]文汇.《诸葛亮的胸怀——诸葛亮艺术形象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09)

[6]董文雅.《论诸葛亮形象的演变》[D].渤海大学,2015(06)

[7]徐珊.《诸葛亮形象神化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4(05)

[8]李娜.《“香满春城梅不散”“诸葛孔明千载人”申凤梅“诸葛亮”艺术形象塑造评析[J].2017(07)

[9]熊梅.《诸葛亮的智化与定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猜你喜欢

三国演义诸葛亮
诸葛亮喂鸡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诸葛亮隆中决策
诸葛亮喂鸡求学
O2O 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