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游记》中狮驼岭妖魔形象的审丑解析

2019-08-06王相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7期
关键词:审美价值现实意义西游记

王相

摘要: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大多数妖魔的形象都是以丑陋、怪异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其中以狮驼岭妖魔为甚。“丑”作为一种具有否定性质的审美范畴,也具有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狮驼岭形象的丑之审美价值在于对比、陪衬美的价值以及通过形象的丑来达到喜剧性的效果,其美学意义在于对审美活动空间的拓展。从现实意义的角度看,对狮驼岭妖魔丑的形象的批判是对社会中黑暗面的揭露和抨击。

关键词:《西游记》;狮驼岭妖魔;丑;审美价值;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68-02

前言:

《西游记》是中国第一部以神魔为题材的浪漫主小说,作品塑造了一批形象怪异且异常丑陋的妖魔鬼怪,尤以狮驼岭妖魔为甚。本文旨在从美学原理中审丑的角度,分析《西游记》中狮驼岭妖魔的形象,探讨其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

一、狮驼岭妖魔形象“丑”的具体表现

《西游记》中狮驼岭妖魔,是外在面貌和内在心灵上“丑”的典型。小说第七十五回中狮驼岭三魔头的外貌之“丑”,作者做了非常细致的描绘。如青毛狮子怪:“凿牙锯齿,圆头方而。声吼若雷,眼光如电。仰鼻朝天,赤眉飘焰。”然后是对黄牙老象的描绘:“凤目金睛,黄牙粗腿。长鼻银毛,看头似尾。圆额皱眉,身躯磊磊。细声如窈窕佳人,玉面似牛头恶鬼。”对大鹏雕的形容则是:“金翅鲲头,星睛豹眼。”由此可見其丑陋。

其内在心灵上的“丑”则上升到社会生活中的“恶”和道德行为上的败坏,这种丑一般作为审美实践中被加以批判的对象。《西游记》中狮驼岭妖魔不仅吃人,而且杀尽了一国君臣和百姓,占地为王,使得狮驼国“先年原是天朝国,如今翻作虎狼城”。这是狮驼岭妖魔形象社会形态丑的直接体现。除此之外,这种“丑”还体现在另一方而——吃唐僧肉。这一行为和立场与行者一众人发生冲突与矛盾,这种对抗在审美意识中表现为崇高与丑陋的对立。通过与崇高这一审美范畴及其引发的美感的对比,愈显狮驼岭妖魔形象之丑恶。

二、狮驼岭妖魔形象“丑”的审美价值

丑作为一种具有否定性质的审美范畴,其审美价值是在“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辨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丑不仅是美的反衬、陪衬和烘托铺垫,而且是对美的丰富和拓展。这一分析可从以下三个方而展开:

(一)对比、陪衬美的价值

美丑作为对立而同时包含着作为矛盾统一体相互依存的关系,从积极的意义上把握美丑的这种对立依存关系,丑可以是背景,用来增强美的光辉。

在《西游记》中曾提到狮驼岭与狮驼国的恐怖丑恶景象,如人间炼狱一般,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是惊悚、恐惧以及厌恶。而当唐三藏师徒四人历经八十难抵达西天灵山佛祖脚下时,看见的景象则是:“冲天百尺,耸汉凌空。低头观落日,引手摘飞星、豁达窗轩吞宇宙,……紫芝仙果年年秀,丹风仪翔万感灵。”这便是将西天灵山的胜景与以狮驼岭、狮驼国为代表的妖怿居住地作对比,在审美意识中表现为优美与丑陋的对立,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反差,愈感狮驼岭之恐怖,愈觉灵山之优美。这是妖魔与佛祖在生活场景上的鲜明对比。

除了场景的美丑对比,妖魔与佛祖的外在形象也是云泥之别。小说中狮驼岭妖魔的外在形象丑陋且狞恶,而佛祖作为妖魔的对立而,在外形上与妖怿截然不同。作者描述金顶大仙的外貌时写道:“身披锦衣,宝阁瑶池常赴宴;手摇玉麈,丹台紫府每挥尘。肘悬仙箓,足踏履鞋。飘然真羽士,秀丽实奇哉。”佛祖的形象在狮驼岭妖魔丑陋的反衬下,增强了其美的效果,这便是狮驼岭妖魔形象的审美价值之一,即以丑衬美,在外表形式层面的体现。

(二)丰富、激活美的价值

《西游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神魔为题材的小说,其写“魔”的部分要远远多于“神”的部分,以狮驼岭妖魔为代表的丑恶妖怿形象占据了大量篇幅。从美学的角度上看,作者在丑这一形态上的刻画,对传统古典主义的美学规范产生了冲击和破坏。这种丑的形象给人带来惊悚、恐惧和厌恶的审美感受,同时它也给读者带来了新鲜感。从这一意义上看,狮驼岭妖魔形象的丑已经经过了艺术规范和艺术理想的浇灌和熔铸,转化为艺术美的组成部分,成为审美实践中需要加以辨证分析的对象。

(三)通过美丑的对比达到喜剧性的效果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狮驼岭妖魔的形象正式通过这样一种滑稽的形式,达到了喜剧性的效果。

《西游记》第七十五回中,行者与青毛狮子怿“斗经二十馀回,不见输赢”,行者便设计,“收了铁棒,迎将上去”,让青毛狮子怪“一口吞之”。结果后文中行者在青毛狮子怪肚中故意折腾,“抓住肝花打秋千,竖蜻蜓,翻跟头乱舞”,让青狮怪“疼痛难禁,倒在地下”。最后青狮怿只得求饶叫行者“外公”,并且答应孙大圣“抬一乘香藤儿轿”,把唐三藏“送过此山”。整个过程在读者看来,不仅毫无恐惧、惊悚之感,反而十分滑稽,引人发笑。狮驼岭妖魔的丑通过与行者这一美和崇高的对比,使矛盾得以调和,从而达到喜剧性的效果,给人带来快乐的审美感受,其审美价值也得以凸显。

三、狮驼岭妖魔形象“丑”的现实意义

《西游记》中的神魔世界虽然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但是却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其现实意义,可以从两个方而分析:

(一)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

在《西游记》中,狮驼国是一个遍地妖魔山精的国度,上至国家的统治者大鹏雕,下至城门看守,无一不作恶多端。而在大鹏雕到来以前,这里还是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作者通过这一描绘,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丑恶进行批判。时值佞臣当道,败坏朝纲,上至统治者,下至执柄小吏都沆瀣一气,统治者昏庸无能,臣子贪腐无度,使原本繁荣昌盛的国家衰落,社会动荡不安,这正是狮驼国的现实反映。

另一方面,作者还通过描绘狮驼岭妖魔的丑恶形象,揭露了那些危害庶民百姓的妖魔鬼怿往往跟神仙、佛祖和菩萨有关系。在《西游记》中,青毛狮子怪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黄牙老象是普贤菩萨的坐骑,而大鹏雕更是如来的亲眷。妖魔都是在神仙佛祖的庇护下作恶,即使伏法也免于责罚,作者正是通过对这种神魔关系的描写,讽刺封建社会中官官相护、统治阶级上下勾结,沆瀣气,并且怂恿爪牙帮凶肆意压迫剥削人民的社会状况。

(二)对敢于斗争的精神的颂扬

狮驼岭妖魔形象“丑”的现实意义,还表现在其被征服的过程中,对正义一方敢于斗争的精神的颂扬。在《西游记》中,唐三藏师徒四人,尤以行者孙悟空为主,便是正义一方的代表。行者对抗狮驼岭妖魔时,无畏无惧,虽时有失败,却依然坚持要救出被妖魔抓走的唐僧,这便是不怕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的体现。作者正是通过塑造这样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美猴工形象,颂扬当时现实社会中敢于同黑暗势力作斗争的人物的歌颂和赞扬。

结语:

本文以《西游记》中狮驼岭妖魔为例,探究分析其形象的丑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分析得出狮驼岭妖魔形象的丑的具体表现,其次分析这一形象的审美价值,最后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揭露出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虽仅以狮驼岭妖魔为例,但足以见微知著,从整体的角度把握《西游记》中以狮驼岭妖魔为代表的妖怪形象的美学内涵。

注释:

[1]潘知常.美学的边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美学原理编写组.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0

[3]林庚.西游记漫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4]华冈.美学论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审美价值现实意义西游记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