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杂文语境中的多维度“撕裂”

2019-08-06黄奕丹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7期
关键词:希望杂文鲁迅

摘要:鲁迅的杂文是探求鲁迅中国文化观的文本主战场。本文将立足于鲁迅的杂文语境,具体论析鲁迅在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渣滓泛起的时代背景下,艰难探索出的一条“鲁迅式撕裂”之路——“自我撕裂”“社会撕裂”“文化撕裂”,试图挖掘鲁迅对于被误读、被遮蔽、被利用的传统文化的真实文化心理,明确其对于传统文化足以禁得起撕裂,以及唯有在撕裂后方能显露出其本真样态的“不抱希望地去爱”的热切希望。

关键词:鲁迅;杂文;传统文化;“撕裂”;希望

作者简介:黄奕丹(1998.7-),女,汉,四川成都大邑县人,山西大学文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20-02

一、自我撕裂——直面与反思之始

(一)文化底色

鲁迅祖父较为“民主”的教育观——启蒙读物不必定要由《四书》《五经》始,《西游记》是可以先于儒家经典阅读的。这实则成为鲁迅不一味以儒家经典为尊,而能较为公正客观看待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奠定了鲁迅博通而兼有的传统文化观。“开蒙课本是历史读物《鉴略》。”[1]对于鲁迅建构中国文化的走向认知——“循代而下,至于卷末,必凄以有所觉”“萧条而止”[2]有着重要影响。

鲁迅早年所受的学堂教育乃是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据周建人回忆“启蒙老师是玉田老人”“是个秀才。”“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书。三味的意思,按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寿洙邻后来的解释是: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3]私塾教育与科举现状构成的文化环境对鲁迅一生的思想都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传统儒家思想在其文化视野及文化思维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鲁迅文化涉猎的范围极广,幼年便喜爱自然科学的鲁迅,对昆虫和植物的古书情有独钟。而后大量画谱、小说、野史、随笔等“杂书”的阅读乃至钞写,极大地拓宽了鲁迅的传统文化认知观,促使其明确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内涵,这成为鲁迅文化观中另‘抹不可忽视的底色。以最为纯粹的态度,全而浸润于丰富的传统文化,他感受过传统文化的本真样态与原有活力,面对伪质文化与凉薄世态的强烈冲击,直接成为其深切反思的促发点。

(二)自我反思

父亲生病,时常奔走于药铺和当铺间的鲁迅饱尝了冷眼与嘲笑,促使其开始思考“看客”群体的存在;怿异的药引,庸腐的大夫,更是坚定了鲁迅对于自然科学的追求;父亲临死之前,在“精通礼节”的衍太太的指示下,对父亲的声声呼唤,成为鲁迅最悔恨之處。少时经历观人世百态,成为鲁迅反思自我与文化的开端。反思之时,便是个人文化认知与整体文化的撕裂扯痛之时。

当鲁迅思想逐渐成熟,走上文学思考与批评之路时,反省精神贯穿始终。“我解剖白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而。”[4]“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5]便是鲁迅对于自我最残酷却深切的剖析。他将全我深深地纳入传统文化中,与其融为一体,而后一生都在奋力从传统文化中升拔,并非脱离,而是希冀以局中人深切的文化体遇,以旁观者清醒的文化思维来审视自我与传统文化,洗净污垢,还至其最清白的样态。在去除附着在传统文化上的糟粕时,亦拔除掉自己身上的“鬼气和毒气”,这便是觉醒与反抗的代价。步入“歧路”或者“十字路口”,即灭亡与新生的临界点时,鲁迅与传统文化一起承受着,感受着自我与文化撕扯所带来的痛裂感,以及痛裂感中所蕴含的原始文化生命力复燃的快感。

二、社会撕裂——与文化相关物战斗

普通民众之昏。“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6],麻木愚昧无知的中国“看客”群体,处于文化怪圈而不自知,处于“吃”与“被吃”的文化氛围中而不自觉,中国人及传统文化的活力使逐步衰颓。“看客虽然明知是戏,只要做得像,也仍然能够为它悲喜,于是这出戏就做下去了。”[7]民众习惯了敷衍化与表而化的生存状态,故鲁迅一生都在呼唤真诚,拒绝此种生存状态,他试图用最激烈却最真诚的方式与状态去感受传统文化生命脉搏的存在。即“只要谁露出真价值来,即使只值半文,我决不敢轻薄半句。”“不和你们来敷衍。”[8]

奴隶性。不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知识分子,都不可避免染上奴隶样态。“苟奴隶立其前,必哀悲而疾视,哀悲所以哀其不幸,疚视所以怒其不争”[9]是鲁迅在评拜伦对其同胞态度时所用之语,更是鲁迅对于国人奴隶性精神病灶的深切认知。“骄和谄相纠结的,是没落的古国人民的精神的特色。”[10]奴隶性表征不同,媚上欺下与卑琐的却是共同之处。究其根本,无非是为一“活”字,本无可厚非,但仅追求生命物理形态的存在,抛却人存在的本质属性——思考与生命意识,唯剩卑琐,便会演变为鲁迅所谓的“意图生存,而太卑怯,结果就得死亡。”[11]

三、文化撕裂——与文化矫饰的战斗

文化本体在历史进程中,内涵本真的文化被层层垢污掩盖而而目全非。鲁迅正是在文化本真性丧失及伪垢文化大行其道背景下,力图撕碎覆于本真文化上的种种外物,追寻本真的文化样态,寻找传统文化在发展进程中的健康状态。

(一)文化伪饰症象

文化借口化。“要做事的时候可以援引孔丘墨翟,不做事的时候另外有老聃,要被杀的时候我是关龙逄,要杀人的时候他是少正卯。”[12]中国传统文化多是以书籍经典为载体,而自解读经典的那一刻起,便开始逐渐偏离原真思想,这本是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当文化被人破坏性利用,成为其行为的借口与工具之时,带给文化的便是失真性与极端的世俗化。

文化凝固化。“字而虽然改了,涵义还依旧。”[13]伪质文化的顽固性与深入骨髓性,是文化笔端化带来的自欺欺人之果,文化革命换汤不换药,仅浮于表而,这又与国民敷衍性的文化生存状态相关。“仿佛时间的流驶,独与我们中国无关。”[14]使得鲁迅极迫切的想要为其注入新鲜的活力,这是又一重文化撕裂的意义。

(二)文化撕裂途径

求真。而对层层伪饰的文化及圆滑虚伪的国民,呼唤“真”的回归成为鲁迅撕裂文化伪饰性的重要途径。“将无论是谁的白欺欺人的假而全都撕掉”[15]是鲁迅对于“求真”的决绝之态。于史书资料的选择求真,即“野史和杂说自然也免不了有讹传,挟恩怨,但看往事却可以较分明,因为它究竟不像正史那样地装腔作势。”[16]

发展。文化在历史进程中被动拾得过多包袱,逐渐凝固化与酱缸化,“发展”成为鲁迅撕裂文化凝固性的重要途径。“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是温饱,三是发展。”[17]革命是通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有破方有立,变是为了以健康的状态存在,即“从原虫到人类,从野蛮到文明,就因为没有一刻不在革命。”[18]“蛮力”和“鞭子理论”亦是实现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即鲁迅对于文化原始的健康的向上动力的渴求。

“死中求活法。”传统文化流动性渐止,误解化与利用化带给传统文化过多的渣滓与负担,又逢民族危亡关头,中国传统文化似乎走入了“死胡同”。“死中求活”法,便成为鲁迅撕裂文化“无路性”状态的重要途径。“人类为向上,应该活动,活动而有若干失错,也不要紧。惟独半死半生的苟活,是全盘失错的。”[19]而对文化与民族危机,当务之急是要摆脱死路,急需一种“破”力,唯先破再补,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困境中寻得一路,以求生存与发展。

希望。“不抱希望地去愛”是鲁迅探索出的一条鲁迅式希望之路。希望贯穿鲁迅文化撕裂的始终,成为伴随文化撕裂不可替代的明灯。即鲁迅文化撕裂的出发点便包含有对寻回健康传统文化的希望,故能够指引其文化撕裂的发展走向以及最终到达光明之境,而其中历程布满黑暗,这便是鲁迅“盛满了光明的黑暗”的意义。因怀有对传统本真文化的坚信与希望,故而能够更加无所畏惧的撕开层层附庸于、侵蚀进传统文化中的渣滓,还文化以生机与活力。

生于斯,长于斯的鲁迅对于传统文化有着极为深切的体验,传统文化是构成鲁迅的重要部分,没有传统文化,便不会有完整意义上的鲁迅。作为时代的“中间物”,他了然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健康状态与发展轨迹,而对被误解化,伪饰化的文化现状,以及精神处于衰颓的人民与文化氛围。为唤醒民众,拯救文化,他选择了最为激烈的方式,即进行白我撕裂、社会撕裂以及文化撕裂。鲁迅一生都在同传统文化融存、贯通,他与文化共同探索着,坚持着,承受着启蒙中的撕裂,渴求着文化的新生。纵观鲁迅的文学之路,他是将自己置于黑暗中,以光明为充盈内蕴,以“不抱希望地去爱”的深切希望,力图将传统文化引至本真之态。

注释:

[1]周建人:《回忆大哥鲁迅·回忆鲁迅的学习和教育活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鲁迅:《坟·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中国人事出版社,第19页

[3]周建人:《回忆大哥鲁迅·回忆鲁迅的学习和教育活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鲁迅:《而已集·答有恒先生》,《鲁迅全集》,第524页

[5]鲁迅:《呐喊·狂人日记》,《鲁迅全集》,第98页

[6]鲁迅:《坟·我之节烈观》,《鲁迅全集》,第39页

[7]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鲁迅全集》,第476-477页

[8]鲁迅:《华盖集续编·我还不能“带住”》,《鲁迅全集》,第449页

[9]鲁迅:《坟·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26页

[10]鲁迅:《二心集·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鲁迅全集》,第690页

[11]鲁迅:《华盖集·北京通信》,《鲁迅全集》,第392页

[12]鲁迅:《华盖集续编·有趣的消息》,《鲁迅全集》,第438页

[13]鲁迅:《华盖集·咬文嚼字(一至三)》,《鲁迅全集》,第379页

[14]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一至四)》,《鲁迅全集》,第382页

[15]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十至十一)》,《鲁迅全集》,第406页

[16]鲁迅:《华盖集·这个与那个》,《鲁迅全集》,第418页

[17]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五至六)》,《鲁迅全集》,第390页

[18]鲁迅:《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鲁迅全集》,第511页

[19]鲁迅:《华盖集·北京通信》,《鲁迅全集》,第393页

参考文献:

[1]鲁迅1938《鲁迅全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38

[2]周建人2001《回忆大哥鲁迅》[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黎志敏《论鲁迅的“自我文化对峙”:走出“传统——现代的文化迷局”》[J]《文史哲》,2018(2)

[4]吴翔宇《鲁迅“文化批判”的历史思维与实践路径》卟求索,2018(5)

猜你喜欢

希望杂文鲁迅
鲁迅,好可爱一爹
画与理
鲁迅《自嘲》句
探索“五选四变”对中职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雾霾背后的一点“希望”
韩四成国民寄“希望”于法院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2年12月中、下旬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