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政治”背景下假新闻增多探因
2019-08-06张文娟周丽
张文娟 周丽
[摘 要] 2016年“后真相”和“假新闻”被牛津词典纳入年度词汇。在这种“后真相政治”背景下假新闻在世界范围内有增无减。基于格伯纳的涵化理论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当今“后真相政治”下真相后置的特点,情感成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以及在政界“谎言无代价”认知深入人心,民众对共同文化认同感的降低和如今社交媒体技术的发展。它们都为假新闻的增多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 “后真相政治” ;假新闻; 新闻失实; 涵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 C9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08-0095-07
一、“后真相政治”特点为涵化作用创造条件
(一)后真相与“后真相政治”的发展
“后真相”一词的出现由来已久,查阅该词的历史可以发现,与我们今天的“后真相”不同的是, “后真相”刚出现时只是特指政治领域。最初是1992年由美籍塞尔维亚剧作家史蒂夫·特西奇在美国杂志《国家》中的一篇文章中提及。在这篇文章中特西奇列举的例子均是来自西方国家政治领域,比如他认为媒体在竭力揭露“水门”事件、“伊朗门”事件和海湾战争等事件的真实情况时,当权者则在尽力压制这些真相暴露于公众之间。他们通过自己手中强大的权力封锁不利于他们的真实消息,传播不合实际的虚假消息,从而在社会上营造了一种看似真实的假象,使得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生活在一个后真相(post-truth)的世界里”[1]。
2004年,美国学者拉尔夫·凯斯出版了《后真相时代:现代生活的虚假和欺骗》一书,此后“后真相”一词才从政治领域拓展到其他领域。凯斯认为今天有人通过各种理由去篡改真相,并认为这种篡改真相的不道德行为是正常的,是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同年,美国记者埃里克·沃特曼在《总统们说谎时》一书中分析了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后的讲话和美国6位总统为了赢得选举而编造谎言的历史。在分析这些谎言时沃特曼提及了“后真相政治环境” 和“后真相总统制”两个词语,这是“后真相政治”一词第一次呈现在历史的舞台。2010年,博客主大卫·罗伯茨将“后真相政治”描述为一种政治文化,他认为公众眼中和媒体呈现的政治与立法实施的政策是脱节的。罗伯茨提出,启蒙运动中的政治是先收集事实,通过事实得出结论,人们根据自己所收集的事实判断从而确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但现实是美国的各个党派从开始就有着自己的立场和观念,然后根据自己的立场去捏造或片面报道事实,形成有利于自己党派利益的言论,在现实中制造和赢得舆论,进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2016年,英国伦敦大学戈德史密斯学院政治经济学教授威廉·戴维斯在一篇名为“西方进入‘后真相政治时代”的文章中提出,如今是一个数据社会,事实已经无法支撑起共识,政客利用大数据对民众进行情绪分析,感知民众对某位政客态度的变化,再通过广告或是精准推送实施针对性的活动,向民众传播自己党派的理念,从而获得政治红利。同年12月13日,澳大利亚著名政治学家约翰·基恩在北京大学的3场演讲之中也多次提到“后真相政治”一词,他认为该词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的“水门”事件。约翰·基恩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和如今监督式民主的特点、信息革命的发展密不可分。基恩反对把真相作为治理“后真相”的想法,他认为应当认识到真相的多面性,着力塑造一个多面真相的社会,而不是仅仅以“一面真相”似的绝对真理去否认真相的多面性[2]。
特朗普于2016年11月当选美国总统后,“后真相”一词被牛津词典命名为“年度词汇”,成为“政治评论的主流”。在“后真相政治”的背景下,政客们在制造舆论形成民意时,事实和真相被后置,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成为判断的标准[3]。当理性被抛弃、情感信念主导政治活动时,假新闻便有了它生存的条件,并且呈现出连年增长的趋势。
2016年对欧美国家来说是政治假新闻泛滥的一年,无论是特朗普竞选还是英国脱欧事件,其中假新闻的数量令人惊叹。此前政治假新闻在欧美虽时有发生,但并未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而在2016年11月22日“后真相”和“假新闻”却同时被牛津字典纳入其年度词汇。在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及英国脱欧的大背景之下,“后真相”一词的使用率急剧上升2000%,“假新闻”也是伴随着“后真相”一词搜索热度不减。究竟是何原因造成这种现象?下文将进行分析。
(二)“后真相政治”的特点使得涵化影响加剧
涵化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学者格伯纳为代表的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提出,起初只是以电视为研究对象,认为电视在美国社会中所起的负面作用相当大,尤其是极大地刺激了凶杀和暴力犯罪。但在80年代后这种理论受到了质疑,因此格伯纳把研究方向进行调整,重点由原来的关注看电视多少和人们行为之间的联系转化为观察电视的内容对其他方面的影响。随着学术界的不断研究,涵化理论发展到今天主要是研究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社会效果,考察大众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与人们的现实观之间的相互关系。
“涵化”理论认为,传播媒介本身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价值倾向性,因而它在塑造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和世界观时会产生很大影响。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其实是对媒介所建构的虚拟环境的认识,当媒介的报道失去客观性时,公众接触到的就是媒介所描绘的“象征性现实”而非客观现实。
在今天“后真相政治”的社會中,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情感成为人们判断是非、做出政治抉择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如今欧美大众媒介飞速发展,各个利益集团为公众不间断地提供相似的信息,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的看法,改变他们的认知,最终导致公众政治观念的转变。届时,特定媒体所支持的候选人便会拥有一批支持者,从而增大了他们竞选成功的几率。
二、假新闻增多的原因
(一)真相后置为假新闻的产生提供条件,涵化作用则扩大了假新闻影响力
“后真相政治”背景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真相后置”,传统的以事实为依据报道新闻的原则被舍弃。当真相被后置,个人的情感和信念便成为判断的主要依据,假新闻便在这空隙中应运而生,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英国脱欧运动中出现的“3.5亿英镑的国民健康保险”事件。英国媒体在许多新闻发布会上宣称:“我们每周向欧盟发送3.5亿英镑——让我们为我们的国民保健服务提供资金。”这暗示英国民众与其每周为欧盟上交3.5亿英镑,不如把它用于本国国民的保健服务上[4]。比起这种没有回报的上交欧盟,英国国民当然更倾向于将这笔钱直接用于本国的健康保险,自然也就同意脱离欧盟的决定。这后来被一些专业人士指出3.5亿英镑的数据是有误导性的,因为英国在1985年曾就“退税”进行了谈判,这意味着这个数字可能要小得多,其实际“费用”接近每年130亿英镑,或每周2.5亿英镑。但这也忽略了欧盟向英国农民和地区支付的款项,如果考虑到这一点,这一数字将进一步减少至约1.36亿英镑[5]。
脱欧选择表面上看来是英国的51%的民众所做出的,但深入研究便会发现,在整个脱欧投票过程中英国民众在做出选择前,不断地受到英国的主流媒体、大V等具有所谓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不间断的、洗脑式的“观点轰炸”。就如以上我们所提到的“3.5亿英镑的国民健康保险”事件,这种论断是脱欧派的观点。脱欧派通过让支持自己的媒体不断地传播自己的观点,从而慢慢地影响民众,久之这些代表着脱欧派的观点深入人心,民众便在投票时坚信“脱离欧盟英国会少一大笔负担,这笔钱可以用在公民的各个需要的地方”“脱离了欧盟英国的经济会发展得更好”,从而使民众相信脱欧有好处,进而达到脱欧派自己的目的。
这里的问题是复杂的。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关于统计数据真实性的问题,但它也是一种言论艺术的运用。坦白说,这不是一个政策承诺,当该运动结束、英国完全脱离欧盟后,英国政府真的会拿出那笔钱用于国民保健吗?政府会履行自己的承诺吗?这其实是个未知数。但民众关注的重点却并非在这,他们只是希望脱离欧盟,英国会更好地发展经济,使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
(二)谎言无代价“激励”政客信口雌黄,涵化效应使谎言蔓延
何为谎言无代价,简单点说就是政客可以为所欲为地说话,无论这事是真是假,最后即使被证明是假的,他们也不用付出什么代价。这其中的代表当属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他竞选期间发表的言论。据2019年1月21日《华盛顿邮报》的旗下数据库“Fact Checker”统计发现,在过去两年内特朗普总统已经发布了8158条虚假或者有误导性的言论,这其中有超过6000条都是在他任职的第二年发布的。例如他曾126次提到在与中国的贸易中,美国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的状况,一直在赔钱。但《华盛顿邮报》指出,贸易逆差并不会使各个国家赔钱,它只是意味着两个国家的人在购买产品时出现了不平衡,而且贸易赤字同时也受到货币、经济增长、储蓄和投资率等因素的影响,把贸易赤字仅仅归因于贸易逆差太过简单化和片面。除了在经济方面有失客观的言论外,特朗普在各个问题上都曾有过片面化的、误导民众的言论。这些言论后来被证实有70%左右是完全虚假或是片面的,但他并未因此受到民众的诘难,反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他,甚至欣赏他的大嘴巴并支持他。
虽然特朗普的言辞被《华盛顿邮报》这样的主流媒体所质疑,但这些言辞依旧在美国民众中广泛传播,使得特朗普对中国不友善的腔调广而传之。加之美国媒体对中国负面新闻的报道,以及像特朗普这样的政治大V反复的抹黑与传播,这种涵化式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自然在美国民众中留下中国不好的印象。据美国外交学者网站2018年8月29日报道,2013年至2016年间,美国对中国持有负面看法的人占比52%-55%之间,此外皮尤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将近六成的美国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实力对美国构成最大的威胁[6]。
据《经济学人》的一项调查显示,特朗普的推特粉丝数量已经位居推特的第21位,而其粉丝数量在2016-2017年间的增速达到225%。这是特朗普影响力扩大的一个重要条件,通过大规模粉丝的传播,致使其影响力空前巨大,涵化作用也就更大。在欧美社会政治生活中,信口开河成为政客们赢得民意的一种方式,在这过程中,他们非但不会因为谎言被揭露受到公众的诘难而惭愧,反而因此可以大获政治红利。
(三)民粹主义的出现促使情感成为判断真相的标准,情绪化为涵化作用提供了条件
在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全球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在这个趋势中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基础的不同,政治极化、社会分化会加剧,在这过程之中民粹主义的抬头为“后真相政治”的产生注入了催化剂。美国历史上典型的带有民粹主义色彩的运动当属占领华尔街和茶党运动,二者有一个相似点便是追求真理是掌握在平民手中,而不是掌握在少数的精英手中。他们笃信只有通过“平民对抗精英”的模式才能取得成功,美国才能向前发展。在这些有着民粹主义倾向的运动中,他们看待任何事都诉诸情绪,忽略事实,有着一种立场先行于事实的非理性特点;他们认为事实是为立场服务的,只有那些和他们立场一致的消息、新闻才能够被报道出来;倘若没有,他们也可以随意捏造事实来支持自己,故而假新闻便有了存在的土壤和条件[7]。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民众是因为失落感才会选择捷径解决问题,失落感说到底也是情绪的一种。这种失落感其实也主要来自民众对整个国家的失落感,而整个国家在民众心中的负面形象也是由该国的媒体所塑造,为公众塑造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并且让这种形象在民众心中生根发芽。因为涵化理论中提出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这种共识的塑造来自于大众传媒,使人们共享相当同质的社会真實。例如在美国前些年大选初选期间,共和党的特朗普和民主党的伯尼·桑德斯都是典型的民粹主义领导人,他们对当时美国的形势做了一个相同的判断:美国梦已破灭。特朗普在竞选时直接提出“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使美国再次强大)”的口号。这一口号简单又容易蛊惑人心,民众的失落感也容易得到满足和宣泄。两党候选人都力图使选民相信,造成美国梦破灭的直接原因均是来自于中国,并通过媒体大肆捏造事实来妖魔化中国,煽动和调动民众的情绪,将矛头指向中国,希冀赢得选票。于是,自然使得假新闻在政治和社会领域更为猖獗地传播。
(四)文化認同感的降低使人们失去判断的标准,涵化作用巨大
文化认同感主要是指一国的公民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随着世界范围内五花八门的文化不断输入,各个国家的文化认同感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或稀释。尤其是在将金钱作为衡量一切标准的社会中,人们往往迷茫,不知孰是孰非,失去判断的标准,这样,真相和事实也就无关紧要。
在失去文化引领的社会里,涵化功能则会发挥得淋漓尽致。其实任何一种大众传媒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他们通过“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等形式将信息传达给受众,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纵观美国的历任总统,不论是开国元勋华盛顿还是前任总统奥巴马,他们在公众场合都是严肃、正派的代名词。可反观现任总统特朗普,从他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他曾涉足军校、商界,甚至是电视娱乐节目,但从未涉及政界,而且其留给公众的印象经常是夸张、搞笑的表情姿势,在推特上也是段子手的存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常口无遮拦,与之前总统形象大相径庭。
这和美国民众文化认同感的降低牵扯甚深。如今的美国人对严肃枯燥的政客已产生了厌倦感,而特朗普这种独特的风格更能深得人心,他们觉得特朗普和自己一样都是草根式的存在。Ball(2017)曾借鉴心理学的观点,认为许多美国人是“后真相政治”的同谋,因为他们已经被“后真相政治”的群体所吸引,认为自己已经是这个群体的一部分,并且符合他们当前的世界观,符合他们的社会规范,符合他们希望发出的信号或认同感。这种对同类的亲近感使得民众坚定地支持特朗普,他们将这种有共鸣感的心放大,将对特朗普不利的事实缩小或泯灭,心安理得地给假新闻开“绿色通道”,并且肆无忌惮地传播,从而影响民众的情绪与(投票)决定。
(五)社交媒体技术的改进为涵化作用的扩大化和假新闻的传播提供条件
我们不能否认技术的发展带给社会发展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引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消息源多元化,不同的源头有着不同的诉求,不同的诉求又有着不同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又牵涉不同的群体。在这一过程中真相究竟是什么?尤其是当今有的主流媒体无人问津,而社交媒体却热闹非凡,虚假之词甚至谎言难免肆意游荡,更难免被那些别有用心之人逮住机会,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先,捏造事实,制造假新闻。
技术的进步使得大众媒介的传播范围更广泛、传播效果更强大、传播速度更快,媒介从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到如今的网络社会,所起的作用都是一步步加大的,涵化作用在此过程中也发生着变化。尤其当今社会,人人都是参与者,“精英新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精英时代”的单一真相已被“大众新闻”的多种真相替代。大众通过网络平台发表个人观点,评判各类政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政治,通过长时期参与政治,很容易把自己的政治观点或观念传给更多的人。如果每天这样,它自然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更多人。例如在推特上以大V身份存在的特朗普拥有4240万的追随者,只要他发布推文,反响并不亚于娱乐明星,他发布的一句话便有着千万的人来发表观点参与政治,这种“大众政治”的威力可见一斑。加之许多社交媒体的把关人缺失严重,事实检查机制不完善,尤其是在言论自由的幌子下,为特朗普提供了广泛传播虚假消息的平台。加之他的团队深谙其道,深知这种平台的影响力,故而长期操弄平台,发布各类消息赢得关注,因此假新闻在网络空间泛滥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结语
“后真相政治”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情感战胜了理性。在当今西方社会,事实对政治家和公众的重要性不如情感那么重要。生活在“后真相政治”时代有着可悲的色彩,因为人们容易被大量虚假新闻和虚假叙述所吸引,还会使一些本性淳朴和善良的人上当受骗,因为虚假新闻和虚假叙述往往是由那些玩弄人们信仰倾向的政客或别有用心的人提出的。事实上,如果人们不投票赞同他们,英国就不会投票退出欧盟,唐纳德·特朗普也不会当选;既不会使英国社会如此分裂,也不会使美国政坛内斗不止。所以要遏制在这种“后真相政治”时代假新闻增多、祸及社会和民众的现象,并不能仅仅依靠媒体和监管部门、核查部门的努力,最重要的是公众要捡起自己丢失的理性,谨慎对待自己投票的权利,让假新闻不得成真、无处可逃,让自己不会受骗上当。但这样的良好愿望相对于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及其现实而言,恐怕很难实现。
[参考文献]
[1]Nadine S.Financial journalism in todays high-frequency news and information era[J].Theory,Practice&Criticism,2019,(2).
[2]John C.2017,Fake news, post-tru-th and media–political change[J].Media, Culture & Society,2017,(7).
[3]Jeremy C."The facts dont work”: The EU referendum campaign and the journalistic construction of ‘Po-st-truth politics[J]. Discourse, C-ontext & Media,2019,(27).
[4]Paul B. 2018. Situationism and the recuperation of an ideology in the era of Trump, fake news and post-truth politics[J]. Capital & Class ,2018,(3).
[5]Peter Bull,2019,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journalism: A microanalytic approach[J].Discourse, C-ontext & Media,2019,(27).
[6]王金林.后真相政治探幽[J].探索与争鸣,2017,(4).
[7]张爱军,秦小琪.“网络后真相”与后政治冷淡主义及其矫正策略[J].学习与探索,2018,(2).
[責任编辑:邹立鸣]
Abstract: In 2016, "post-truth" and "fake news" were included in the annual vocabulary by the Oxford Dictionary. In this "post-truth politics" context, fake news has been increasing in the world without any tendency of declin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y of acclamation of Gerbner, the reason for this phenomenon mainly includes: the post-tru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st-truth politics, emotion becomes the standard of judging right and wrong, and the cognition of "lie without cost" in the political circle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mind of the people, the reduction of peoples recognition to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media technology today. Theyve all created conditions for the increase in fake news.
Keywords: "Post-truth Politics"; Fake News; News Inaccuracy; Cultivation Theory